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位于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南缘。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湿度大,光照充足。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分配不均,酿成局部旱涝。
主要气象要素值衰(1959——1985)

一、温度气温地温
县内年平均气温15。3℃。1月最冷,平均气温3。0℃,极端低温一般在-7。4℃左右,时限约12月下旬至2月上旬。1969年2月出现-14。3℃。7月最热,平均气温28。8℃,极端高温为37。5℃左右,时限约7月中旬至8月上旬。1966年8月7日温高达41。2℃。
因地形高程和长江水系影响,全县气温自北向南递升,南北温差0。5℃左右。
年均无霜期231天。霜期首尾134天,一般始末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旬。
年平均地温18。5℃。1月地温最低,平均3。6℃,1969年2月6日极端低温-21。3℃;7至8月地温高达33。5°至38。8℃,1979年8月10日极端高温68。5℃。
光(辐射、日照)和热(温度、积温)直接影响农作物收成。按当地气候常规和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特征,一般认为:气温稳定,大于、等于3℃的初终日期是大、小麦、油菜越冬期;大于、等于1O℃的初终间日期为喜温作物安全生产期;大于、等于12℃为棉、麻安全播种期;大于、等于15℃为水稻、棉花等大田安全生长期;大于、等于20℃的终日为粳稻安全齐穗期;大于、等于22℃的终日为杂交水稻的安全齐穗期。
各界限温度初、终月和活动积温(1959——1985)

二、四季特征
【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季平均温度15。3℃,但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偶有倒春寒。1972年3月1日出现-4。3℃。多连阴雨,一般3至5天,亦有延绵半月甚至长达25天(1980年)。“春天孩儿面,一天有几变”,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乃此季特征。
【夏季】6月下旬至7月上旬谓“初夏梅雨期”。降雨量在201毫米左右,雨量集中,大雨、暴雨增多,时有洪涝发生,湿度、温度同步增长,衣物食品易霉。出霉之后入仲夏,天气晴热少雨,气温明显上升,日平均气温在28℃以上,最高气温在38℃以上的年份占50%。日照多,蒸发量大,季平均蒸发582。3毫米,占全年蒸发量40%,是一年中相对干、热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乃夏末。气温有所下降,但若少雨,仍有35℃干、热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嗣后转凉。
【秋季】秋分前后,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交替。气温下降,季平均气温17。1℃,平均雨日29天,占年雨日21%。秋高气爽,昼夜温差明显。偶遇北方强冷空气南下,24小时内能骤然降温6℃,冷的早的年份,10月下旬就有霜或霜冻,1962年10月15日出现早霜,比平均初霜期提前一个月。降水量低于全年冬季,易出现“秋旱”,影响山地农作物收成。
【冬季】始于小雪。北方冷气流频频南下,气温急剧下降。天气晴冷,季平均气温4。1℃,多西北偏北或东北风,季平均雨雪量155。8毫米,占年降水量13%。降大雪少,小雪地积10厘米亦是3年一遇,唯1964年积雪厚27厘米。
四季划分(1959——1980)

三、降水
年平均降雨量1244。1毫米。雨量年际变化大,1983年多达1941。0毫米,1978年少至697。9毫米。年平均雨日136天。降雨季节不均,夏季约占年降雨量一半,春季次之,秋、冬偏少。全年有3个明显雨期:4至5月春雨,6至7月梅雨,9至10月秋雨。其中梅雨更为集中,日降雨量百毫米的大暴雨多在6、7月份。1983年6月19日入梅后,7降暴雨,雨量达601。2毫米,占正常年降雨量一半,6月30日降雨174。3毫米,历史罕见。
四季降雨量(1959——1985)

各月降雨量、相对变率(1959——1985)

四、日照蒸发干湿度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8。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7%。1979年多达2388小时,1970年少至1797。8小时。夏季日照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本县纵横间距不大,除南部山涧谷地日照略为减少外,余无明显差异。
各月日照时数一览表(1959——1980)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为1428。7毫米。7、8月月蒸发量最大211。5毫米,1、2月月蒸发量最小55。2毫米,境内蒸发量大体一致。
【干湿度】本县相对湿度,年平均值在75至83之间,但月差异大,年际间也不同。干燥度为0。81<1,湿润指数为1。2>1,均属湿润型气候地区。
五、灾害性天气
县内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连阴雨、干旱、低温以及局部冰雹、龙卷风等。
【干旱】连续30天降水小于或等于30毫米为“干旱”。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有6至8月伏旱和9至10月秋旱,约两年一遇,大旱四年一遇。197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百余日缺雨,实属罕见。
【暴雨、连阴雨】暴雨时限一般4至9月,以7、8两月最多。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0毫米的大暴雨约3年一遇,1983年6月30日最大降雨量为174。3毫米。降雨程序一般自县境西南向东北推进。
春季连阴雨一般5至7天,亦有绵绵半月,影响早稻秧苗生长、棉花烂种等;夏收连阴雨4年一遇,持续时间不长,一旦发生,会使已收割登场的大、小麦、油菜、豆类等夏收作物霉烂。
【低温】影响本县的低温有春寒(倒春寒)和秋寒。春寒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表现为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0℃,或低温小于、等于6℃。日照小于、等于2小时。春寒低温,危害春播作物,使夏收作物成熟期推迟。
秋寒一般出现在10月初,亦有早在9月18日(1981年)和迟至10月25日(1966年)。表现为连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20℃,或日最高气温小于或等于23℃。秋季低温主要影响晚稻抽穗扬花,造成减产。
寒潮侵袭县内平均1。5年一次。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亦有早在10月27日(1978年)和晚至4月25日(1968年)。强寒潮多发生于春季,约3年一遇。寒潮来临,风速增大,气压上升,气温急剧下降,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等于10℃,并伴有雨雪,危害农作物。
【冰雹、龙卷风】冰雹降临境内的次数不多,3年一遇。一般出现在春末夏初的午后傍晚,同时伴有6至7级大风、雷雨。1964年6月13日雹灾最严重。降雹途径主要有两条:一路源于铜陵县山区,自西南向东北推进,侵袭黄浒、孙村、马坝、高安乡一带入长江。另一路由西北江面登场,侵袭芦南乡及新港镇磕里一带至寨山消失。龙卷风多发生在6至7月,3年一遇,骚扰范围不大。
上一篇:第二节 地貌
下一篇:第四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