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大地构造,属扬子台坳安庆凹断褶束的中段偏北,除印支燕山期褶皱,一般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分布县境外,燕山期多组断层贯穿县内。晚三迭世前,以海洋环境为主,沉积了大量海相岩层。晚三迭世印支运动后,转变为陆地,沉积物以陆相为主。
一、地层
境内出露地层有自古生界志留系以上地层9个系。自老至新序列是: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在繁昌境内缺失。中统坟头群分布在境内乌金岭至元帽顶、老屋基、凌后冲一带,厚321米,以砂岩、页岩为主。上统塞山组,厚303米,组成岩层与中统相似。生物化石以笔石、珊瑚、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为主。
泥盆系下统茅山群,厚99——336米,一般为灰绿色碎屑石英砂岩、粉砂岩互层。在寨山和长龙山两侧上统五通组,厚50——100米,一般上部以黄色砂岩石英岩,局部夹紫红砂页岩,下部以白砂岩、石英岩为主,零呈分布于杨山、顺风山、上里俞以及五华山南麓。本系含有磷矿和赤铁矿。
石炭系出露于走马岗、蚂蚁山(马鞍山)一线及阳山、小阳冲等地,厚13——18米以中至厚层灰岩、夹生物灰岩为主,具球状构造。本系主要赋矿层位如桃冲铁矿、金石墩铁矿等。
二迭系下统栖霞组厚100——300米。以灰黑燧石层、燧石灰岩、沥青质灰岩炭质页岩为主。出露于响鼓石、庆家冲、杨山脚等地。上统龙潭组分布于桃冲、长形冲、阳山冲等地。本组厚139。73米,底部为黑薄民硅质、炭质页岩、深灰页岩、粉砂质页岩,中部为灰色中厚层长石砂岩、细粒岩屑石英岩夹细砂岩及含炭质、粉质页岩、泥岩,上部以灰黑色、黑色薄层页岩、炭质页岩为主,夹粉沙质泥岩及煤层。大隆组主要分布在桃冲、小淮窑。本组厚27。36米。一般以灰黑色薄层硅质页岩为主。本系含煤、磷、锰、黄铁矿、褐铁矿及铀矿。
三迭系下统殷坑组,零星出露于芦南汪家冲、潘冲、马坝龙角冲、铜山、新淮丁唐山等地;和龙山组出露于笆茅山、大尖山、小淮山等地;中统扁担山组,分布于牛岭、桃冲、龙华山、张矶山、三华山、石龙山、周山等地。以石灰石、页岩及灰质白云石为主。上统黄马青组,仅零星出露于钟鸣至孙村至城关一线。其岩性一般为紫色薄至中层粉砂泥岩页岩、细砂岩、夹灰色、棕黄细粒岩屑石英砂岩。本系含赤铁矿、煤、冶金辅助原料及水泥原料。
侏罗系本系中下统象山群,主要由砾岩、砂岩、页岩和煤组成,仅出露于三华山、老山冲一带。厚10米左右。含植物化石碎片。本系上统为火山岩系包括熔岩、火山碎屑岩,其总厚度达2252米左右。分布在本县东南,西至黄浒,南到南陵县桂山。侏罗系晚期,繁昌境内火山活动强烈,地壳上升,已由海陆交替相上升为陆相地层。植物群有苏铁、银杏等裸系植物和真蕨。
白垩系境内缺失下统,仅见上统宣南组出露于平铺燕塘冲至新林蔡家铺一线左右。岩相一般为紫红色含砾页砂岩、粉砂岩、页岩,厚度在200——2000之间。含瓣鳃类、腹足类、介形虫化石。理论有生物化石沉积岩矿产——石膏。
第三系本系境内很少出现,仅见下第三系“痘姆组”出露于平铺杨山与南陵县交界地带。为紫红色砾岩、夹灰黄色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灰白色砾岩。含石膏及介形虫化石。
第四系为地质史最后一系,广布本县,占全境40——50%。其早期称“更新世”(或“洪积世”)包括下、中、上更新统。除下更新统未见外,中更新统分布于望江垄、象山、下甘马冲一带及小磕山、老屋基等地。表现为蠕虫状含碎石粉土质重亚粘土,含粘土岩块、漂砾粘土质砂砾泥砾。上更新统分布于高安慕英冲、新港瓦圩、荻港八里岗等地,一般为粉土质亚砂土、粘土,沿江地带普遍赋有坡积铁矿,如磨山马塘坝、坝塘埂、洪岭冲、小铁山等地。第四系晚期为“全新世”(或“冲积世”)。全新世期地层全新统构成了本县广大的圩区、洲地,如保大圩、保定圩、小洲、永庆圩、庆大圩等地。一般为粉土质亚粘土夹灰、灰黑淤泥及泥炭、细粉砂及砾印石。本系地层厚度0——70米不等,是主要的农作物区。
二、岩浆岩
县境内岩石,除川硅质岩、碳酸盐类沉积岩和少量变质岩外,分布较广的是岩浆岩。
浮山岩体出露于浮山、峨山二乡毗邻地带,呈孤立山峦地表近等轴状,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为斑状钾长花岗岩与中粒钾长花岗岩。
