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唐诗人张籍后裔,两岁随父母避金兵来芜湖升仙桥今芜湖市长街状元坊定居。绍兴十八年114816岁“领乡书,再举冠里”。绍兴二十四年到临安今杭州参加廷试,定第一,因其父张祁被秦桧诬陷“谋反”,受株连未封官,秦桧死后,其父得平反,孝祥任秘书省正事。后相继升为校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后又被弹劾,免职。
隆兴元年1163孝宗赵眘即位,张孝祥由抚州今江西临川县知府升为集英殿修撰,兼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他办事果断,任内从无积案。平江府吴中县有一大姓,利用资财谋取暴利。张孝祥到任之初,按百姓要求逮捕了他,并没收其资财,“得谷粟数万”。第二年,吴中大饥,孝祥把没收的粮食用来救济灾民,使吴中县百姓度过了荒年。
张孝祥从政期间,积极提倡改革政治,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主张“唯才是举”,不讲究出身。他说:“古者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取于仇雠,取于姻戚。苟才矣,初不问其出生之本来也。”孝宗赏识他的政见,升他为中书舍人,继升直学院,并在张浚军中任都察府,参赞军事,兼领建康留守。当时,金兵又犯边境,孝祥陈说“金之势,不过欲为盟。”因此,宣谕使弹劾孝祥“附金”,被免职。乾道元年,复任集贤殿修撰,继任静江府今桂林市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潭湖今长沙市知府,荆南、湖北路今湖北江陵安抚使等官。其时,荆江洪水泛滥,他带领群众筑守大堤,从而消除水患。同时倡建万盈仓,储存漕运粮食,整顿吏治,抑制强豪,救济贫困,关心百姓疾苦,颇有政声。乾道五年1169,他请归休祭祠获准,回芜湖于莲湖之滨增建“归去来堂”。归休芜湖时间不长,为家乡办了不少好事:一是修“观澜亭”,以此作为“讲学、敦品、励志”之所;二是纾民困:适邵宏渊符离战败,“拥兵还镇,所过市肆皆空,芜民甚恐。”孝祥“自籴米百斛,犒师江上,众得饷,扬帆而去,遂秋毫无犯。”三是赠莲湖今镜湖一百余亩以及林、园、台、榭等,作为乡民游乐场所。
乾道六年,张孝祥在芜湖病逝,葬于南京。在他殡葬之日,芜湖“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对芜湖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所著《于湖集》共40卷,收诗、词、文、铭、赞、制、表、尺牍、奏议等十余类。《全宋词》收录他的词二百二十余首。代表作《六洲歌头》是他在建康担任留守时写下的“忠愤”词,充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陶炽
陶炽1196——1270字茂,号审斋,其先祖陶旺官至大理评事时,由丹阳郡的当涂县横山迁至芜湖东莞村今芜湖县保沙乡。陶炽少时,强学博闻,精通古今典籍,宋绍定二年1229中进士,宝祐二年1254任中大夫直徽猷阁学士,礼部尚书,提举建康崇禧观进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封开国男。景定初年,请求归休,主持东川书院,著述讲学,招收生员,励志授业。东川书院,原名东川草堂,陶炽在此讲学,以爱国思想教育生徒,被尊为先贤。
东莞处南陵、宣城、芜湖三县交界,为三江之会。绍兴元年1131,金人南下,人民流离失所,当时有戚方率领起义军欲攻芜湖,因东莞由陶炽组成自卫团,防范甚严,戚方起义军遂离去,于是“东莞民丁,自任防造,悉免征”。景定四年1263普照寺重修,陶炽亲撰《东莞戍民免调碑记》,碑石嵌于东北墙角,后因洪水暴发普照寺淹没,此碑下落不明。咸淳六年1270,陶炽于东川书院病逝,谥号“文简”。第二年正月十日赐谕葬并派遣中书刘秉忠主祭,葬于宣城县湾沚石羊山今湾沚镇荆江西路县粮油加工厂。
陶居仁
陶居仁1244——1275字备我,号菊存,本县东莞今保沙乡东莞村人,太子少傅陶炽之孙。
陶居仁好学勤奋,以行义闻州里,官为承直郎、镇江录事参军,进阶朝列大夫,执掌江北瓜州军事。
元军攻镇江,守臣洪起畏遁,统制官石祖忠举城投降,南宋德祐元年1275,居仁为元军缚,元军劝降,陶执意不屈,凛然道:“吾固知历数穷而世运更也,讵可失忠义求苟生耶?得以死报朝廷,夫何憾!”遂被杀。元军感其忠诚,棺殓其尸,遣人护送芜湖故里。当地村民为之立庙。至元二十四年1287封显忠灵应侯。至正二年1342九月,敕赐庙额:“昭佑”。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诏太平府芜湖县建忠臣祠。元修宋史为陶居仁立传。
欧阳玄
欧阳玄1274——1358,字原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后迁居浏阳今湖南省。他博贯经史,授湖广行中书省右丞,赠大司徒柱国,封楚国公,谥文元。元代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圭斋文集》。文宗时修《经世大典》,顺帝时修宋、辽、金三史,他都担任主要编纂工作,是《宋史》总裁官之一。
延祐年间1314——1320,欧阳玄任芜湖县尹即知县三年,但实际上要受同品级的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统辖忻都的监督。时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江南汉人尤其受欺压,芜湖县冤假错案特多,大多涉及鞑靼人倚势强占田园作牧马地之事。对此,历任县尹,都不敢秉公处理,久拖不决,弄得民怨沸腾。欧阳玄到任后,亲自清理积案,顶住忻都蛮横无礼的干涉,严正执法,一概为之平反。此举大得人心。他注重农事,着力发展生产,时人歌颂他的政绩时,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句。
