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蒋公山遗址
蒋公山位于荆山镇荆西村,为一高5米左右的台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经过省文物工作队和南京博物馆有关专家实地考察认定,是一处加工石器的作坊,时间均在新石器中期。
1956年秋,发现一山洞。洞内有灰土、木炭、瓦片、石料及磨制的各种石器200余件。其中有石斧、石凿、三孔石刀、石箭头等近70件,这些石器,被故宫博物院藏两件,安徽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院各收藏一部分,其余均藏安师大博物馆。1980年清明节,在蒋公山附近水泥建材厂施工基地又发现石锛一件,据石料、形别、制造考察,为商代器物。
二下马湖化石遗址
位于白马乡白马村下马湖龙沟沿。有一面积约500平方米的袋形水塘,古称龙沟。
1985年,农民挖塘泥时先后发现麋鹿第四前臼齿及单个牙齿化石和鹿角、鹿骨、牛骨等化石。经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鉴定为全新世化石。
三望马墩遗址
位于黄池乡庙音村,为一独立的圆形土丘,高约20米,底边周长约600米,面积10000余平方米。
1985年,文物普查时,在地表发现有鼎足、宽沿盆、陶簋残片等遗物,同时发现各种纹饰硬质陶片。据标本鉴别为商周遗址。
四楚王城城址
位于黄池乡城西村。约建于战国中期至汉代,依山构筑,地势东高西低,城廓保存完好。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05米。城墙为土筑夯打,坚实牢固。现存城墙最高处达8.5米,墙面宽5至10米,墙基宽约28米,南西北各有一缺口,疑为城门旧址。
城址文化层厚达2至3米,已出土文物有:石器时代石斧、商周时代陶鼎足、宽沿盘、陶簋残片、印纹硬陶片,战国时期蚁鼻钱,汉代陶水管、陶豆、绳文陶片、简瓦、板瓦、五铢钱、六朝时期青瓷片、宋代瓷器等。其中两只豹皮釉花瓶经安徽省博物馆专家胡悦谦鉴定堪称珍品。此外,1971年冬,农民兴修水利,在城西宣界滩挖出三件青铜剑。
楚王城,当地又称“土皇城”,是古时中江上的要津,沿用至六朝逐步废弃。1985年9月5日,芜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小村冶炼遗址
位于新丰乡焦村东南部。为一漫坡土丘,遗址约1000平方米。土丘底部地表暴露有炼渣,坡底原有一涧,现已干涸,涧边留有三座直立式炼炉,炉顶已毁,断截面呈圆柱形,深约2.2米,直径约1.6米,内含炼渣,渣含铜、铁等金属成分。
该丘南面为古墓群,在不足200平方米的狭长地带曾陆续清理过九座墓葬,出土文物均为六朝时期瓷器。
据墓葬及地表陶片标本,初步定为战国至六朝时期遗址。
六东门渡古宣州窑址
位于花桥乡东门渡村古称符里镇,窑址分布在: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竹园等六处,均为低矮大丘。海拨高度均不足15米。窑址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有陶瓷片堆积面近20万平方米,堆积层均厚达几米,康王山堆积层厚达10米以上。烧造的陶瓷器品种有小罐、双系罐、四系罐、短圆流和细长流执壶、小盏、碾槽、砂胎大缸、钵、盆以及狮子、龙头、虎头、小狗等小动物造型和砂胎匣钵、支柱、垫圈等窑具。壶罐类多饰瓦纹。釉色多样,色泽不纯,有青黄、青灰、黄、黑、酱紫诸色,且普遍有流挂现象。胎质有铁红硬胎和砂胎,制作不甚精微。其中双系和四系罐为北宋习见之物,执壶大都属宋代,其中少量执壶及酱釉钵属晚唐五代时期,未见南宋及更晚时期的堆积物,是唐末至北宋时期的窑址。
1989年12月以后,发现10余件有“宣州官窑”印记的四系罐残件,并发现有20余件带字窑具,字多为吉祥语和窑工姓氏。如佛家平□、费升、高、韦、、姚七、喻、章、黄、西包、惠记等等。经考古专家初步研究确定,该窑址即宣州窑址,是宋代官府组织生产盛酒瓷罐产地。
1985年9月5日,芜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日军侵芜遗址
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湾沚后,留下电房3间,砖木结构,有地下室;医院12间,内走廊;军营二幢21间,外走廊;宪兵司令部17间,中为大门;另有水牢一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