“滨江”岩体为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岩,位于桃冲以北芦南乡一带。呈北东向分布,西部多被掩盖,出露仅12平方公里。整个岩体约20平方公里,似椭圆形,滨邻长江。为粗中粒花岗岩。芦南“墨玉”是区域变质的结果,本岩体富含稀土矿物、金红石英矿物,偶见铌钽矿物。
毕家岩体属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岩,位于芦南笔架桥一带,出露于“滨江”体内部,毕家岩性由花岗岩斑岩变为花斑岩。属第三次侵入岩体露头处,尚有三山附近的老山二长花岗岩体以及马坝张冲垴花岗岩体。
第四次侵入岩主要有;
诸候岭(猪猴岭)岩体位于诸候岭、千军岭一带。近南北向分布。厚度20——60米,为花岗斑岩。同期出露的还有施家冲石英正长斑岩、象形地花岗斑岩等。
脉岩境内露头较少。以闪长玢岩为主的岩脉分布于红花尖一带,以花岗斑岩为主的岩脉分布于板石岭至三山一带。
喷出岩及次火山岩主要分布于中分村东南一带。岩体概略为:1、马仁山岩体:属熔岩类粗面岩及粗面斑岩。呈浅灰、暗紫色,斑状结构。基质主要有钾长石(89%)、石英微粒(5%)副矿物微量。赤沙附近因钙质增高而形成粗面安山岩。2、流纹岩及流纹斑岩:广布于“中分村组”及“蝌蚪山组”。岩石呈灰白色、浅灰色、浅红色、肉红色,灰紫色者较少。主要成分为钾长石和石英微粒(80——90%),常见次生绢云母绿泥石。3、英安岩及英安玢岩:分布于“赤沙组”,以英安玢岩为主,岩石呈浅灰、灰紫、暗紫色,致密块状,斑状结构。主要由长英质矿物及微粒科长石组成(85——90%)。境内喷出岩分布虽不甚广泛,但其矿化现象显著。境内火山岩属裂隙——中心式喷发类型。南陵蝌蚪山(今笔架山)、本县白马山可能为火山口。次火山岩仅见中分村南西湖山,为次流纹班岩,呈脉岩状南北向展布。岩石呈灰白色,致密块状,斑状结构。主要成分为:长英质88%,绢云母5%,石英、金属矿物等。
三、构造
县北紧靠长江破碎带,又是著名的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的组成部分,以北东向构造占主导地位。不同时期,级别、形态的褶皱、断层颇多,构造形迹复杂。
【褶皱构造】铜陵至繁昌复向斜属印支期褶皱,总长70公里,宽30公里。北东段展布本县,自北西向南东,包括7个Ⅱ级褶皱组成:
“滨江”复式向斜紧邻长江南岸,轴向70°,出露长约10公里,核部为“滨江”岩体侵吞。
寨山背斜位于“滨江”复式向斜之南,轴向近东西,长12公里。坟头群为核,两翼为茅山群至殷坑组,倾角50°至60°,南翼正常倾向南,倾角45°。翼部伴生纵向逆断层,横向正断层垂直褶轴也较发育,倾端附近铁矿较多。
桃冲向斜毗邻寨山背斜之南,西起荻港,经桃冲往东被第四系覆盖,出露长约12公里。核为扁担山组下段,翼为栖霞组至和龙山组。近核部遭断层破坏。
红花山背斜位于桃冲向斜之南,貌似菱形,轴呈弧状走向近东西,两端向北翘。全长约16公里,长宽比8:1。核为坟头群,翼为茅山群至和龙山组。
繁昌复式向斜紧挨红花山背斜之南东,长约43公里,南西段为上侏罗统复盖;中段或为黄马青组覆盖,或为浮山岩体占据,北东段多为第四系掩盖,露头零星。
板石岭背斜位于繁昌复式向斜的南东,核部为板石岭岩体吞没,北东倾伏端附近尚保留栖霞组至扁担山组。背斜南西部被上侏罗统复盖。过北东倾伏端又为诸候岭岩体占据。全长约14公里。
湾子店向斜出露于板石岭背斜之东,轴向30°至35°,长约12公里,其间被茶冲断层错开,北段仅残留核部扁担山组,翼部或被第四系掩盖,或为断层破坏。南段保存尚好,两翼为栖霞组至和龙山组,均向南东东倾斜。
中分村复向斜属燕山中期褶皱,迭复在铜陵至繁昌复向斜中,由上侏罗统组成,走向45°,褶轴呈“s”形弯曲,长20公里。
【断裂构造】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断裂纵横发育的网状格局,主要展布于本县西北和东南丘陵山区。
张村逆断层位于寨山背斜北翼,与褶曲轴平行,走向近东西,长9公里。断层附近石英砂石破碎或石英重结晶,赋存铁矿。
沈山头逆断层位于红花山背斜北翼,走向东西,长90公里,断裂带宽15米,沿断层连续分布铁矿。
楼屋基正断层位于寨山背斜中段,长3公里,地层断距200米,断层角砾岩及褐铁矿充填。
桥上正断层位于寨山背斜东段,长4公里,断层南东段龙潭组煤层地层断距1000米。
浮山平移逆断层位于浮山岩体西侧,长2。5公里。
中分村平移断层斜切中分村背斜的北东段,长6。6公里,沿断层形成硅化破碎带,宽达100米。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地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