欧阳玄对芜湖山水景物、名胜古迹很是欣赏,多加保护、修葺,使山川增色。对“芜湖八景”都有诗咏赞美。特别对荆山寒壁,因其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常去游玩,并留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的诗句。离任时,对芜湖还依念绵绵,后人为纪念他对荆山的厚情,将荆山南面湖取名为“欧阳湖”,简称“欧湖”。
张一如
张一如,生卒年月不详,字来初。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晋吏部主事,后出为浙江嘉湖道和湖广荆南参仪,因病回故里。
《太平府志》载张一如“负才峻异,文名甲江南”,其秉性“清介不阿权贵”,“为人孤高旷达,意致萧散,有山巨源五逸少之风”。晚年尤精于史学,对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所写史学著作很有研究,所著诗集《绿渔客草》、《言思阁集》盛行当时。辑录“避暑赭麓”诗,足见他的思想和文采:“渐听晨钟百虑轻,只缘居士近逃名,心隳不问鸡鸣路,客至时闻犬吠声。田父侈谈今古事,稚儿偏惜乱离情。林蝉日噪无休息,即见秋风次第生。”
张一如对母亲很尽孝心,回家乡后他一心事奉母亲,还亲自参加园圃生产劳动,并无“惰容”。后张一如病逝家中,终年63岁。
胡茂学
胡茂学,生卒年不详。字海屿,本县东皋今周皋乡人。明崇祯元年1628科贡士,因家贫未出任官职,以教授学生为生。茂学精通经史,《太平府志》中记载“其与经史诸子烂熟于胸中,所以文思迟而致永”。他每有新的文章,时人争相传诵,以致“为之纸贵”。闲暇时,他则“灌园种竹自娱,绝口不问政事”。胡茂学爱好收集书法,名画,碑铭。著有《邑志略》二卷,有《东皋诗集》传世。终年73岁。
胡爟
胡爟?——1501字仲光,号蒲塘,本县蒲塘今本县政和乡人。明弘治五年1492领乡荐,翌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作《上苑闾莺》诗中:“雨阳无补愧徽臣”之句,当朝宰相认为是讽刺朝廷政治无能,被降职,任户部浙江司主事。其时,所有钱粮,都在手中,他克勤克俭,“手过千金,一尘不染”受到朝廷好评。弘治九年,陕西、贵州、南京等地地震,太监李广、杨鹏勾结神诬刘良辅等,滥设斋醮,劝孝余皇帝建毓秀亭于万寿山。胡爟认为:天体变异,属于自然现象,滥设斋醮求鬼神,耗费国库钱粮,于国于民无益。他上疏说:“地震之类,灾之小也,西北旱暵,父子相食,东南饥馑,骨肉流离大变也。今李广、杨鹏,引左道刘良辅惑乱圣心,斋醮糜费财力,差遣在外,如虎横行。乞用臣言邪佞而阴慝消矣”。疏上一月,皇上有所体会,从此,胡爟名声大振。
弘治十四年,胡爟告老回乡,病逝芜湖县蒲塘村。胡爟一生著述颇多,有《大学补》《蒲塘集》传世。《清风楼》、《吉祥寺》、《蛟矶》、《荆山》、《白马山》、《永寿寺》等诗歌为乡里人民广泛传诵。
沈士柱
沈士柱?一1659,字昆铜,号惕庵,芜湖人,明崇祯年间入贡。淡薄功名利禄,爱交天下名士。崇祯二年1629沈士柱以“芜湖读书社”名义加入复社反对阉党阮大钺。崇祯六年1633,“钩党狱兴”,他离芜流寓西湖楼外楼,与黄宗羲等浙东名士诗词酬唱。崇祯十一年,他与复社成员140余人,作《留都防乱揭》公开讨伐阮大钺专横朝政。崇桢十七年,清兵入关,福王在南京即位,阮大钺任兵部尚书,大兴文字狱,对复社成员残酷镇压,沈士柱“适避楚幕,获免”。南明小朝廷覆灭后,他归芜隐居。其间还秘密从事反清活动,曾带领一班反清义士到“海公祠”悼念海公,以海瑞为榜样,忠贞不二,誓死反清。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发现他秘密反清活动,将其逮捕,后被作为要犯押往南京。在南京大牢关押一年多,清朝官员屡施酷刑或威胁利诱,沈士柱坚直不屈。顺治十六年清明节,他在南京就义,葬于雨花台的“平岗之麓”。他的三位妻妾在芜湖同时殉难,葬于范罗山前。其子女在乡亲保护下,幸未受害。沈士柱生前著有《土音集》,在南京大牢内作有《故宫词》二十四首。
萧云从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生于芜湖。姑熟画派创始人。少时“笃志绘事,寒暑不废”,明崇祯卯科副榜第一准贡。睹明末腐败,决心不仕。明末年间与弟参加复社与朝廷奸佞进行斗争。清兵攻占扬州、芜湖,萧云从避居江苏高淳,三年后重返芜湖,专心绘画。初作《易存》《韵通》《杜律细》等画幅,被时人誉为“神品”。他对国画用功颇深,风格独特。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秋山行旅图卷》显出非凡才华,受清乾隆帝诗赞。他对家乡山河尤为酷爱。《太平山水图》描绘当涂、芜湖和繁昌风景等43幅,均图茂情实,被誉为佳作。
萧云从对人物画颇有深究,《离骚图》是其代表作。他拘节守志,对高官权贵,从不献媚作画。清顺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季瀛曾多次索画不得,胡借重修太白楼,请其作画,他出于对诗仙的崇敬,才绘《太白楼壁画》一幅。新安画派画家渐江曾学画于萧云从。其画不仅誉满全国,且蜚声国外,流入日本,促使南宗文人画勃兴。萧云从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天池以铁作画,创作了铁画。
1986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畔筑“尺木亭”铸全身铜像一尊,以示纪念。
汤鹏
