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贫苦工人、农民翻身感强烈,阶级感情深厚。各级干部吃苦耐劳,不计报酬为民服务。南下干部,来时一个小包裹,离开时仍是一具小包裹。乡村干部身背被包步行至县城开会,睡地铺,从不叫苦。姑娘找对象,轻财重德。干部成婚,一切从简,开个茶话会就进入洞房。人们衣着朴素。农民还以捕鱼砍柴等方式,筹集经费办冬学和民校。60年代,掀起学雷锋热潮,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乘车时给老弱病残让座,主动护送携儿背女或手提重物者上下车,给遭受天灾人祸者寄钱赠物,帮烈军属、五保户挑水扫地,洗衣物。80年代,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掀起读书热,植树风。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青年自愿成立“帮困助耕队”,为困难户耕作责任田。
一敬老爱幼
敬老旧社会,少数财主为博取“乐善好施”的美名,也搞些慈善事情,他们募集资金,在城镇对死孤施棺掩埋,病孤施药,夏施茶水供行人。
建国后,为让孤老安度晚年,自1958年举办敬老院。每逢年节,政府派人携礼前去探望。至1989年底,全县有7个乡镇、4个村计办敬老院11个,有124位其中3名孤儿老人入院欢度晚年。入院老人,人均居住面积20多平方米,每个敬老院都有电视机。易太、三元两乡的敬老院还有洗衣机。火龙岗镇政府每月还给每位在院老人菜金6元和零用钱8元。全县17个乡镇建立五保服务机构,服务五保老人805人。每年春节,社会各界还向退休职工和五保户问寒问暖。青少年则组织起来,为孤老做好事。对离休老干部,设置专门学习、娱乐场所,还组织旅游。平时,有不孝敬老人的言行,必遭社会舆论的谴责,虐待老人为法律所不容。
爱幼建国前,穷人孩子常因无力抚养被送进“育婴堂”。
建国后,如有孤儿,有群众自愿领养成人,或由敬老院收留,除享受孤老同等待遇外,还供上学。50年代始,城乡办起托儿所,以让大人安心工作和生产。近年来,婴儿定期受检疫,独生子女每月有4—6元营养补贴。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社会各界纷纷给幼儿捐款赠物。
二拾金不昧
建国后,拾物归主渐成风尚。拾到东西后,在原地等候失主,如所遗物件中有线索可寻,则上门归还失主。常见的是交到单位或派出所。举典型几例:1984年5月,湾沚镇解放旅社服务员翟光英,一天清晨到本社厕所内倒便桶时拾到一千元现金,主动交街道居委会转告湾沚派出所,归还了失主。湾沚镇一小五三班学生丁芜苹,1988年11月的一天上午,在火车站路边拾到提包一只,内有现款760元和一块罗马牌手表及日用品等,通过广播才寻找到失主。1989年7月12日,和平乡先进村民办教师谢支文,在公路上拾到提包1只,内有现金,存折和汽油票等,总价值1300多元,后归还失主。
三助人为乐
建国后,助人为乐时有出现。个人或集体遭受灾祸,人们常纷纷解囊相助。
1983年6月底,和平圩决口43处,89户410间房屋被洪水卷走。毗邻的国营九连山林场徐扎分场领导,征得上级同意,将准备计划外调的150立方米木材,全部支援受灾群众作建房材料,还免去砍伐、看管、运输三项费用。并把接近灾区20华里长的林木进行一次全面修剪,将约1万吨树枝削价给灾民作烧火柴,还吸收灾民垦复500亩油桐基地,增加灾区群众收入。
张镇乡烧窑专业户邓立田本人富起来后,经常解囊救济五保户和特困户,先后共捐款9.5万元,并积极投资修公路和兴修水利。火龙岗镇汽车运输专业户潘志坚,从1983年搞运输以来,一人富了,先后拿出9500多元钱支援附近贫困户一齐富。1986年起,他还每年拿出1600元,在县委宣传部协助下,为全县优秀通讯员设立“志坚新闻奖”;1987年起,又每年拿出1000元,在全县设立了“交通安全奖”。1989年起每年拿出500元,设立“经济理论奖”。为全县新闻经济理论事业的发展和搞好交通安全,起了推动作用。
1989年6月,南陵县太丰圩圩破遭灾,本县各界纷纷支灾。仅城关部分中小学学生即拿出2419元,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家园。
四为民服务
