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城湾沚镇,是一座古老集镇,位于青弋江下游东岸,因河道弯曲而得名。1971年前,镇区范围0.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万人。房屋破旧,基础实施较差,民间传称发水时成“扬州”水波荡漾,下雨是“湖州”道路泥泞如面糊,天晴变“灰州”灰尘弥漫。县治迁来后,县革命委员会组建了城市建设规划领导组,抽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次勘察和规划设计。总体规划方案为:以老镇区为依托,向乌龟岭、罗冲、李冲、老虎山等高岗坡地发展,要求达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电、布局紧凑。1972年新县城建设破土动工。至1989年,总投资982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20万元,房屋建设投资9000万元。城区面积扩大到8.07平方公里,建成区域4.2平方公里。新城区街道宽阔、整洁,绿树成荫,座座楼房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商场店铺整齐宽敞,文化娱乐设施齐备,环境优美舒适,生产、生活方便。
一道路建设
民国年间,湾沚镇主要街道有弋江路、中山路2条,小街小巷四通八达,素有“三冲、九甲、九街、十八巷、二十四保”之称。街道窄狭,一般宽在2至5米,泥土路面,有的用麻石条或石板铺设。石板路面上留下了独轮车的深深辙痕。建国后,人民政府几次对镇内街道进行整修,限于投资短缺,改观甚微。
1971年县治迁此后,大力投资于县城基本建设。1977年至1980年,在镇区以东新辟的南北向芜湖路原名大寨路、东西向荆江路原名新街道和延安路原名大庆路一横两纵的3条道路,拉开了县城骨架,形成西接老街中山路,东连芜屯路的道路网,县城中心以芜湖路为主干道,划定5个区域。1983年至1984年,新建李冲西路和农场路。1986年,新建芜湖中路至城关派出所的荷花路。1987年,新建曲坊路和建行巷。次年5月,投资130万元,新建沿河马路。沿途拆除房屋182户,建筑面积13691平方米,第一期工程长920米,于1989年竣工。此路建成后,全长1400米,南北分别同环城南路和环城北路相接,与芜屯公路形成一个环城公路。1989年,延安东路延伸接上芜屯公路。城北路与太平路均在破土施工中。与此同时,老镇区的街道亦在拓宽翻新。老街改造尤以南北向的中山路工程最巨。1982年至1985年,将全长1116米的泥石路面翻新为水泥路面,宽6米至12米不等。至1989年改建水泥路计11条,总长2348米,总面积19886平方米。修建各类道路22条,总长9.7公里,面积12.7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9.02万平方米,沥青路面3.68万平方米。
芜湖路湾沚镇第二小学至火车站。长1470米,宽23至28米,沥青路面,1978年至1985年建成。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第二小学、轻纺局、自来水厂、外贸局大楼、二粮店、供电局大楼、水利局、五交化公司大楼、文化馆、县招待所、小蓬莱酒家、红旗影剧院、邮电局市话综合楼、教委大楼、新华书店、湾沚供销社大楼、荆江商场、水产局、县百货大楼、工业品公司大楼、工商银行、燃料公司大楼、芜湖县一中、竹木公司大楼、土产日杂公司、乡镇企业局、医药公司大楼、农机公司大楼、火车站等。
延安路沿河路至公路站,长1010米,宽19至22米,沥青路面,1979年至1981年建成。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县房管会招待所、家具厂大楼、人民商场、延安商场、鞋厂大楼、中医院、城建局、县第一建安公司、财政局、税务局、县委办公大楼、公安局、法院办公大楼、检察院、民政局办公大楼、农林局、计生委、建行办公楼、交警队办公楼、公路管理站等。
荆江路沿河路至汽车站。长1188米,宽32米,沥青路面,1980年至1985年建成。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粮油食品厂、黄沙资源管理处大楼、镇政府办公大楼、商业局、工业局、粮油食品局、荆江旅社、保险公司大楼、人武部、人民银行、烟草公司、农资公司大楼、沚津电影院、审计局、县供销社办公大楼、体委、物资局、交通局、县政府办公大楼等。
中山路城北路至荆江西路。长1249米,宽6至12米。1982年由泥石路面改成水泥路面。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百货公司商场部大楼、湾沚饭店、东风商场、城关镇派出所、湾沚影剧院等。
