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仅为全县总耕地的10。7%,而其余土地为地主、富农、中农、工商业者、小土地出租者以及公堂庙宇所有。贫苦农民生存困难,生活维艰。丰收年景,且难糊口,每有“镰刀上墙、家中无粮”的状况。若遇灾年,便是十室九空,外出逃荒要饭,卖儿鬻女者甚多。据民国21年12月《安徽民政月刊》记载,“繁昌自民国二十年水灾后,民间元气迄末恢复……,银根奇紧,贫民借贷无门,社会既无调济组织,政府又乏补助实力,痛苦日深,徒唤奈何!”
1950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活得到提高。其后,多经政治运动干扰,经济建设徘徊不前,迄至1978年人均口粮难达300公斤。1978年后,推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粮、油、棉产量大幅度增加,多种经营经济收入增多。翌年人均口粮达308。4公斤,人均收入96。6元。1986年,人均口粮逾400公斤,人均收入达444元,家有隔年粮者居多。住宅环境也大为改观,大部分草房改为瓦房和楼房,人均住房由1978年的8平方米增加到18。3平方米;食品趋于营养化,高档营养食品也走向寻常农户家;衣着装扮由土布、平布增添为丝绸、毛料、化纤混纺布等,款式也新颖多样。1982——1985年,农民兴建住宅44580间,投资3333。1万元,年人均建房投资24。3元,其中1985年人均投资可达35。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3%。截至1986年底,全县农村瓦房为94%,楼房为1。1%,草房为4。9%。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把80%的经济收入用于主要消费品,其中用于购置诸如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收录机、电扇、电视机、轻骑、钟表等家庭耐用物品的消费约占30%。
民国时期,职工数量少,经济收入低。1947年,因物价上涨,法币贬值,职工经济收入均以大米折算,一般店员工人月工资大米75公斤,以此微薄收入,职工消费唯以温饱为要。1953年后,职工人数逐年递增,职工工资也逐年增值;职工宿舍逐年增建,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1986年增至7。5平方米,新建宿舍多为3至4层楼房;职工衣着由“50年代列宁装,60年代军便装,70年代中山装”,向多样化过渡,由黑、蓝、灰老三色向多色彩转化;1980年后,食品货源充足,职工经济收入增高,粮食消费日见下降,副食品消费明显上升。职工消费支出的增加,使消费结构明显变化,饮食消费比例下降,穿、用消费比例上升。向被称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已在职工家庭普及,新的六大件(黑白、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正源源走入职工之家。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食用植物油由1。76公斤增加到4。5公斤,猪羊牛肉由9。24公斤增加到17。3公斤,家禽由0。44公斤增加到2。1公斤,鲜蛋由2.2公斤增加到6公斤,水产品由3。8公斤增加到7。4公斤,绸缎由0。35米增加到0.99米,化纤混纹布由1。6米增加到5。3米,棉布由6。7米增加到7。15米。1986年,每百户中拥有自行车60辆,轻骑0。5辆,缝纫机84台,钟表250只,大型家具543件。同年农民储蓄存款1947万元,比1978年的509万元增长2。64倍。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