当前日期:

目录

境内江河堤长333。28公里。建国前因年久失修,堤身单薄、低矮,如遇大水便溃破成灾。建国后,经过联圩、并圩,现有大小圩口45个,保护面积为24。18万亩,总堤长缩短到313。73公里,其中江堤31。7公里,主要内河堤96。6公里。属万亩以上的大圩有:保大、芦南、高安、永庆、大有、门楼、五联、新大、保定9个圩口;千亩以上和千亩以下的小圩18个。这些圩堤经过逐年培修、除险、加固,防洪能力均有所增强。1983年,在遭受洪水冲击情况下,江堤、漳河大堤以及万亩圩堤都安全渡汛。
一、长江堤防
县境长江堤防,西至铜陵县官庄圩,东至鲁港,绵延41。7公里,不仅防汛战线长,还有些危险堤段。1920——1963年,保定圩先后崩塌十余次,长约300多米,其中油坊嘴段崩塌过4次;距江岸2公里处的汪家村,早在1931年前已崩塌殆尽;头棚段共有8棚(每200亩为一棚)屡经崩塌,现已退建到4棚。
高安圩江岸在近五十年内相继崩塌800米,1950年和1955年曾两次退建;新河闸下100米至保定汪家航标灯下500米处,冲洗更为严重。其中牛尾巴上下500米的江岸,1963——1965年崩塌宽45米长320米;油坊嘴处,1965年崩塌宽45米长160米。为护堤防塌,已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长江保坍。全县所属长江干堤,共有崩塌险段15处,长达17。3公里。自1963年始,确定高安、保定两圩以凸咀为控制点,每年冬春之际,沿江岸抛石护堤,抛石宽度一般都在离江岸百米之内,高度5米左右,对局部冲刷坑及水流顶冲部位,要求抛石至深泓,对深泓较远处,护床要求达1:4——1:5坡度。三十多年来,国家共投资619万元,抛石65万立方米,使岸崩基本得到控制。
二是拦河筑堤。随着江河变迁,县内北部形成两个孤滩,分别建成保定、新大两圩后,每遇洪水,不仅易溃,还直接威胁保大、高安两圩的安全。为缩短这两个圩的防洪线,并排除其险情,已先后筑起上江坝、下江坝、江心坝和螃蟹矶大堤。
①上江坝位于保定、高安两乡江堤交界处油坊嘴,系黑沙洲河段上夹口。1934年冬,由保定、高安两乡共建,两圩相联,1935年圩堤崩塌,1955年安徽省长江管理处,采用“以工代赈”优惠办法,组织保定、高安两乡退地重建,共筑堤长225米,完成土方11。74万方。1979年,又建起控制闸一座。
②下江坝位于保定、小洲两乡江堤交界处头棚,系黑沙洲下夹口,1934年冬至次年春,由保定乡王道生为首建成此坝,堤长290米,完成土方15。04万方。
③江心坝位于保安圩与新大圩内河堤交界处。1970年由保定、小洲两乡合建。堤长500米,堤顶宽14米,堤顶高程13米。筑成后,联结保定圩与新大圩的内河堤埂,形成小洲乡通往三山镇的一条公路,时称“江心公路”;使小洲下江坝和保定北两座排灌站变内排为外排,减轻了洪水对大龙窝的压力。
④螃蟹矶大堤位于中沟乡螃蟹矶。1920年前,系长江主航道;1923年后江道变迁,主江北移,螃蟹矶变为死水道,汛期江水倒灌,非汛期不能行船。1959年冬,县委动员小洲、三山、保定、中沟四个公社和峨桥、横山两个公社的部分大队三万余民工,经过两个冬春奋战,建成堤长4400米宽10米的螃蟹矶大堤,共完成土方40余万方。1962年建起螃蟹矶大闸一座。从此,自上江坝至螃蟹矶成为内河(称大龙窝),水面约7万亩。它的建成联接了高安、保定、新大、保大四个圩口的江堤,既缩短防洪线,防止江水倒灌,还可引水灌溉农田9。5万亩,又成为渔业生产基地。
二、内河堤防
县内河网纵横,漳河、荻港河、高安河、峨溪河、泊口河、横山河等主要内河堤防线共96。6公里。其中漳河大堤为主要防洪屏障,堤线上自平铺乡叶家坝,下至鲁港口与螃蟹矶江堤相联,全长56。78公里,涉及永庆、大有、门楼、丰裕、保大等重要圩口,保护面积11。05万亩,建国前,这些内河圩堤均单薄低矮,每逢汛期,江河水涨,山洪暴发,往往溃破成灾。建国后,在重点进行长江堤防工程建设的同时,并对内河堤防培修、除险及其配套工程,使全县45个大小圩口抗洪能力增强。
