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副食品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芜湖穆同泰油糖杂货号始经营食糖。翌年,永大生油糖杂货号开业。民国初年泳生、慎记等烟店经销英、日等国卷烟。嗣后,上海国产“大联珠”、“美丽”等牌卷烟进入芜湖市场。民国5年1916,有生产烧酒漕坊13家。民国17年有聚云益酒庄、聚兴酒号、钜诚酒号,专销武汉聚兴益酒厂生产的高粱大曲酒。民国20年,冯焕文、冯斌卿在大砻坊开办聚兴益酒厂,年生产高粱大曲酒30吨。民国27年大中华烟厂在西花园建成,旧产卷烟3箱。民国35年由屯溪迁来一家中美合资烟厂,时有华兴烟厂开业,建国前夕,芜湖经营糖烟酒商店192家。
建国初,糖烟酒和肉蛋水产品均有私营商店经营。1949年,供应猪肉355吨,鲜蛋35吨,水产4吨,食盐1640吨,食糖75吨,卷烟562箱,酒135吨。1952年,取缔私人酿酒,设立专卖处,卷烟同时实行专卖。1952年至1955年,荤食品由供销社与私商交错经营。1957年,生猪、鲜蛋等列为国家统一收购物资,不准进入集市贸易。糖烟酒由县专卖公司经营,实行按人定量发票供应。并在芜湖市李家巷设门市部,在清水、方村、石设分销经营处。年经营猪肉480吨,鲜蛋50吨,食盐1801吨,食糖112吨,卷烟2466箱,酒296吨。1958年,荤食品业务交商业局食品经理部经营。1961年4月区设收购供销站,社设收购组,经营荤食品业务,是年销售猪肉10吨,鲜蛋16吨,水产品48吨,食盐2144吨,食糖194吨,卷烟892箱,酒120吨。1962年,生猪禽蛋购销量极少,食糖、糕点、糖果由百货公司划给专卖公司经营。1970年,糖烟酒归糖业烟酒公司经营。经营食糖389吨,烟7518箱,酒402吨。1978年,经营猪肉940吨,鲜蛋45吨,食盐3573吨,食糖932吨,卷烟7565箱,酒1094吨。1985年前,荤食品国家实行派购,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在完成派购任务后,可在集市上出卖商品,但不得转手倒卖。公司收购的猪禽蛋,先要完成调拨任务,其次供应当地市场。1985年后,允许私人经销白肉。糖、烟、猪肉,废除按人定量发票制度。县内方村、红杨、湾沚、城关四站及变蛋厂集体承包,易太、澛港三站职工离店承包,上交管理费,是年供应猪肉302吨,牛肉39吨,羊肉52吨,鲜蛋197吨,水产品893吨,食盐4306吨,食糖1907吨,卷烟14041箱,酒2714吨。1989年,全县有副食品商店28个,139人;其他食品店108个,419人。年销售额8148万元,年销售猪肉3204吨,牛肉209吨,羊肉96.4吨,鲜蛋1870吨,水产品2665吨,食盐3838吨,食糖2681吨,卷烟13028箱,酒1730吨,茶叶73吨。
二纺织品
清嘉庆年间1812,本县有数十家布店,以经销土布为主,其后建立布业公所,每月议价两次。民国元年至14年1912——1925,绸布业有30余户,资本总额折合棉布10万匹每匹按40码计算。民国25年有56户,资本总额折棉布20万匹。民国30年有106户,总额6万匹;民国38年有118户,总额5.5万匹。
民国期间,绸布经营的大类有绫、罗、绸、缎、呢、绒、麻布、洋布等。杭罗、湖绉一般由杭州进货,贡呢、毛呢、毕几、平绒、锦缎及各花色的洋布由上海进货;麻布夏布从江西万载等三处进货。土布分白、黑、蓝、条、线、格等花色,由芜湖各机坊织成加工,染色后送交布店批发或零售,较大的布店有专人常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绸布批发庄批发。绸布业利润在22%——23%左右。
建国后,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土地改革后,机械针、纺织品代替了土纺土织。供销合作社建社初期,以低于市场价10%对社员配售棉布。1954年9月,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采取定量凭票供应,定量标准每年不等。一般每人每年棉布3——5米,棉花200——250克。是年,销售棉布103万米,毛巾5万条,线袜6万双,汗衫背心0.5万件,棉毛衫裤0.1万件,毛线90公斤。1957年,土纱、土布由中百公司负责经营,旧棉絮由供销社负责收购供应。1960年11月,袜子、毛巾、汗衫、背心、棉线、绸缎、呢绒,实行凭购货证记帐供应,对供不应求的毛线、丝棉发给一定数量的购货票,由单位评议分配。1965年合作社针织品高价放开供应,年供应棉布9300米,化纤布6000米,呢绒300米,绸缎11700米,棉毛衫裤9000件,卫生衫裤8000件,毛线500公斤。