1982年“全民文明礼貌月”里,全县成立80多个青年服务队,860多个关心小组,1.2万余名青少年投入活动,做好事13000余件。全县各级团、队组织,每年都选定一到几个星期日,定为本单位青少年“为您服务日”,坚持在街头村落做好事。西河镇居民杨玉兰十多年如一日,常年为三个双目失明的孤寡邻居下河淘米洗衣提水,邻里交口称赞。此外,人力重车上坡时助人一臂之力,乘车时主动协助传递购票,为陌生人指路,公安人员热心为失散多年的亲人牵线搭桥,均屡见不鲜。
五舍己救人
每当发生工伤、车祸,附近群众或路过车辆会自动运送伤员就医抢救,而不留姓名,不收费用。遇见有人落水,见者就大声呼救,即使不会泅水者也会跃入水中相救,见危无动于衷者,被视为品质低劣。1984年6月14日凌晨,被省追认为烈士的周立淮,为抢险救灾,不顾个人安危,在激流中抡锤打桩,被洪水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1985年12月11日上午,一辆江淮型装有56名乘客的客车,滑入九十殿乡葛村与石板渡村之间的杨黄公路左侧水塘中,附近农民闻讯,赶来抢救。52岁的葛继禄不顾零下五度严寒,第一个跳下水去,接连抢救10多个被困的旅客,自己却冻得牙颤腿抖被冰划得遍体鳞伤。石板渡村62岁的农民张定才,倾箱倒柜,拿出所有护暖衣物,给落水旅客更换,并在屋内生火取暖,还煮了鸡蛋、米汤喂受伤旅客。
1987年5月4日晚,黄池乡丁村突然失火,正在看电影的民办教师胡德宝闻讯跑到现场,纵身跃入烈火中扑打,屋梁被烧断,他从屋脊上摔了下来,倒在血泊中,后被群众连夜送至县医院急救脱险。
1988年11月19日凌晨3时许,花桥乡五四村农民杨之军,不顾生命安危,擒住了4个拦路抢劫的歹徒,使之就范。
1989年5月20日上午,澛港乡信用社收贷员陈洪女25岁下村工作,路经蔬菜行政村,见路边沟里掉下一个小孩,她当即和衣跳入水中,用头将孩子顶出水面,救上岸。
六五好家庭
新社会,男女平等,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建立了新型关系。1981年起,全县即开展了“五好家庭”评比活动。1982年,全县共评选出“五好家庭”384户,其中出席县78户,出席市78户。1983年,评选出“五好家庭”456户,其中出席县100户,出席省5户,出席全国2户。1987年,评选出“五好家庭”21097户。1989年,全县累计有“五好家庭”26230户,其中出席市级5户,省级3户,文明楼院1个。
忠贞的妻子和贤慧媳妇旧时,夫妻、婆媳之间常闹矛盾。有“新屋响三年,新媳妇讲三年”之说。
建国后,夫妻、婆媳互敬互爱的事例举不胜举。荆山镇县碳素厂女工张再英,1963年和本镇现役军人韦世昌订了婚。1964年4月2日,未婚夫在部队因公头部负伤致严重残疾二级甲等残废,1965年复员回家后,头脑经常发作,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全靠父母服待。张再英不忍心丢下他不管,于1968年和韦世昌结了婚。后,公公跌断了右腿;不久,婆婆又扭伤了腰椎,一家三人残废,张再英二十多年一直侍奉。
三元乡鲁村妇联主任王仙菊,云南傣族人。她高中毕业后,忠于爱情,1980年即离别了父母,不远万里来到三元乡二图李村,与青年退伍军人李传新结了婚。一年后添一孩,名徽云。不久,丈夫肝部起病,她多次伴送至南京等地就医。1986年病情恶化,她到处借钱求医。王仙菊虽是外省异族女性,却能随乡入俗。丈夫病中,她生产、家务、工作担任村、乡妇联工作,县、市人大代表一肩挑。除种好责任田,每年还喂两三头大肥猪。为丈夫治病共支出近万元,没叫一声苦。易太乡农民李金菊,50年代末由上海支援安徽工业建设来芜湖原红星电机厂,此后与青年工人李明根恋爱结婚。1962年,随丈夫下放回易太乡务农。1968年,李明根双目失明,李金菊担负起全家里里外外的农活和家务,历尽艰辛,经受了种种考验,和丈夫和睦相处,处处关心照顾丈夫,对丈夫的爱情忠贞不渝。1979年,李金菊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其先进事迹先后在《安徽日报》和《人民日报》上发表。
模范丈夫旧时,“夫为妻纲”,丈夫可随意虐待妻子。建国后夫妻平等,互敬互爱。荆山镇港口管理处会计蒋启根之妻汪国华农村社员,现年45年,于1986年突发癌症住院开刀,出院后在家治养。1989年1月,左肾癌转移到右肺,又住院切除了右肺的2/3。妻子重病几年,蒋启根为妻子端菜递饭,煮药熬汤,夏驱暑气冬送暖。有时为其擦身端尿,并照顾三个孩子上学,但会计工作从未耽误。蒋启根于1987年2月被管理处党组吸收入党。