汤鹏生卒年月不详,字天池,祖籍徽州,清顺治,康熙年间,迁芜定居,始习铁工艺。是时,朝拜九华山香客,喜购铁花和铁花灯,为敬佛供品。汤鹏铁画,由此诞生。初期仅限“径尺小景”。大幅山水,却难以锻制。后受画师云从画艺启迪,领悟铁画与绘画共同之处,从而开始锻制山水铁画,并达到“铁为肌骨画为魂”的境界。汤鹏锻制铁画,使其“冶之使薄,且缕折之,以意屈伸,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锻作精致,栩栩如生”。倍受众人喜欢,高官豪富及民众争相选购。尤为诗人文豪所青睐。清梁同书《铁画歌》中赞“汤鹏之技古莫俦”。黄德华以“神乎技英空前后,不是锻师是画师”称赞汤鹏铁画技艺。汤鹏锻铁成画,虽声誉蜚然而家境清贫。后人曾有“独怜奇技坐无穷,江天日暮酒钱空”,描写汤鹏的技高家贫的境况。
黄钺
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又名左君。先祖七世自当涂迁居芜湖,父母早丧。清乾隆年间“以廪贡挑媵录议叙吏目”。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黄钺与安徽巡道李世杰在芜湖赭山滴翠轩创建中江书院,招员授业。乾隆五十五年中进士,受户部主事,在户部尚书和坤手下任职,因与和坤意见不合,告假回芜,著书讲学。嘉庆四年1799安徽巡抚朱珪向朝廷推荐,仁宗召见黄钺,加封为懋勤殿行走,嘉庆九年提升为赞善,入直南书房,未补缺,特旨出任湖北、山东、顺天等乡试主考官,后兼山西、山东学政,准予密折奏事。嘉庆二十四年升礼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肩舆入直,加封太子少保衔。次年,任会试正考官。嘉庆“驾崩”举行盛大葬礼,黄钺特奉旨拟奏丧议条例。道光时,又加封为军机大臣。不久,调任户部尚书,参与大典事宜,从事朝中的京察议叙。道光三年1823朝廷赐宴于玉澜堂列为忠义老臣。道光四年给嘉庆帝立圣德神功碑文,黄钺“恭代书成”,道光帝赐蟒服大缎。黄钺七十、八十、九十生日时,皇上亲书福寿匾联,赠寿佛如意、朝珠、珍玩、文绮、用迓福祉。道光五年,请求归休,宣宗温旨慰留。翌年,获准归休。病逝后,遗疏奏与道光帝,被追为太子太保衔,入庙祠。建贤良祠,谥号“勤敏”,命使馆立传,赐祭葬树碑石,葬于当涂南褐山下。一生著述甚多,留有《壹斋集》40卷,杂著6卷,《画品》1卷。
吴国圻
吴国圻1876——1923,字殿侯,号枫林,本县花桥乡沿山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清代庠生。吴国圻青年时毕业于安徽省立优级师范,后在家乡创办“清华小学”。以后由其子吴承九接办时,改名为枫林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吴村小学即今沿山小学前身。
吴国圻是清末奏奖举人,授中书科中书。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继创办枫林小学之后,历任芜湖皖江中学、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教员,之后任北京中国大学教授。还出任过京郊安次县公署教育科长兼师范讲习所所长职务。吴国圻热爱家乡,关心农田水利,是兴建惠民坝的主要倡导人之一。
吴国圻生前著有《禹贡真铨》附图解、《论孟经训》等书。
张文麟
张文麟1854——1928,名登锦,字鹿鸣,又名彩堂。本县湾沚镇人,张文麟自幼勤文习武,武艺超群,清光绪十一年1885参加乡试中武举,同年任宣城右营把总。光绪二十五年调任铜陵县大通和悦洲汛把总,兼管江防事务。因防守治安有功,荣获正五品顶戴,晋升为千总。任职十四年。宣统三年1911,解甲归田,回家乡湾沚定居,任湾沚镇商会会长。武昌起义时,他联合湾沚镇开明绅商,组织商团,响应辛亥革命。张文麟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热心社会公益,深得当地人民拥戴。
葛加彩
葛加彩1894——1930本县三元乡店王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加彩与兄葛加胜及范荣鑫范离等,在三元冲葛、范、许、李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发展会员,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经常率领农会会员,劫富济贫,进行革命活动。民国19年葛加彩在宣城、孙埠以开茶馆为掩护,暗地作联络工作,筹划武装暴动,于是引起了国民党地方武装注意。是年11月间,麒麟乡民团队长徐善政,团副孙光彩带枪兵抓捕了葛加彩,以土匪罪名将他杀害并割下葛的头颅,送到宣城县政府邀功请赏。县政府把头颅悬在西门示众。葛加彩牺牲时,年仅37岁。民国19年10月21日,葛加胜被芳山乡民团队长鲁义超带领警察突然抓走,送到宣城县警察局,后下落不明。直到1982年下半年,由范离证明,经芜湖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追认葛加彩、葛加胜为革命烈士。
陈家坤
陈家坤1902——1931,又名陈阳和,本县白沙圩人今属本县保沙乡。出身于农民家庭,民国16年19273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4月经胡济早期本县农运主要领导人之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中共白沙圩党支部书记并组织了马坝陈村农民协会,年底中共安徽省临委常委王心渠、郭士杰先后到白沙圩组织农民暴动,陈家坤是5人暴委会委员之一。民国17年陈家坤组建了白沙圩农民赤卫队,任队长。因国民党军队派了两个营来清剿,使暴动流产,国民党政府逮捕和杀害了许多赤卫队队员和革命群众,并用重金悬赏捉拿陈家坤。陈家坤被迫转入地下从事革命工作,同年10月,不幸被捕入狱。
