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化馆
民国10年1921成立安徽省立芜湖通俗图书馆。民国17年易名安徽省立第二通俗教育馆,内设图书、讲演、体育三库部,巡回文库一所。民国19年易名安徽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内设教育、阅览、健康、游艺四部及辅导、编辑、活动事业、经济核算四个委员会,承担皖南20个县民众教育事业。民国26年停止活动。民国29年汪伪政府在原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馆址建立县民众教育馆。民国35年,县政府接管汪伪民众教育馆,重建安徽省立芜湖民众教育馆。主办游艺会、儿童歌咏、学术讲座和放映电影等活动。1950年5月县文化馆建立,地址方村会龙庵内,专职人员3名,内辟阅览室、图书数百册。1954年,因水灾文化馆房屋倒塌,年底迁至芜湖市河南兴国寺。1956年,馆址再迁清水河镇。1971年,迁址湾沚。内设行政组、文学组和美术组,并分别在湾沚、方村、清水等镇设立文化站。1973年,文化馆大楼落成。内设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等。是年,职工增至19人。1984年,馆首次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年底,文化、图书二馆分设,全部图书归图书馆。1988年5月,与浙江诸暨县文化馆结为友好馆。
1989年,职工16人。内设办公室、后勤、文艺和阵地等4组。负责阵地宣传、文艺辅导和组织节目演出。馆办活动有录像放映、艺术展览、灯迷、棋艺、体艺、橱窗宣传等;辅导活动有文艺培训、文学创作培训及组织节目演出等。
二区、乡镇文化站含文化中心
1950年11月,建立清水镇、骆村文化站。1952年,清水站改为中心文化站,骆村站迁址老鹳嘴,易名老鹳嘴文化站。并发展卡子口、石硊2个文化站。四站设专职干部5人,图书1745册,幻灯机4架。是年站辅导识字教学班350个。1953年增设政和、中窑、方村三区文化站。老鹳嘴站迁址张社,易名张社文化站。1959年,围山、十连、白沙、张拐、王、马塘、澛港等乡办起民办文化站。1973年,在万春、澛港、方村三区设立文化分馆,并在易太、花桥二社设立民办文化站。1975年,红杨、新丰二社试办文化馆。1979年西河文化站恢复。1984年10月,澛港、白马、石硊、保沙、周皋、黄池、张镇、大闸、围山、易太、荆山乡建立民办公助文化站。1985年6月,红杨区分馆由西河迁红杨,改为区分馆,原西河分馆易为镇文化站。同年冬,埭南、十连、咸保、和平、善瑞、三元、王、九十殿、方村、保丰、祠山相继发展民办公助文化站。1986年5月,补建湾沚镇和赵桥、新义、政和、天民、陶辛等乡文化站。是年底,再补建湾沚、红杨二乡站,到此全县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
1987年12月,新丰等十二个乡被评为县先进集体,并评选5名先进个人。张镇、黄池二乡被评为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89年,全县有3个文化分馆,32个乡镇文化站,1个文化中心。工作人员40名,民办公助文化站30个,国家全年补助经费1.5万元。
三新丰农民文化宫
1975年,新丰乡建立民办文化站。1985年3月,文化站职工方成荣联合10名文艺青年筹资万余元,兴办县第一个农民文化宫,房屋面积450平方米,内设阅览室、文物陈列室、电视录像放映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饮食服务部和美术装璜经营处等。1986年,扩建小舞台和3厢房计27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7万余元。两年举办讲座32期,展览19期,举行体育比赛28次,晚会8次,参加各类活动的人数达4万余人数。有偿服务和经营性活动的收入达12万元,其中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的经费5.8万余元。省、市电视台和《群众文化》、《安徽日报》等报刊曾多次报导文化宫的办宫经验及所取得的成绩。
1986年,文化宫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团省委授于“红旗青年之家”的称号。1987年5月,团省委特授于方成荣一枚“七五”建功者一级奖章。
1988年元月25日,因职工夜间值班不慎,引起火灾,房屋连同馆藏文物、资料等被烧,损失严重。灾后,县内有关单位纷纷捐款援助,被烧房屋得到重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