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南岸,总面积917平方公里,版图近似方块。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1986年,县辖5镇16乡,215个村民委员会,33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6111户,总人口417332人。今属芜湖市管辖。
境内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33。53万亩,林地40。15万亩,园地1。11万亩,草地0。51万亩,水域27。22万亩,道路和庄园14.77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麦、大豆、玉米、红薯次之,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花生、芝麻、茶叶、油桐等。地下矿藏主要有铁、铜、锌、硫铁矿及白云石、重晶石、沸石、墨玉石、石灰石、花岗石、瓷土、膨润土等,其中铁矿石品位高、分布广,墨玉石质地坚硬、色泽如玉;金、银、硅石等稀有矿藏近年来已有发现;洲区还蕴藏天然气资源。
繁昌历史悠久。西汉武帝元封二年(——109)立春谷县。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襄城郡繁昌之民随司马睿南渡,遂于春谷地侨置繁昌县。是时,春谷、繁昌两县并立。隋开皇九年(589),划繁昌归当涂县,由此繁昌县阙。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复置繁昌县,治延载乡(今新港镇)。宋、元两代,故治未变。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知县王珣迁县城于金峨上乡(今城关镇),故城改称旧县镇。

本县素有山川俊美、鱼米之乡之称。清代,所产大米和农副土特产品,多销往米市芜湖;荻港、环城、小淮等地采煤业亦已出现;著名的同和祥锅坊兴办于咸丰四年(1854);鲁港剪刀在世界博览会展出后,著称于世。民国2年(1913)建立的“裕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开采的铁矿石运销日本;其它如纺织、缫丝、砖瓦业等小作坊较为普遍。长江水道交通渐趋发达,荻港、旧县成为沿江港口,商业贸易兴起。
繁昌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近代,许多仁人志士投身于太平天国革命和辛亥革命运动,前赴后继,英勇奋战;1928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繁昌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创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12月,在谭震林副司令员率领下的新四军三支队,历时一年余,重创日本侵略军,取得了繁昌保卫战的“七战七捷”;在解放战争中,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清剿”,为策应渡江战役做好侦察、扫清障碍等准备工作。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路大军,突破长江天堑,首先由保定、荻港、芦南一线登陆,进而拉开了渡江战役帷幕。从此,本县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建国后,繁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着手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农业——建国前,由于长期受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加之迭遭兵火,人民难得安居乐业,水利长期失修,旱涝灾害频繁,农业技术落后,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建国初,经过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经济稍有复苏。1950年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迅速发展。1953年农业总产值1688万元,比1950年增长139。97%。1955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总结了组织起来抵抗灾荒发展生产的经验,加速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并致力于兴修水利。至1986年,三十八年来水利建设的总投资3250万元,全县水利面貌一改旧观,旱涝保收面积由建国初的0。6万亩提高到22。02万亩。与此同时,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改良土壤,推广良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间除1959——1961年三年灾害农作物大有减产外,其余每年都有增产。
1978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业机械,使现有耕作、排灌、运输、农副产品加工、植保、收割等农用机械动力达118491千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农、牧、渔等各业出现全面增长的好势头。1986年粮食总产量160383吨,油料总产量13588吨,棉花总产量3216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9。27%、4.3倍和1。3倍;农业总产值10830万元,比1978年增长78%。
工业——民国时期仅有几家私营作坊,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有189。3万元。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扶持恢复生产。1955年始,逐步对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利用境内物产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等有利条件,发展采矿、冶炼、机械、建材、纺织、服装、鞋帽、食品、印刷等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1978年,工业总产值6003万元,比1952年的468万元增长近12倍。1978年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现有36家全民所有制工业,331家集体所有制工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均有较大的提高。1986年工业总产值24369万元,比1978年增长4倍。主要行业有煤炭采选、金属采选、治炼、铸造、建材、机电、化工、纺织、塑料、橡胶、印刷、造纸、食品、医药、造船等40多种,产品千余种,直接为“四化”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乡镇企业——始于50年代,60年代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小农机、小矿山、小化肥、小水泥、小农药等“五小”工业进一步得到发展。至197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2567万元。此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工业,发展工业以发展乡镇工业为主的方针。由此,一个以水泥、砖瓦、机电业为主的乡镇工业蓬勃兴起。至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042个,总产值达13227万元,比1978年增长4。1倍。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力的转向,活跃了市场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1986年,农村人均收入445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149万元,财政收入1958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2倍和9倍。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正向小康生活迈进。
交通运输业——建国初修复芜(芜湖)青(青阳)公路,1955年兴建繁(繁昌)铜(铜陵)公路,相继兴建通往21个乡镇的支线公路,加上1962年宁(南京)铜(铜陵)铁路建成通车,荻港、新港等地建造起12座客货运码头,形成铁路、公路、水路机动运输网络。交通方便,已成为发展全县国民经济的一大优势。
1986年,在安徽省22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考核评比中,本县名列榜首。

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令人振奋。现有普通中学22所,在校学生20850人;完全小学219所,在校学生56152人,普及率达96。5%。此外还有教师进修学校、卫校、农校各1所,广播电视大学1个班,幼儿园17所。通过不断的扫盲工作,已基本实现无盲县。文化馆、站现有22个,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城镇电影院、影剧院及电影放映单位25个,农村放映单位19个;县、乡、村三级广播站、室170个,乡村通播率达96%。建成于1971年的浮山电视台,黑白和彩色电视发射功能覆盖半径达97公里。医疗卫生机构47个,卫生技术人员791人,病床774张,实现了乡(镇)有卫生院;县医院、县中医院已成为各科齐全、设备较为完善的医疗中心,建国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和血吸虫病、甲状腺肿等多种地方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人民健康水平大有提高;1981年全县人口平均寿命65岁,比建国前增加10岁。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1979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八年控制在7‰以内,1986年3月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体育运动日趋活跃,1984年建成县体育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内设体育馆、滑冰场、田径和各种球类练习竞赛场所。

县内英俊之才,代不乏人。宋代徐遘、徐迪兄弟俩同登进士,诗文清丽,人比嵋山二苏;焦蹈,于元丰年间登状元及第。明代徐贡元,官任户部侍郎,与海瑞等同称“海内四君子”;吴琛,累加右佥都御吏,巡抚四川、甘肃,总督两广,明达果断;汪宗器,授监察御史,巡抚湖广,不畏权贵。清代江舟,文才卓著,著有《尔雅补》、《韵府金吾》。现代,沈光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累建功绩,授上校军衔;俞时模在中共中央管理局工作期间,被评为甲级模范工作者,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汪培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所研究员;还有近年取得博士学位的彭晓林、国家体育健将查全玉和安徽黄梅戏青年演员吴琼等。更有令人怀念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英勇牺牲的600多名烈士。
繁昌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生活朴实,讲究卫生,秉性淳厚。建国后,风俗民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已逐步为科学文明所代替,社会主义新的道德风尚日益形成。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名胜古迹令人注目。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有春秋早期的青铜盉、铜盘、楚铜贝范及宋代瓷器等;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柯冲宋代瓷窑、平铺西周春秋时期土墩群;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商周文化遗址和板子矶古建筑、城关夫子庙等。明清以来相传的繁昌十景,有些景观如今增添了新的光彩,不独堪为游人观赏,且已成为主要港口和经济开发地。近年兴建的三山烈士陵园、县烈士陵园等,其风景之秀,地势之伟,不独壮观,且可激励后人常怀壮志,发奋图强。
繁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创立了辉煌的业绩;今天,繁昌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建设美丽、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新繁昌而努力奋斗。不难想见,未来的繁昌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