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本县在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全民工业和县属集体工业分隶于县经委、轻纺、粮食、商业、供销等局社。
一县经委所属工业
全民工业1951年,利丰窑厂现名利丰机械厂和长江酒厂原名方村酒厂建立,时有全民工业企业2家。主要产品有白酒、砖瓦,年工业总产值18.3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42%。
1958年,光荣橡胶厂、标准件厂及印刷厂相继成立。时有全民工业企业5家,工业总产值155.1万元,比1951年增长7.4倍。1969年水泥厂建立,次年8月投入生产。至1970年底,有工业企业6家,工业总产值435.5万元。1971年,高强度螺栓厂原名农机厂和化工厂建立,时有工业企业8家。主要产品有砖、瓦、水泥、白酒、电石、农用水泵、胶鞋、胶靴、农机配件、螺栓及螺帽等14种,工业总产值619.2万元。1975年,工农窑厂、化肥厂及焦化厂先后在城郊建立。1976年,造纸厂建立。1983年,焦化厂停办。1985年,江南纺织机械厂原名农机二厂建立。至1989年底,有全民企业12家,职工3866人,盈利企业5家,盈利总额133万元,亏损企业7家,亏损总额351万元,盈亏相抵亏损218万元,利税总额22万元,工业总产值2430万元。
新办集体工业县属各全民工业企业,为解决本单位知识青年就业问题,于1981年起,自筹资金先后办起了建材、橡胶、塑料、机械等集体工业企业9家,其中1981年芜湖橡胶制品厂、芜湖县清水整染厂和芜湖县荆山建材厂建成投产;1982年县水泥综合厂建成投产,1986年县江南饮料厂、县塑料厂、县利丰建材厂建成投产1988年芜湖县长江羽绒厂建成投产,1989年,经委所属集体企业10家,职工1440人,工业总产值516.48万元。其中芜湖县制品厂有职工213人,固定资产原值17.1万元,主要产品碳酸、饮料,工业产值19.3万元,利丰建材厂有职工143人,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主要产品砖瓦,工业产值7.2万元,完成利税2万元。水泥综合厂有职工209人,固定资产原值9.3万元,产品有水泥包装纸,工业产值73.3万元,完成利税7.1万元。清水整染厂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91.2万元,主要产品棉布化纤染色,工业产值203.1万元,完成利税3万元。异型标准件厂有职工99人,固定资产原值13.1万元,主要产品有双头螺栓,工业产值17万元,完成利税1.5万元。包装装璜制品厂有职工272人,固定资产原值3.2万元,主要产品有塑料编制袋,工业产值13万元,完成利税1万元,荆山建材厂有职工281人,固定资产原值38.3万元,主要产品石灰,工业产值31.3万元,完成利税3.6万元。长江羽绒厂有职工181人,固定资产原值92.8万元,主要产品有羽绒服装、被单等,工业产值102.9万元,完成利税5.3万元。
二轻纺局所属工业县办集体企业
1951年,有个体手工业者1197人,从事铁、木、竹、采石、缝纫等行业的个体生产,是年,荆山石业社现易名碳素厂成立。继而轻工业机械厂、石农具厂及家具厂均由原来的铁木业等生产合作组转为集体企业。1957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服装鞋帽厂、赵云生剪刀厂等企业先后建立,时有工业企业6家,工业产值93万元。1958年“大跃进”后,县食品塑料厂、电器修造厂及澛港菜刀厂等企业相继成立。1965年,工业户数增到17家,固定资产原值达29.87万元,工业产值149万元,比1957年增长60.2%,利税13.37万元,此后,县棉针织厂、化工第二总厂等先后建成投产。1980年,工业企业29家,固定资产原值1431.4万元,工业产值2569万元,利税61.67万元。到1989年,企业经过全面整顿以后,工业企业23家,行业种类有机械、化工、碳素制品、,农具、服装、鞋帽、橡胶、陶器,塑料制品及毛纺等11种。主要产品有电极糊、密闭糊、酚醛压塑料、农用水泵、剪刀、菜刀、床单、毛呢、自行车配件及家具等20多种,其中麻雀牌床单和碳素制品远销日本、泰国及香港等地区。工业产值270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841万元,利税18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8410元/年。
三商业局所属工业