在狱中,陈家坤受尽了折磨,但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坚守党的机密,经常向同狱难友宣传革命道理。民国20年在狱中病逝。建国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鲍实
鲍实1882——1940名文秀,字筱斋,祖籍徽州。生于芜湖东门外乡扑佬巷。鲍实是前清拔贡,辛亥革命后,曾任省教育科长数年。鲍实热心收集整理乡土文献,风土掌故。并将芜邑流行的乡乐,考订音律,润色文词,编汇成集,定名为《湖阴曲》初稿。民国3年1914鲍实任《芜湖县志》主纂,县志收集保存了自嘉庆至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史料,于民国8年告成。
民国11年鲍实任定远县长,后因时局动荡,弃官在家,教学行医,撰有《修篁轩医学随笔》一书。对中医针灸、汤液理论有独见之处。抗战爆发,避居徽州,家藏数箱祖遗书帖字画、编著手稿,均遭焚毁。《湖阴曲》《修篁轩医学随笔》展转流离,幸存各一。
王道宏
王道宏1919——1941,芜湖市郊鸠江乡人,少年就读于卜店小学,后考入芜湖赭山省立七中和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王道宏辍学在家,目睹日寇在沦陷区的暴行,毅然立志从戎。民国27年19389月,王道宏于当涂县大官圩参加新四军,分配在二支队粟裕支队战地服务团工作。王道宏在战地服务团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演出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和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创作的话剧等,并积极参于在敌占区中散发标语、传单活动。为此受到支队政治部的表扬。民国28年秋天,王道宏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老二团政治处帮军工作股股长。民国29年部队进入苏北地区,王道宏任新四军二旅五团一营政治教导员。民国30年春,“皖南事变”后,日军向苏北中共根据地“扫荡”,王道宏带领一个班把守一座大桥,掩护团部撤离,激战中王道宏身中三弹,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牺牲,时年22岁,遗体葬于盐城东乡。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给王道宏的家属颁发了“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书”,中央军委发给了“烈士证明”。
汪光焕
汪光焕1912——1942,原名汪灼群,又名汪易,本县湾沚镇人,汪光焕在省立南京中学读书时,目睹中国腐败,有亡国之危,甚感痛心。“九·一八”事变,他在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修业,参加抗日救亡游行。12月17日,南京惨案,同反动警察博斗中,身负重伤。“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和旅外青年筹款支援十九路军抗日。民国22年1933春,汪光焕在中央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京市委宣传部长。民国23年南京党组织遭到破坏,他到上海市。民国24年夏,他和汤镛、李静一、宿士平等共产党人到湾沚镇创办“现代小学”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5年,又到上海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干事,编辑《救亡手册》。民国26年底,奉东南局指示,到浙江温州,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民国27年5月,他同刘一民,林一心三人到金衙建立党组织,编辑党内刊物《工作与学习》。民国28年,周恩来到金华视察,在省委会上作了《目前抗战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汪光焕整理成册,在党内传达。民国30年7月,有人揭发他有“反党阴谋”“企图叛变”,被中共浙江省委拘押监管。拘押期间汪光焕忍辱负重,仍为党积极工作。民国31年2月,随浙南特委机关转移到瑞安县。10日在转移途中汪光焕和妻程为昭被杀害。死时汪光焕年仅31岁,程为昭27岁。1982年2月28日,中共浙江省委为汪光焕、程为昭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党籍。从此40年沉冤,得以昭雪。
查梓材
查梓材,出生年月不详,人称查六爷,原籍泾县,清末迁居湾沚,独资开设查广大药店。建国前,曾任湾沚镇商会会长,沚津电灯公司经理,湾沚第二初级小学校长,“现代小学”校董事会主任等职。民国13年1924查梓材与汪道明等建立沚津电灯公司系股份有限公司,次年7月建成并照明,推举他为公司经理。民国14年大旱,米价飞涨,他以商会名义决定“米粮一概停止外运”稳定市面定价。民国24年中共党员汪光焕、翟毅等,到湾沚以创办现代小学为掩护,开展抗日宣传,保护中共党组织在学校活动。抗日爆发后,他携家属避乱到宣城县红杨树小集镇居住。民国32年,病逝于红杨树。
黄海清