善良后母建国前,续弦对前妻的孩子常虐待。建国后,一般后母很少虐待前妻子女,有的且比对自己亲生孩子更显客气。孩子长大成婚时,一样置办嫁妆和家具。
湾沚镇光明街居民蔡继霞,1969年续弦高家,一手承担了全部家务,对高的老母和前妻留下的六个未成年的子女,十分亲切。高在农村代销店长年驻店经营,蔡继霞30多年来抚老侍幼,吃尽干辛万苦,先后使子女一一成家立业,1980年,又为老母送老归山。至今,她和前妻子女都亲亲热热,关系十分融洽。
好哥嫂湾沚乡罗保村张家宏,兄弟三人,早年丧母,父亲于1987年去世。张家宏后与谢聚宝结婚,两弟弟年纪都小,夫妻俩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支持弟弟上学攻书。大弟家云1986年9月大学毕业,在县二中当教师。1989年哥嫂拿出5千多元为他添置家具结了婚。二弟家宝念至初中毕业在家种田,为体谅哥嫂,主动提出独立生活。不久,哥嫂又拿出4千多元、一头肥猪及树料,为他准备办婚事。张家宏夫妻俩克己为弟,冬天,连一双象样的袜子都舍不得买,两个孩子的穿戴也极俭朴。可为弟弟却毫不吝啬。澛港乡蔬菜行政村倪秀香,自嫁到周家后,20多年来,一直将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弟顾在身边,尽了长嫂为母的职责,将他拉扯成人。为了不使弟弟感到寂寞和了解国家大事,倪秀香主动买台收音机给他收听,这个瞎弟弟逢人就说:“我有个好嫂嫂!”
贴心婆婆火龙岗镇合山村戴先桂,持家是能手,劳动胜男人,身边虽有四个媳妇,从不以婆婆自居,常年和丈夫一道率领儿子自己动手烧砖凿石挖宅基,先后建起四幢三开间新瓦房,给四房儿媳居住,老夫妻俩住旧房。平时,和儿媳和睦相处,个个都说婆婆好。每年送公粮,村里如有谁家缺劳力,戴先桂就叫儿子吃点苦,开拖拉机帮助送粮。四个儿媳各立门户,在“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中,有两户被评为“五好家庭”。
澛港乡牌楼村管奶奶,终生不育。后抱个儿子,娶了媳妇。管奶奶一直把媳妇放在心坎上,体贴入微,媳妇对她也倍加尊敬。1983年儿子不幸病故,媳妇因平时受到管奶奶的关心和爱护,感情至深,决心在胡家照料三个遗孤长大成人。管奶奶为人处事,通情达理,村中的大事小事,也凭管奶奶评个上下。
七文明新俗
光荣之家旧时,本地老百姓反对家人当兵,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建国后,以有亲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荣。军人家属被称为“光荣之家”。至1989年底止,全县共有“光荣之家”1000多户。青年应征入伍时,亲朋好友乃至群众都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为其送行到公社乡或县城,依依告别。
文明村文明村是近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其主要内容为:重思想教育,治旧变新;重文化科技,治愚变智;重环境卫生,治脏变净,重社会秩序,治乱变安;重生产发展,治穷变富;重计划生育,达到优生优育。至1988年底,全县已命名18个文明村,116个文明单位,6个文明单位标兵,240个青年民兵之家,109个职工之家。1987年张镇乡南辛村、清水镇军滩村,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89年张镇乡南辛村保持市文明村荣誉称号。
村规民约旧时,本县也有乡约,皆为大姓宗祠族规家训形式,族下举祭告诫“编氓拱立以听”,奉行“忠、孝、节、义”之类。建国后,城乡即订立村规民约。50年代初,反对美国在朝鲜发动细菌战时,农村以选区,城镇以居民组为单位,订立《爱国卫生公约》;接着,又订立《爱国增产公约》,城镇订立《防火卫生公约》;80年代,本县城镇订立“门前三包公约”即包门前卫生、绿化、秩序,很多农村订立了村规民约,为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
上一篇:第二节 陋俗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