①保大圩位于县城东北部,跨峨桥、横山、三山、中沟四乡镇。东临漳河,南依峨溪河,北濒长江,南接南山。总面积121。1平方公里,其中圩区98。6平方公里,山区22。5平方公里,耕地7。7万余亩,堤长50公里。圩内有张公坝、涂沟坝、军垾、杨村垾、后骆垾、长垾、团垾等大小坝垾共31个,为全县首圩。1921年成立保大圩局,1931年改为保大圩堤工会,负责征收圩粮,修筑堤防。后因战事频繁,圩堤多年失修,故有“豆渣保大圩’’之说。1949、1954年大水,两次溃破后大规模堵口复堤工程和连年加高培厚。现有鲁港至峨桥闸,长19662公里的漳河大堤,堤顶高达14。8——15。8米,宽8米;峨桥闸至周家大滩长13.48公里的峨溪堤,堤顶高达13——14米,顶宽1。5——4米;横山镇河沿山至三山镇窑头闸堤长19。5公里,堤顶高层13——14米,顶宽3——4米。圩内先后兴建排灌站11处(装机53台,2982千瓦);开挖主要排涝沟2条,长11。1公里,开挖撇洪山河3条,长16。1公里,抗旱渠4条,长24公里。这些防洪抗旱能力的加强,确保该圩成为全县主要产粮基地。
②高安圩位于高安乡,北频长江,东依横山河,西靠高安河,三面环水,圩堤总长27。19公里。其中江堤长6.6公里,内河堤长20。59公里,总面积44。2平方公里,耕地2。8万余亩,为全县第二大圩口。据史料载,清乾隆年间,其中就有洋泥、后锁、新兴等圩,联成高安圩后,以高安桥而得名。该圩地势险要,一旦溃破,洪水一泻数百里,直冲南京。1949年和1954年圩堤溃破,决口达16处,溃堤长达1659米,其中牛尾巴、滕社两处决口深处达3——4米,长500米。后经逐年培修加固,江堤顶高已达15。7米,顶宽8——10米,可抗御1954年水位洪水,内河堤可抗御1983年水位洪水。圩内共兴建涵闸斗门15座,排灌站9座(装机31台,2388千瓦),抗洪排涝能力较强,为全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③保定圩位于保定乡。东接小洲乡新大圩,西南隔小江与高安圩、保大圩相望,北临长江,总面积29。55平方公里,耕地2。2万亩,内河堤长15。69公里,江堤长8。83公里。该圩系长江洲滩,曾被称为金椅洲、变形洲、便兴洲、锦卫洲。1912年围垦,翌年成圩,圩堤长21。75公里。1949、1954两年大水溃破,在夏家湖、洋灯、唐家桥、上江坝等地江堤决口8处,长2300米;内河堤决口2处,长238米。当年冬季堵口复堤后,改名“保定圩”。后经逐年加固培修,现江堤顶高15。5米,可抗御1954年洪水;内河堤顶高13。1——13。8米,可抗御1983年洪水、圩内兴建排灌站5座(装机27台,1860千瓦);整修涵闸斗门6座;开挖排灌沟渠15条,总长50853米。防洪、除涝效益都显著提高,为全县主要产棉区。
④芦南圩位于芦南乡。东接新港镇荷花圩,南靠赭圻冲,西北临长江。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圩堤总长5。64公里。据《繁昌县志》载,清乾隆十六年,圩内已有乌石垾、金定垾、保定坝等垾坝。民国年间,南圩、北圩、保定坝相连,相互依存,因水利失修,经常溃破成灾。1949年内涝严重,1954年圩堤溃破。经过逐年整修加固,圩堤标高已达15——16。3米,可抗御1954年大水、圩内兴建排灌站4座(装机14台,762千瓦),开挖芦南山河和西山河,抗洪排涝能力俱增。
⑤五联圩位于黄浒乡。东与孙村、赤沙两乡毗连,西以黄浒河为界与铜陵县永丰圩相望,北与荻港镇苏保圩相接。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圩堤总长13公里。此圩系1949年由义兴、感定、江村、四垾、茅城五个小圩联成,故称“五联圩”。1954年溃破,经逐年大修,堤顶高15——16米,顶宽4——5米。为便于排涝灌溉,自1958年起,以三年时间在圩内开挖万里、向山两条撇洪山河,全长8公里,兴建排灌站8座(装机17台,867千瓦),涵闸斗门9处,水利工程效益显著。1983年大水,圩堤安然渡汛。