黄海清1910——1947,原名咸强,又名柏林,本县花桥乡沿山村梅山冲人。他从小心灵手巧,聪明勤奋。民国30年1941在中共地下党员朱修介绍下参加革命,担任党的秘密交通员,同年被吸收入党,任新丰区委书记。以皮匠和行医作掩护,活动于新丰、黄池一带。经常受组织派遣,护送青年加入抗日游击队。一次遭到敌人搜捕,他果断地将党员名单、机密文件烧毁,使许多同志免遭杀害。皖南事变后,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仍以皮匠、行医身份活动于群众之中。民国31年,宣芜当工委通过调查考核后,认定黄海清虽与党失去联系,但未暴露身份,使新丰区党组织未遭破坏。民国32年春,恢复其组织关系,继续任新丰区委书记。民国34年9月,与宣芜当工委奉命北撤,编入干部大队开往山东,在山东临县任某区区委书记。民国36年8月间,在率领担架队支援解放永城战斗中,在鲁村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建国后,黄海清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强日增
强日增1902——1949,原名富周,本县十连乡新坝村人。他少年在师范读书时,就参与抵制日货运动。民国24年1935被推荐为联保主任。民国27年8月新四军三支队驻十连王墩村宣传抗日,强日增受其影响,拥护抗日主张。民国29年经组织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民国30年强日增策反汪伪乡队长宦铎猷成功,使十连70多条长短枪的地方武装,接受共产党领导。皖南事变后,他掩护突围的新四军并护送到无为县白茆州——皖南特委所在地,使这批同志归队新七师。伪乡长陶良渠密告他是共产党,被国民党铁道破坏队逮捕,经受酷刑,只字未漏,敌人一无所得,同意保释回家。他乘机潜往无为白茆州,后派任繁昌县保太区区长。民国33年春南芜工委成立,强日增任委员并任奎湖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是年6月,以金厚初为首,带领强日增等20余人打击伪军,缴获手枪2支,步枪18支,子弹千余发,为建立南芜游击大队,南芜总队奠定基础。民国34年6月汪伪保安队来十连“清剿”,他在去新塘途中被捕,关押在芜湖汪伪监狱。日军投降后监狱由国民党接管。次年5月,经党组织和地方民主人士营救出狱。民国36年五六月间南芜区工委成立,他任书记,在繁昌平沟铺一带开展反霸抢粮斗争,发动农民分掉“八大家”地主稻谷1千担,国民党军队九十三师独立十三旅来繁昌“清剿”,他受党组织调遣,带其家属转移到泾、宁、旌、宣县委工作。1949年,大军渡江前夕,国民党一0六军的一八六师向南溃退,他带领少数武装,在宁国济坑坞一带活动。4月17日与一0六师相遇,因众寡悬殊,无法突围,不幸被捕,押至下甲路,24日壮烈牺牲。
后彫
后彫1881——1950,又名韵涛,外号“二老爷”,本县赵桥乡蟠龙下村人。自幼读书,19岁中秀才。24岁在本地教书,喜替人写诉状。
后彫家产丰裕,有18间瓦房,水田144亩,雇人自种14亩,其余全部出租。囤积余粮百担,放债盘剥。后彫自备长枪两支,冲锋枪一支,长期依仗家兄后素的学生汤志光原民国安徽省政府民政厅长的权势,横行乡里。
长工后其时为其干活,年终结帐,无故扣工大米4担。村民沈世金借米3石,秋后每石米要还本利干稻400斤。民国36年1947农历3月,附近村民断炊,自发聚集40余村民,带着扁担、稻箩到后家借粮。后家父子一面拒绝借粮,一面派人到汪溪乡公所谎报村民抢粮,乡长刘得才带领乡丁抓走后培金等3人。19日,数十名村民往后家交涉放人、借粮之事,刚进村口后彫长子后象愈就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村民4人。后彫对此凶杀一事,自感难逃罪责和民愤,到国民党县政府自首,被判刑11年。
建国后,后彫被释回家,但恶性未改。1949年6月间,后彫以分家为幌子,分散财产,以抵制土地改革。土改时,政府根据群众要求,逮捕后彫及长子后象愈,罪犯自供不讳,查证属实,于1950年12月18日,宣城县法院依法判处后彫、后象愈死刑,即日绑赴刑场伏法。
奚 民国29年,奚 滕良福
滕良福1903——1955,本县埭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放牛种田,过着极苦生活。民国28年1939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3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南芜游击队经济主任、武工队长。民国34年9月,南芜地区党政干部北撤,他未接到通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环境恶劣变化中,敌人进行大规模“清剿”,他仍利用各种关系隐蔽,积极设法与党取得联系,建立武工队,坚持在十连、埭南一带,恢复巩固党组织,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在斗争中五次遭敌围剿,他机智地同国民党军周旋,保存了力量,坚持在十连、埭南这块游击区扎根下来。为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芜湖做了大量工作。滕良福在工作上积极努力,任劳任怨,生活上艰苦朴素,作风正派。历任方春区长、县民运部长、农会主任、农村部部长等职。
朱祖圻
朱祖圻1871——1960字绣封,号养拙居士,河北大兴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参加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为清末芜湖县最后一任知县。辛亥革命,芜湖光复后,先后任安徽大通后补、芜湖县屠宰局局长、六安州厘金局局长等职务。民国14年任山东济宁县警察所长。民国17年出任河北清河县公安局长,代理公署知事。民国19年任山东峰县知事兼公安局长,后辞职,举家迁芜湖定居。民国26年芜湖沦陷,日军借绣封声望维持治安,迫其出任芜湖地方维持会会长和芜湖县知事。任职期间,保护芜湖的名胜古迹、掩护抗日革命者、抗拒日军派役、抽丁,保护百姓。因此曾遭敌人软禁和毒打。朱祖圻任芜湖县长,从没置过家产,为官清廉,民国29年下任后在芜湖卖字为生。
