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生产计划管理建国初,本县企业主要通过国家经济政策,采用制定加工订货合同,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办法纳入生产计划。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发生产销环节上的矛盾,则由主管单位或计划部门统筹调整生产计划。大跃进时期,由于盲目追求所有制形式上的“一大二公”,使本县企业生产计划徒有虚名。60年代,各企业的计划管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产品品种、数量、质量、原材料消耗及费用均有计划指标,并建立原始记录、日报、月报及年报等制度。到文革期间,生产计划管理工作受到干扰和破坏。1976年后,各企业恢复了必备的生产计划管理制度并进入生产计划管理建设阶段。健全了计划管理机构,主管机关配有专职统计干部,负责对企业工作检查指导。到1985年,计划管理已发展到综合管理阶段,并开始由生产管理型向生产经营管理型转变,由单纯的抓产量、速度向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综合管理发展,各企业还完善了计划调度制度,把生产经营活动纳入计划管理轨道。
产品质量管理50年代,本县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群众使用习惯,坚固耐用,经济美观,这一时期的企业主要靠有经验的老师傅使用目测和少量检测工具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评定。60年代后,本县企业建立了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的制定简单图纸资料、标准样板或文字说明;根据实际经验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原则制定工艺操作规程;实行生产者自检、车间检、企业检验的三级检验制度。有的还建立质量事故报告和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期间内发现质量问题的包维修或包退货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质量管理制度被冲垮,企业产品质量有所影响。1976年后,全县开展质量月活动,使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大部分县属企业设有检验科股,少数企业还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或领导组,有厂长经理、工程师、质量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负责人参加。车间设有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班组设质量管理员。化检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充实与提高,检验设备与方法进一步更新与改进。同时还把质量考核与经济效益挂钩,列入经济承包责任制。县第二化工总厂质检科与县水泥厂化验室等质量管理机构获得了省级合格证书。
机械设备管理建国初,本县企业的大部分生产工具均由使用人员保管与维修,少数拥有机械设备的厂家建立了设备保养及维修制度。60年代,机械、化工、橡胶等工业行业兴起,机械动力设备渐增,设备管理工作方走上科学管理轨道。此时,规定了企业生产技术负责人,负责对设备管理与维修的领导,生产技术科负责安排设备维修计划,机修车间具体负责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主要设备的使用与保养落实到人,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活动。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乱,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恢复并逐步发展。1985年企业整顿验收后,设备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企业固定资产属集体或全民财产。工厂从建厂后就开始建帐、记帐和定期检查,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收发保管制度。做到有物、有卡、有帐,帐实、帐卡相符。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划,每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和大修理基金,补偿消耗。1955年,固定资产均按重置价值入帐,按使用年限提取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1958年在大搞“一平二调”的影响下,固定资产管理混乱。1961年对地方国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进行清查核实工作。登记入帐,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拆除、赠送、外借和出售。1962年,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变价款全部上缴财政。大修理基金,财政拨给企业,专款专用。1987年,试行固定资产分类并项折旧办法,由县统一管理。
生产工艺和产品开发管理各企业产品开发工作有生产技术厂长或工程师负责,设计与工艺有技术科负责,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编制、监督与检查有生产科负责。少数规模较小的乡镇村集体企业则有厂长和生产技术人员负责。
生产工艺的改革本县各个企业通过设备的不断改造与更新,生产工艺随之不断改革,并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电器化。砖瓦行业原是人工和浆、手工制坯,现已形成机械化生产,石灰原有筒子窑烧制,加煤添料全靠手工搬运,现大部石灰窑厂均采用轮窑生产,上料卸料都用机械操作,粮油加工均实现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工艺,彻底改变了木砻碾稻、石臼舂米、木榨榨油等传统操作方法,化工、橡胶、水泥等厂等基本上是机械化电器化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机械行业中的热加工、少切削或无切削加工、精密加工、微细加工、环境净化、模具制造等工艺水平经过改革均有较大的提高。
物资消耗管理本县各工业从筹建始,即注意物资管理,建立颁发与保管等制度。“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管理制度比较混乱,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企业全面整顿验收以后,各企业均建立物资消耗定额、物资供应计划、验收、记帐、立卡、发货核对、盘仓库、储运安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具体工作是在企业生产技术副厂长领导下,有生产技术科统一归口、供应等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