沿河路县预制厂至荆江西路。长920米,宽26米,水泥路面,1988年至1989年建成。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航管站港监大楼、港务站、土地局、三建公司大楼、房管会、红杨区招待所等。
荷花路芜湖中路至城关镇派出所。长353米,宽5米,水泥路面,1986年建成。
农场路芜屯路至市政公司苗圃。长369米,宽5米,水泥路面,1984年建成。
李冲西路芜湖中路至荆龙市场,长190米,宽5至6米,水泥路面,1983年建成,剧场路。
三建公司至湾沚影剧院,长297米,宽5米,水泥路面,1983年由泥石路面改成。
曲坊路荆江东路至石油公司,长236米,宽10米,水泥路面,1987年建成。
民主路荆江西路至湾沚中心粮站粮库,长264米,宽5至7米,水泥路面,1989年建成。
城北路县预制厂至芜屯路,长550米,宽22米,1988年破土正在施工中。
太平路延安西路至城北路,长570米,宽6至10米,1988年破土施工。
二火车站立交桥建设
1989年8月,火车站人行立交桥开始筹备,有县政府与南京铁路分局共同兴建。设计总投资47.3万元,其中铁路部门承担26.3万元,地方投资21万元。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人行立交桥宽4米,净空高2.5米,翌年3月破土动工,于7月份竣工,交付使用。
三路灯设置
1970年前,湾沚镇街道无路灯照明。1971年5月,县城道路始安装路灯照明。1977年,在新建的芜湖路安装25盏路灯。至1989年县城共安装路灯153盏。其中芜湖路25盏250瓦汞灯,荆江路21盏215瓦钠灯,延安路16盏250瓦汞灯,其他街道84盏80至125瓦汞灯,均为水泥电杆。
四公厕修建
1975年前,县城除单位自建厕所外,无公共厕所。1976年,始建红旗影剧院右侧县城第一座公共厕所。1989年投资9.5万元,新建水上派出所、荆龙市场、煤建公司公共厕所3座。至1989年底,县城有公共厕所13座不含单位自建公厕,其中水冲式6座。总计98个蹲位,其中男蹲座58个,女蹲座40个,建筑面积634.27平方米。
五供水实施
1971年以前湾沚镇居民饮用水,均取自青弋江。镇内虽有几口水井,仅作备用。
1971年3月,在县城北化肥厂后侧的赵家河建1抽水站,仅供县直机关一些食堂的生活用水。1973年9月,建立自来水厂,投资1.38万元,在芜湖北路西侧建水塔1座,塔高24米,容量100立方米。因赵家河水源不足,且有污染,又将取水源头移至县城西南青弋江,在红杨区招待所后面原侯王庙旧址重建水塔,翌年5月,简易通水。1981年,位于城南的县焦化厂下马,部分厂区划给县自来水厂。时焦化厂内建有水塔1座,取水源头设于青弋江湾沚铁桥上游,制水设备简单,供水管网不配套。经过1年的扩建,1982年5月按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供水。原建的水塔随废。1982年,水厂基建投资38.9万元。至1989年,自来水厂扩建工程不断进行,先后投资125万元,建有500吨沉淀池1座,500吨过滤池1座,500吨和1000吨清水池各1座,以及一二级泵房、化验室等设施。夏季用水高峰日供水量8000吨,年供水量160万吨。至1989年,铺设100毫米以上供水管道16.6公里,安装水表1280只,用户3800户,供水普及率85%。
六排水设施
民国年间,镇内主要街道为石板或碎石铺设,其余街巷均为泥土路面。排水设施一般分明沟、暗沟。因年代久远,每逢天雨,阴沟阻塞、排水不畅,造成雨水横溢。沿江低洼处常水侵泥漫,难以通行。
建国后,于1954年和1958年两次对街道进行整修,同时在路边砌成由石板复盖的排水沟。1971年,城区迅速扩大,新辟芜湖、延安、荆江3条主干道路,排水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与此同时,对老城区的排水沟进行疏浚,有的换成水泥涵管,与新建道路的下水管道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1978年,沿芜湖路两边埋设2940米下水道。1979年沿延安路两边埋设2010米下水道。1980年沿荆江路两边埋设2376米下水道。1989年在沿河路两边埋设1668米下水道。水道均为深1.5米,宽1米,水泥涵管直径0.5米。至1989年,县城铺设下水管道16.5公里,砌筑窨井867座。县城工业废水日排放量1万余吨,生活污水日排放量4000吨。排水设施系雨污合流制,排向青弋江、赵家河和赖湖滩。
七防洪设施
1972年,县投资30万元,沿河用石块护岸1000余米。1983年,青弋江湾沚段最高水位14.52米,洪水淹没城区范围达3.1万平方米,淹没最深处达3米,直接经济损失60多万元。为增强防洪能力,县城近期建设规划拟修防洪墙一道。长1620米,宽1米,高2.5米,并配套建排水站3座,安装电机10台套75千瓦6台、55千瓦4台。规划排洪面积8平方公里,排涝能力83m3/秒,防御洪水位标准15.2米。总投资250万元。这一工程付诸实施后,在15米洪峰侵袭下,可保城区安然无虞。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