⑥门楼圩位于浮山、新淮两乡。东临漳河,与芜湖县麻风圩、南陵县下林都圩相望,南接大有圩,西以泊口闸为界与丰裕圩相联,总面积23。5平方公里,耕地1。15万亩。圩堤系漳河大堤,上自新淮乡梅竹墩,下至泊口闸,全长13。1公里。相传门楼圩上游外侧是三汊河,圩堤弓形横卧,背扛漳河,阻洪滞流。形似院墙门楼,故称“门楼圩”。堤身单薄,易于溃破。1949、1954年决口溃破,经逐年培修加固,现堤顶高13。5——14。5米,顶宽5米。圩内兴建排灌站21座(装机24台,955千瓦);涵闸11座;开挖撇洪山河2条,长7。2公里。1983年大水,经全力抢险,免遭溃破。
⑦大有圩东临漳河,南接永庆圩,北连门楼圩,西傍狮子山、烂龙山。面积24。3平方公里,耕地1。39万亩。跨新林、新淮两乡。圩堤上至联圩闸,下至新淮乡梅塘埂(系漳河大堤),全长11。8公里。圩内有牧马垾、羊婆垾、蔡家垾、中心垾。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易涝易旱,俗云“十八条冲归大有、旱涝灾害年年有”。1954年大水溃堤,后经逐年培宽加高,防洪抗旱能力增强。1983年虽经洪水威胁,经抢救仍安全渡汛。1986年冬、新林、新淮两乡又对该圩长河埂进行了加高培厚;还在圩内兴建排灌站8处(装机23台,1205千瓦),涵闸斗门11座,水库3座,撇洪山河3条,长13。9公里。
⑧新大圩位于小洲乡。南临龙窝湖,西接保定圩,北靠长江。小洲整个地境为长江主航道,水流湍急,后随长江水道变迁,至1920年形成六凸子,1950年形成九凸子。民国年间已圈成天兴、天泰、新大三个圩口。1949年合并为一圩,称“新大圩”,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圩堤总长15。98公里,其中江堤长7。28公里,内河堤长8。7公里。四面环水地势低平,水旱灾害频繁。民国23年(1934)大旱,圩内庄稼颗粒无收。1949、1954年溃破。后经不断培修,现江堤顶高15米,顶宽8——10米,内河堤顶高13。8米,顶宽8米。1983年大水,安全渡汛。圩内兴建排灌站3座,开挖南北排灌渠1条,为全县主要产棉区之一。
⑨永庆圩位于平铺乡。东依漳河、地邻南陵县,北以联圩闸为界与大有圩相联。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1万亩。主要防洪段(漳河大堤)上自叶家坝,下至联圩闸,全长11。98公里。建国前,堤身单矮,垾坝分割,山洪稍大即溃破。1922——1932年间共决口5次。建国后逐年培厚加高,现圩堤顶高14。2——14。5米,宽6米。圩内建有排灌站16座(装机32台,1648千瓦),水库1座,6000米长的山河1条;三十多年来,虽历经大水,从未溃口。但圩堤上的民房、树木、坟穴、白蚁较多,导致不少险段,每逢汛期,堤身极易渗漏坍塌,其中茅垾、铁丝团、三叉河、上兴塘等处尤为严重。1983年汛期,漳河马仁渡段最高水位达14。6米时,圩堤曾出现8处坍塌和132个大小漏洞,经过奋力抢救,方安全渡汛。
此外,全县计有18个万亩以下的圩口。即:新港镇东圩、强圩、荷花圩,荻港镇庆大圩、苏保圩,浮山乡丰裕圩、湖庄,峨山乡红星圩、新圩,环城乡环城联圩,中沟乡芦滩圩,赤沙乡南圩、北圩,孙村乡犁山圩,芦南乡三坝,保定乡汪家、团洲外坝。还有18个千亩以下圩口即:孙村乡田联圩、塘坝圩,三山镇小水影,马坝乡跃进圩、白象圩、三元圩,浮山乡撒花垾,城关镇四清圩、跃进圩,荻港镇胡庆圩、盛圩、荻浦圩,芦南乡龙潭坝、二坝、罗范坝,保定乡江坝,黄浒乡榨树圩。这18个千亩以下的小圩多在建国后建成。有的就沙滩穿埂,有的依山作埂,有的在垾坝基础上扩建,有的在“大跃进”、“四清”运动中突击兴建或围湖形成。故埂坝矮薄,一般堤顶宽2——3米。每遇山洪暴发,或江河水位猛涨,水位达10。5米以上即告警戒,11米以上即告危急,防洪措施稍有不力,即有溃破之患。在三十八年中,除庆大、苏保、固堤、芦滩等圩仅在1949、1954年两次溃破外,其余小圩在1969、1983年均溃破成灾。这18个小圩拥有农田1。5万亩左右,占全县圩田总面积的6。3%。
附:堤防险段
全县江堤、漳河大堤总长96。6公里,建国后虽经整修加固,但有些堤段还存在迎风顶冲、内塘外河(江)、流沙渗透等原因,计有53处仍未根除险情。详见下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