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壤
本县地处亚热带的黄棕壤与中亚热带的红壤地带性土壤接壤地区,与非地带性土壤覆域交错,土壤种类较多。业已查明全县土壤大致可归纳为6个土类,10个亚类,39个土属,74个土种。
【棕红壤土类】棕红壤是本县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面积25。3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26。8%。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石灰石。第四系网纹红土,由于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形成黄红壤和红壤性土两个亚类土。
黄红壤广布于低山、丘陵及岗地,面积22。2万亩,占总土壤面积23。6%。其中耕地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1。2%,土层一般厚30至100厘米左右。土壤酸碱度(PH值)4。1至7。2,有机质含量为1。66至3。35%。缺磷富钾,土体一般呈黄红至红黄色或淡棕、红棕色。
红壤性土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低,坡度大,土壤侵蚀严重的低山丘陵和岗地,与黄红壤交错分布。其中以涂山头和黄浒乡望江垄一带最为集中。面积约3。1万亩,占该土类12。2%。土层浅薄,厚度多小于30厘米,砾石含量大于30%。土壤酸碱度为4。4至5。0,有机质含量为3。16至4。64%,亦有少于1%。少磷富钾,土体呈红黄至黄红或黄棕色,目前多为自然土形态。
【黄棕壤土类】县内黄棕壤由下蜀系黄土母质发育而成,属红壤至棕壤过渡型土壤,多覆盖在第四系红土之上。面积较小,约0。5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0。59%,零星分布于孙村、环城、马坝、高安、新港等地缓坡岗地,常与黄红壤交错分布。一般厚度1至2米,因耕作时间不长,土壤仍保留自然土壤性,为黄褐色土,俗称“黄泥土”,呈微酸至中性反应,PH值5。5至7。5,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含量1。46至1。78%,缺磷少钾。根据母质类型及土壤属性仅划分粘盘棕壤一个亚类。
【石灰土土类】属县内面积较大的丘陵土壤类型。面积17。5万亩。广泛分布于石灰岩低山、丘陵地区,海拔50至352米之间。土壤厚薄不一,薄者小于30厘米,岩裸露,厚度大于70厘米,甚至厚达2米。土壤酸碱度5。0至8。5,近于中性或微碱性。有机质含量较高,达4。5%以上,一般缺磷富钾。因含腐殖质,土体表层呈暗棕,表层以下为棕红色。
本县石灰土仅划分棕色石灰土一个亚类。其覆盖面大,且多为自然土,有待开发利用。
【紫色土土类】该土类面积较小,为1。5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62%,成片分布在县境东部新林、平铺乡低丘、岗地上,在峨山、黄浒、孙村乡亦有零星分布。土体呈紫色、紫红或紫棕色等。按其属性分为中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两个亚类。
中性紫色土面积约1.17万亩,占该土类78%,集中分布于新林、平铺一带岗丘上,其中70%仍为自然土。土层浅薄贫脊,一般40厘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酸性度6。5至7。5,缺磷少氮少钾,有机质含量为2。38%。局部地带已辟为旱地,但因熟化时间短,仍保留自然土属性,作物长势差。
酸性紫色土面积约0。35万亩,主要分布在峨山、孙村、黄浒乡等山丘岗地。土体浅薄,厚约20厘米,呈微酸性,PH值小于6。5,贫脊。
【潮土土类】俗称“夜潮土”,是本县主要旱作土壤。主要分布中沟至芦南沿江冲积平原,赤沙、马坝沿河亦有零星出现。面积7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6。99%。土层深厚,大于2米,按成土条件,仅划分灰潮土一个亚类。
近江一带为棕灰色的“灰沙泥土”,有“夜潮性”,冲积层次明显,细粉砂含量高于60%,耕层呈微碱反应,PH值7。5至8。5。有机质含量1。5%,氮0。113%,磷平均8ppm,钾平均97ppm。宜种棉等各类旱作,土地利用率高。
远河地带为灰褐色“灰淤泥土”,一般颗粒较细,质地粘重,轻粘至中粘不等。肥力高于灰沙泥土,耕层有机质含量1。69%至3。20%,氮0。180%,磷10ppm,钾129ppm,PH值7。8至8。4。
分布于赤沙的期土,面积仅478亩。多为砂土至砂壤土。砂粘混杂,颗粒粗,卵石含量7至10%,土体厚1米左右,呈棕至紫棕色。PH值5。5至6。0。耕层有机质含量1。56%,磷6ppm。钾95ppm。宜麦、豆旱作。
【水稻土土类】水稻土是县内主要耕作土壤,覆域广泛,尤以丘陵冲塝和平原圩区最为集中,面积41。9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44。54%。占耕地78。0%。有3个不同的亚类: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侧渗型水稻土。
①潴育型水稻土面积30万余亩,占该土类81。16%,广布圩区、冲田,以平铺、中沟、三山、高安等地最为集中。母质为江河冲积物,土壤发育良好,肥力较高,呈灰黄棕至棕灰色。
②潜育型水稻土面积7。5万亩,占该土类17。95%。主要分布于圩区洼地及丘陵河谷低洼处。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或江河冲积物。土性冷,质地粘重,泥脚深,呈灰色至青灰色。
③侧渗型水稻土面积0。37万亩,占该土类0。89%,以黄浒乡最集中。母质为下蜀黄土坡洪积物。土体上部漂洗层厚,大于20厘米,形成灰色的“白马肝田”。粉砂含量高,养分低。
二、植被
本县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林混交地带。除耕作地带和少数无植被区外,多为次生草木植物群落、灌木丛和稀疏乔木、竹类,无原始植被。建国以来,人工培育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有了一定的成果,森林覆盖率为19。0%左右。
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县境内南、北部森林植被有一定的差异。寨山、红花尖一带主要是麻栎、黄檀、勺樟等落叶阔叶树和马尾松、刺柏等针叶林。而南部的上马、中分一带山岭和红花尖南麓一带则主要是苦槠、青桐、冬青等常绿阔叶树以及与之混交的落叶阔叶树(檫树、山白杨、合欢等)。南部针叶树杉木也相对增加。林下间生蕨类植物及灌木。
毛竹主要分布在长寺、金岭、梅冲、中分、上马、湾店、城山、东岛、童月、象形、桃冲等地山岭以及五华山、浮山等地。
一般贫脊、水土流失严重的矮塌山多木、茅栗、黄荆、杜鹃、盐肤木等灌木丛及茅草。
以粮、棉等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植被,广布低丘、河谷、洲地、圩区,占总面积40%。部分丘岗为栽培的油桐、茶、桑、马尾松、国外松、果树等。圩区平原、江河护林和四旁绿化多为泡桐、枫杨、水杉、池柏、柳树等。城关街道多法梧。
滨江河滩及湖积沼泽多为水草、芦苇,湖塘水域多菱、藕、茭白等。
土壤分类系统和各土种面积表



上一篇:第四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