“文革”期间,纺织品定价凭票供应,还不能满足需要。1978年,部分涤纶,混纺降价10%——30%,灯心绒降价10%。1983年10月,各种针棉织品一律免票供应,同时降低化纤布产品25%——40%价格,调高棉纺织品25%价格。1986年9月,放开80支以上纯纱及织物、中长纤维布价格,实行企业整顿。是年年销售棉布213.09万米,棉花混纺布114.03万米,化纤布54.99万米,呢绒2.93万米,绸缎5.88万米,棉毛衫裤18.39万件,卫生衫裤2.29万件,毛线48700公斤。1989年有经营纺织品商店53个,321人,年经营额2488万元。销售棉布11万米,棉花混纺68.3万米,化纤44.7万米,呢绒3.3万米,绸缎5.8万米,毛巾36万条,卫生衫裤7500条,线袜3万双,汗衫背心12万件,棉毛衫裤11.3万件,毛线3.2万公斤,各种服装6.1万件。
三五金交电
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芜湖三刀菜刀、剪刀、剃头刀行销省内外。其后,浙江谈氏来芜开设“谈涌昌”、“谈涌茂”号五金店,经营铜壶、铜锣,锡壶、锡蜡台及民用铁制器件。清末及民国初,五金进口商增多,私营五金商业有较大发展。福茂恒、大有丰、顺泰龙等五金店,经销品种繁多,资本雄厚。大众、德华商店及明远电灯公司,亨大利广播电台,开始销售电器配件,并开办修理业务。1949年,芜湖剪刀店20余家,五金电料商店42户。自行车配件除源记等少数五金电号出售外,一般从外地流入。
建国后,市、县分治,县无线电业缓慢发展。1960年开始,无线电商品归口经营,凭购货证记帐供应。商品有元钉、铁丝、工具、螺丝帽、电灯泡、电器材料、收音机等,计1100余个品种,其中五金类502种,电工类408种,交通类248种。1970年后,自行车供不应求。1980年后,家用电器畅销,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十分抢手,收音机、半导体器材等销售下降。1983年,彩电调整价格。是年供应缝纫机2517架,手表2200只,自行车2206辆,半导体收音机1270台,1985年,放开缝纫机、国产手表、自行车名优、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等几种产品价格,实行企业定价。是年销售缝纫机1683架,手表16200只,自行车6023辆,黑白电视机1514台,彩电174台。1986年9月,放开自行车、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音机价格。年销售自行车9906辆,收音机7404台,电视机2016台,其中彩电359台,录音机1524台,电风扇10290台,洗衣机383台,电冰箱99台。1988年6月,进口彩电实行浮动价格。20英时以下进口彩电上浮430——800元/台。是年秋,通货失控,物价指数由限定16%,上升为22%,势头过猛,形成抢购风。商业部门对自行车、黑白电视、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电风扇等工业品实行价格申报制度。1989年有五金交电商店11个,115人。是年2月,进口彩电14、16吋的每台收外汇差率100元,18时以上收300元。同时加收特别消费税:14吋,400元/台,16吋以上600元/台。国产彩电加收发展资金470——900元/台,敞开供应,是年共销缝纫机2191架,自行车5732辆,黑白电视机5448台,彩电319台,录音机3186台,电风扇10032台,洗衣机516台,电冰箱275台。年销售总额达1500余万元。
四日用百货
明末清初,芜湖形成以经营百货为主的十里长街大市。经营品种有针纺织品,衣帽鞋袜,钟表眼镜,土产杂货,火柴皂烛,笔墨纸张,化妆用品,铁木器具等。中英《烟台条约》后,芜湖成为“四大米市”之一,轻纺工业崛起,地方百货产品增多,经营绸布、杂货、烟酒、铁器、纸张、书籍、皮货、鞋帽等店家纷起,生意兴隆。较有名气的有三友实业社、大华商场、大中华橡胶厂、芜湖发行所;黄恒生、大元福、侯运记帽店,濮恒昌、刘义泰香烛店,范隆泰、王润记、春生恒、陈隆兴、文华堂纸店,曾瑞来、同裕元、鸿泰源、王大隆、凤大兴杂货店,余咸、余昌、宝善昌钟表店等。
在百货业中,尤以日用小百货商品涉及面广,经营灵活。民国28年1939,时有帽袜百货店109家,中西鞋店64家,衣店45家,西服店16家,肥皂店7家。宝泰永批发店,经营花色品种多达千种以上,最高月销售额达6万余元。抗战时期,五洋百货充斥街市,营业萧条。抗战后,商业一度繁荣,时华洋百货发展到133家,569人;杂货纸张114家,182人;绸布132家,520人;图书文具22家,102人,钟表眼镜28家,64人,民国37年,“八·一九”限价,法币贬值,芜湖百货一蹶不振。