抗日胜利后惩治汉奸,芜湖众多耆绅、黎庶、甚至僧尼,均为他求情说好,恳请免罪。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市政协委员。绣封诗词、遗作,均交芜湖市图书馆和安徽博物馆保存。
陈来昌
陈来昌1888——1960字乐僧,外号陈胡子,本县花桥乡沿山村人。在读书时加入同盟会,后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学习武备。清末,朝政腐败,陈来昌离京返乡,任新丰团防局总,先后处决了匪首魏先奇、魏先祥、胡国金,又趁裘公渡青苗会场之机,枪杀大匪首丁昌奎,为民除了害,受到清廷嘉奖。清宣统三年1911水灾,省政府严禁灾区粮食外运,他与新丰团总王守英率众在裘公河堵截粮商勾结官府外运、销售大米,以济灾民。
民国4年,陈来昌任宣城县团防局总时,奉黄兴、柏烈武之命,响应北伐,起义讨袁,因事泄露,知府派兵缉拿未获。康有为、于右任曾给他亲笔书赠和题词。陈来昌于民国元年1912任铜陵县司法代理县长,民国8年任芜湖县警察教练,民国23年任广德县军法承审及第一区长。曾在国民党五十八军陈光谱部下任团长。民国34年任宣城县自卫团长等职。1956年作特邀代表参加宣城县政协会议。
奚国光
奚国光1906——1964名居洁,号枕流,本县陶辛乡石桥村人。幼受家父启蒙,11岁就读方村务本小学。民国8年至12年1919——1924年先后在芜湖芜关中学、湖北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中及中华大学学习。其间,加入国民党。后辍学回乡,任教育局督学。抗日战争时,曾在汉口、屯溪、南陵、郎溪等地任职。民国33年,任抗日军事政治推进委员会委员,及芜湖县经济委员会主任。民国34年12月任芜湖县银行经理,抗日胜利后,任芜湖县参议员。芜湖弋矶山医院董事及芜湖幸福报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他同情革命,曾掩护民盟主席沈子修脱险。以银行经理和乡绅名义,保释过新四军工作人员,并以银行部分资金接济过新四军。1949年加入民主同盟。建国前夕,他将银行资财帐册妥为整理保管,建国后即移交中国人民银行芜湖县分行接管。1950年10月芜湖市“新工商日报”创刊,他任副社长兼董事秘书,1956年当选为芜湖县第四届人民代表。
王宝卿
王宝卿1879——1966谱名宏琛,学名聘琅,本县埭南乡人,清末秀才。王宝卿诗文流利,家资富饶,拥有民业田三百亩,不禀佣户租,不放恶重债,喜交游,重贤士。乡邻文人学士,均乐与交往。
抗日战争时期,王宝卿多次保救新四军干部,并以自家资产支援中共游击队活动。建国前夕,沿江支队给他颁发过立功奖。建国后,保卿选为芜湖县第一届人民代表。1951年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壁
赵壁1918——1967原名仕锟。祖籍合肥,本县花桥乡东门渡人。赵壁5岁读私塾,13岁入中心小学,后入皖南中学就读。“九·一八”事变后,赵壁倍感忧愤,立下“宁为枪下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民国26年1937底,日军占领宣城后,赵壁流浪到湖北黄陂北乡,后在荣阳小学任教,翌年冬,黄陂沦陷,前往河南新县参加新四军,在后方留守处工作。民国28年1月,赵壁在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团体——安徽动员委员会直属三十九工作团工作,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任该团团长。民国29年5月,被派往淮南路东联防办事处任宣教科员兼行政干训班政治指导员。民国30年2月至34年9月,任高邮报社编辑,高邮县委秘书、区委书记、浙江安吉县区委书记等职。民国34年9月,赵壁调华东野战军第十三医院任职。1949年5月,任江苏省常熟县委宣传部长。1951年5月,调任江苏省苏州地委统战部副部长。1952年12月,调江苏省委统战部工商处任处长。1954年调回苏州地委工作,是年12月任地委秘书长,地委常委。在此期间,赵壁带病坚持工作,主持建造苏州饭店和机关食堂等重要建筑。1956年因病离休,“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斗、监视、隔离审查,1967年6月,含冤逝世。
洪镕
洪镕1877——1968字铸行、竹生,生于芜湖西门堂子巷。近代高等工业教育家、藏书家。洪镕21岁时,以廪贡生的资格被选送日本,就读于“帝国高等教育学校”,是本省首批留学日本攻读工科的学生。光绪三十年1904学成回国,翌年,考取工科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和国史馆协修,后因对清统治不满而辞官,转任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教习,民国初年,洪镕被聘为“国立京师高等工业学校”校长,从此苦心孤诣,专事教育。民国6年19172月,与蔡元培联合举办“学术讲研会”,让各派学者各抒己见,展开争鸣。“五·四”运动中,洪镕同情并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与蔡元培为营救被捕的爱国学生,奔走呼号,及至二次辞职抗议军阀政府的暴行。民国11年,辞职归里。民国13年筹办“私立芜湖工业专门学校”。民国14年,又创办“私立芜湖中江中学”。民国26年抗战爆发,两校俱毁。民国21年与15位皖籍名流组成安徽大学董事会,解安大危难于一时。并参与民国8年《芜湖县志》的审定。抗战时期,洪镕经济拮据,敌伪曾以名利诱之,而他不为所动,甘愿被聘为中共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近代史的研究工作。1961年10月洪镕将毕生所藏图书1358种、14157册,捐赠给芜湖市图书馆。
1968年,洪镕在北京逝世。1981年,洪镕的骨灰由北京移至芜湖烟雨墩存放。
胡稷咸
胡稷咸1899——1968名朝畦,字阡荞,号稼昭,本县保沙乡胡湾村人。胡稷咸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就读于方村务本小学,民国元年1912秋考入南京钟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专修科。一年后应国家考试,录取公费派送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学习。他自幼聪慧好学,在香港大学期间,除研习教育学、心理学、英国文学外,还研究西洋哲学,以批判的态度,吸取西方哲学精华。大学毕业后,在江苏省常州第五中学,南京第一中学任教员兼文科主任。民国16年起任南京中央大学讲师、武汉大学及安徽大学教授和文学院院长。在武汉大学曾被选为教授会主席。在此期间,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和译文,对当时学术界、思想界和社会时弊,从哲学高度进行论述,呈词慷慨,对倡导学术思想自由、振兴教风作出了贡献。
建国后,1951年任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西语系和哲学系教授。晚年以哲学观点研究佛学。胡稷咸擅长古诗,精于书法,篆、隶、行、草功力均深。1968年因高血压心脏病逝世于北京。
徐少鳌
徐少鳌1911——1968名祥定,字楚行,本县澛港人。出身四代业医家庭,幼时一面攻读医经,一面随父临诊,对中医理论造诣较深。民国22年1933他正处少年时期,便悬壶行医,声誉甚高,患者争相求治。
徐少鳌治学严谨,师承各派,时能创新。30年代,用中西医结合治疾,获效较高。抗日战争时期,避难繁昌山区,常为新四军谭震林部病员义务治疗。民国29年,返回澛港和芜湖之间,掩护和资助长江支队领导人之一李友白在芜湖、当涂、南京一带活动。
1950年4月,徐少鳌任芜湖市中医师公会主任委员,继而组建中医联合诊所,后扩建为芜湖市中医医院,任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并多次当选芜湖市人民代表,安徽省政协委员。此后虽社会活动频繁,仍不辍医,将数十年外科临床经验及外治法,整理记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诬为“黑五类”,惨遭迫害至死。徐逝世后,在中医院及外科医生支持下,由其门生将其病案记录整理成《徐少鳌外科经验录》一书约5万言,1982年付印。他生前所撰写的《中医外科手册》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被抄家散失。
洪元凤
洪元凤1888——1968名为椿,号慕飞,本县周皋乡永定村人。七岁就读私塾,后转方村务本小学,宣统元年1909考入南京陆军小学,继升武昌中学。民国3年1914武昌中学并入保定军官学校,在该校第三期兵科毕业。先后在安徽巡按使倪嗣冲部下任见习排长,皖北正阳关师范学堂任军事教习,湘军唐生智部下任上尉连长、少校营副。民国16年至17年任芜湖裕溪关关长,汉口市警察教练所所长。民国18年受黄埔军校教育长张治中约请,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十九路军撤至福建泉川,洪元凤任干部教导总队中校战术教官,后升上校参谋处长。民国22年11月,十九路军与工农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是年冬遭蒋军进攻而失败。他解甲归田,致力于桑梓公益事业。民国24年参与组织民工完成十三连圩第一期连圩工程。“七·七”事变后,他长途跋涉于皖南、浙西、赣中、湘桂为抗日效命,由于有反蒋烙印,受各方冷遇。民国27年仅谋得江苏省江宁专员公署留守主任一职地址屯溪。民国28年后,闲居宣城南乡,抗战胜利后返回故乡。
建国后,洪元凤任芜湖县政协委员,并选为历届县人民代表。1957年5月加入芜湖市“民革”组织,任芜湖市政协委员。
方东白
方东白1889——1969原籍庐江县,后住芜湖县万春圩。民国19年1930在清水始创“农艺研究社”,以自己20亩外河沿滩地作蔬菜引种试验,引种品种有黄芽白、甘蓝菜、蕃茄等品种。“七.七”事变后东白逃难到太平县黄耕坞新四军留守处附近,与各地难民一起大量种植蔬菜新品种。他做到无论居住在哪里,就在哪里致力于蔬菜新品种的引进。1950年9月,方东白任芜湖县第三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其时仍然进行蔬菜引种试验。经他引种推广的甘蓝、蕃茄、洋葱等数10种蔬菜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不但本省没有,其它省内也属罕见。他开始只在清水、军滩、罗家渡、窑头一带旱地先搞试验,后普及天城和易太等圩。1955年普及推广到芜湖市郊区和沿江一带县区,估计栽种总面积达1000余万亩。
丁禹堂
丁禹堂1894——1978祖籍南陵县,其父略有武功,精通骨伤科。丁禹堂自幼习武并随其父学习伤骨科,后来武功和医道都在其父之上,名声鹊起,他年轻时来本县方村河东今政和乡落户。在方村镇私人开诊所兼营中药铺,店号“丁长春”。丁禹堂擅长推拿、针刺、拔罐、膏药,小夹板等传统中医手术。治疗伤痛、脱臼、骨折,方圆百里,有口皆碑。1952年丁禹堂参加方村联合诊所。后入方村医院,并被作为有专长、有特色的医务人员破格吸收为国家正式职工。
翟毅