建国后,县百货公司经营百货批发业务,供销社均设日用百货柜及门市部。一部分合作商店和个体商贩经营百货,供应品种有日用工业品、棉、针织品、文化用品、日用杂品等。农村工业品的供应由供销社承担,主要是食盐、煤油、火柴、食油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1949年,供应胶鞋1000双,火柴2700件,肥皂2400箱。1952年,合作社与批发公司订立赊销合同,一般百杂货定期赊销限期15天。1955年“国合”划定经营范围,实行计划供应,年供应胶鞋6000双,火柴3600件,肥皂4600箱,保温瓶3000个。1957年,土布、土纱由中百公司负责经营。旧棉絮由供销社负责收购和供应。1960年,对供不应求的商品实行凭票凭证供应,对日常生活用品,如肥皂、食糖、糕点等实行以人定量,凭票供应;对群众需求量不等的商品,如袜子、毛巾、汗衫、背心、棉线、绸缎、呢绒、煤油、石碱、铝制品云烟酒等实行凭购货证记帐供应;对货源暂时供应不足的毛线、丝棉、手表、胶鞋等,实行按单位发给一定数量购货票,由单位评议分配。1961年到1965年,为回笼货币和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供销社将手表、自行车、钟表、针织品等高价放开供应。1966年后,冻结物价,但有价无货现象严重,日用百货类的火柴、白纸、肥皂、煤油、食盐、食糖、白酒等,仅有微量配售。1978年后调整百货价格,1983年,共调整2144种商品价格,其调价增、减值相抵。批发净增值11.35万元,零售净增值3.35万元。1986至1989年,肥皂、洗衣粉、火柴、保温瓶、书写纸、食糖、食盐、卷烟、白酒、解放鞋、轻便靴等价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有的提高两三倍。1986年供应胶鞋293400双,火柴9000件,肥皂16000箱,保温瓶57100个。1989年,全县有日用百货商店105个,600人,年经营额2664万元。供应胶鞋22.41万双,皮鞋6400双,火柴8800件,肥皂6900箱,肥皂粉97吨,保温瓶33300个。
五书刊文娱用品
建国初,书籍和文娱用品有供销社经营,报刊有邮电部门订发。1956年县新华书店在清水镇成立,是年发行图书5.95万册,课本1.2万册,经营额2万余元。1961年各种书籍统售29.6万册,杂志报纸发行44.7万份。1963年书籍销售81万册,报刊63.9万份。1971年县城迁湾沚后,书刊及文娱用品销售增大。是年书籍销售额达41万元,报刊发行193.1万份,销售额近20万元。其他文娱用品销售达50万元。1989年,全县有书店18个,人员126人,各商场均设文娱用品经营专柜,销售品种300余种。是年报刊杂志销售额432万元,文娱用品销售达675万元。
六医药用品
明万历年间,休宁人汪一龙在芜湖西门外创办正田药房,至清嘉庆十二年1800历200余年不衰。所制药丸,四方争购。道光三十年1850,溧水人张文金在芜湖金马门开设张恒春药店,自制丸膏、丹散30余种,销往省内外300余家药店,经销总额30万元银元。清咸丰四年1854,芜湖出口中药材121种,年出口量近万担,其中以桔梗为大宗,每年万担以上;其次有丹皮、乌药、松香,年2000担以上。光绪六年1880出口中药材31个品种,2197.6担,值关平银12552两,其中出口量最多的枫树叶180担,香菇172担,明党参989担,丹皮373担。民国元年1912以后,先后有太和、大瑛、华美、广济、五州、中法等6家药房开业。至建国前夕,先后开业的中药房44家,从业400余人,西药房21家。
建国初,医药用品销售量较少。1960年成立县医药公司,是年销售10万元。70年代开始,药品供应量增大,1971年销售额102万元,此后,药品品种增到1000余种,药材增至600余种,中草药百种。仓储、运输等条件也不断完整。1988年销售额772万元。1989年669.4万元。
中药材收购,建国后长期委托县供销社代收,1965年县供销社代收草决明17890斤,明党参3307斤,1968年代收芡实米、莲子、草决明、车前子、车前草等,其中草决明10万斤。1970年西河、方村医药门市部及基层供销社代购点,计收中草药百余个品种,1000余担,其中龟板、鳖甲、半夏7679斤。1979年县公司设立中药材收购门市部,1984午后,收购品种数量逐渐下降,龟板、鳖甲几乎绝迹。年收购额下降到9万元。1985年湾沚、花桥、黄池丘陵大量种植元胡等中药,种植面积达2000亩,是年收购额上升到46万元。1988年又下降到6万元。1989年达25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