翟毅1914——1984原名翘大来,又名慕颐,方济,笔名林初,灵楚。原籍泾县,住本县湾沚镇下九甲今中山路。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翟毅在汪光焕带领下,组织革命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抵制日货。民国22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南京市委秘书处兼任一些工作,后转移到上海,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4年回湾沚镇,在泾县会馆办了一所“私立现代小学”。翌年,与汪光焕又回到上海,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系。其间,他全力参加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的活动。民国27年4月,负责筹备“浙江省文化界抗敌协会”。后任《浙江潮》杂志社编辑,又担任中共地下党金华县委书记。翌年调任金衢特委青年部长。是年2月29日,周恩来到金华视察召见了他,他写了题为《武汉失守后东南抗战形势》一文,后被许多报转载。民国30年11月,他与党失去了联系,之后曾两次遭敌人逮捕,他坚贞不屈,严守了党的机密。
建国后,翟毅在芜湖市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市教育局副局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到市三中,后又被划为“叛徒”,下放到繁昌劳动改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翟毅得到平反,被安排在芜湖市政协任常委。1984年7月,病逝于芜湖市。是年10月24日,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恢复其党籍、党龄。
张定榆
张定榆1958——1985,本县花桥乡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张定榆于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随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一五六部队换防云南老山前线,时任排长,同年2月22日,他在中越边境老山169高地挖掘战地救护所时,越军的一发炮弹落在其所在排的一名战士身旁,他奋不顾身地一个箭步扑倒在战士身上,自己因伤重而牺牲,后被所在部队追认为烈士。
李少白
李少白1909——1986本县澛港乡人,是全省推崇从事科技工作50年的80位专家之一。李少白幼年读书时,就好方术。民国16年1927从事过革命工作。民国19年,始学中医,拜师于刘东霖门下,后就读于苏州国医学校。民国26年毕业,回芜悬壶从事中医事业。建国后积极拥护党的政策。50年代筹办芜湖中医联合诊所任所长,后改建为“芜湖市中医医院”任副院长兼内科主任医师。他提出中医院发展规划,绘制中医院门诊部草图。为中医院设计了“月经不调电子计算系统”。李少白临床经验丰富,擅内科、儿科,对医治“幼儿夏季热”有独到之处。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任农工民主党芜湖市主委,安徽省委顾问,选为芜湖市第八届、九届人民代表。任市人大副主任,在中医界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及安徽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是芜湖市中医卫生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晚年编有《中医学讲义》《中药歌诀》,为全国《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分册》的编委。遗著有《李少白医话》。
黄叶村
黄叶村1911——1987原名厚甫,学名成昆,出身于本县澛港镇一裱画师家庭,因读东坡“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慕其诗意,遂易名黄叶村。他自幼酷爱书画,7岁读私塾即摹颜帖,10岁在小学读书,常为小店写招牌。民国23年1934任小学图画教师,民国26年后,在泾县、太平、屯溪、歙县等10所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致力于美术教育。黄叶村年青时,受过新安画派画家汪采白及其父汪福熙指教。其书揉合真、草、隶、篆,墨酣笔舞自成一家。其画:山水花鸟,扎根传统,开拓新意,以神传形,精到天然。尤擅画竹,自号“竹痴”,名噪江南,被誉为江南一枝竹。叶村花鸟、山水、及书法作品在本县广有收藏。1980年,其作品参加省博物馆“五老画家画展”。1980年以后,黄叶村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曾任省美协会员,省书协理事,芜湖市政协常委,芜湖市中山书画社社长等职。他的作品不仅流传大陆和港、台,还流传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1984年3月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全国“民主党派工商联书画联展”,“全国储蓄书画展”。1987年6月10日老舍故居纪念馆收藏其画“露竹”一幅。1988年5月30日安徽省博物馆举办黄叶村遗作展,轰动省城,是年11月30日叶村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和著名书画家沈鹏赞美他的画是中国的“一流水平”,有神韵,有诗韵。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作了专题报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