1953年,食品厂成立,始有商办工业1家,年产值5.47万元。1956年5月1日,湾沚酱制厂由“老正汇”等8家豆腐店组建,属公私合营。1957年2月,食品公司变蛋厂建立,时有全民企业2家,公私合营企业1家。1958年,五金厂、印刷厂、淀粉厂、化肥厂及孵坊相继建立,时有工业企业8家。1959年,五金厂及印刷厂划归工业局领导。1960年,化肥厂及孵坊停办。1966年,湾沚酱制厂转为全民。至年底,商办全民工业3家。1979年,位于李巷的食品厂以13.5万元价格售给市蜜饯厂,职工亦随厂调属蜜饯厂。1980年,食品厂在湾沚重建,生产面包、酥糖等26种食品,其中京枣和捏酥在同行业评比中获奖,终因经济效益差,于1986年7月并入湾沚酱制厂,并易名为食品酿造厂。至1989年底,仅有全民企业2家,完成总产值75万元,亏损2万元。
四粮食局所属工业
粮食加工1949,市县分治,原县城的粮食加工属市管。本县仅有一家于民国21年1932创办的私营民丰米厂,易名第一米厂,1965年改为弋江粮油厂,次年并入方村米厂,1951年,全县粮食加工由县供销社组织加工,主要是供应城市人口食用,一部分进入市场交易。1954年,在方村建立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粮食加工厂,后改为第二米厂,加工大米供应陶辛、方村、政和三个区和方村镇市场,同年,在荆山、火龙岗、石等地建临时加工厂为农民加工口粮。该厂现已易名为方村粮油厂。1955年,清水供销社大米加工厂移交给万春粮站,改为第三米厂,后又易名清水粮油厂。1957年5月,方村米厂、方村中心粮站与刘村农业社进行稻谷加工合营。1958年,各人民公社所辖大队均办有粮食加工厂,为本队食堂加工大米。1960年,在火龙岗建立大米加工厂,1980年经扩建易名火龙岗粮油厂,1971年,湾沚粮油厂及西河米厂由宣城县划归本县。是年全县加工大米18008吨,1985年,加工大米33873吨,1989年,加工大米下降到22038吨。
油脂加工1950年县接管南阳村油坊,其余私营油坊停办。1956年清水粮油中心站建有小磨坊,生产麻油供应市场,年加工菜籽、芝麻4.3万斤,1957年,试用米糠榨油。1959年11月,在清水筹建综合榨油厂,用菜籽、芝麻、米糠、油桐榨油等,次年投产。1963年,南阳村油厂并入清水粮站榨油车间。1971年,年加工油脂280吨。1981年,火龙岗粮油厂扩建榨油车间,日产油脂5吨,同年,湾沚粮油厂改建榨油车间,年加工油脂961吨。1987年,县植物油厂在湾沚筹建,翌年12月投产。1989年底,全县有4家粮油厂,兼加工油脂,其中专门加工油脂工厂1家,年加工油脂2396吨。
饲料加工50年代,米厂加工稻谷时,将碎米、黄须略进行加工后,售给农民饲养家禽家畜,60年代,米厂开始将粗糠谷壳加工成统糠供应市场。继而拌入20%和30%米糠,加工成“二八”、“三七”糠。1971年湾沚、清水两米厂生产混合饲料,年加工59吨。1972年,各米厂将大麦、荞麦、高粱、玉米、稷谷、地脚粮、细糠、浸出油糠混合生产“五五”、“六四”统糠、“六四”稷糠、“四六”粮糠、“四六”山芋统糠等混合糠。1973年,湾沚、清水粮油厂,试产糖化饲料。1977年,粮油饲料公司建立。1987年10月,县配合饲料厂筹建,年底竣工投产,1989年全年产配合饲料6387吨。1989年底,有粮油加工业7家,职工366人,占地面积4.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21万元,加工大米22038吨,油脂2396吨,配合饲料6378吨,完成产值1492万元,利润168万元。
五交通局所属工业
1958年,由方村、荆山、清水港的船舶维修组合并成立芜湖县造船厂,同年在芜湖市南关街建立交通机械厂。1960年建立石灰窑厂,1965年停办,1971年建成采石厂,1973年汽车修配厂改建前身是交通车辆修配厂。1985年停办采石厂,1989年,有清水造船厂和汽车修配厂各1家。
清水船厂前身系造船厂,初期只有十几把斧子,三间草房,十余名职工,主要从事木帆船建造与维修工作。1950年,维修木船230艘计2600余吨。1960年,建成全县最大的一艘85吨位货驳船。1970年,用水泥修补木质船试验获得成功,使船舶维修费用下降70%左右,还节约了大量木材。1971年,采用新工艺,首次造成一艘30吨位,20匹马力水泥机动船。1985年建造水泥驳船12艘,计300吨位,完成产值20.57万元。1986年开始对外承建百吨以上钢质机动货船,1989年,有工人65名,固定资产原值19万元,完成产值51万元。
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局所属工业
1978年3月,城建环保局原名基建局建立后,接收了县工业局下属工业企业6家,1980年12月初,所属的水泥厂;工农窑厂及利丰机械厂原名利丰窑厂3家工厂划归县经委。至1989年底,下属企业有全民所有制企业自来水厂及建材物资供销公司2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水泥予制品厂及建筑安装公司2家,该4家企业共有职工500人,固定资产原值319.8万元,净值262.5万元,完成总产值不包括建安产值236万元,利润21万元不包括建安利润。
七供销社所属工业
1950年3月,大众米厂在芜湖市富民桥建立。始有社办企业1家,主要是加工大米。1952年春,皖南油厂移交,同时易名为南阳村油厂,从事加工各种油料和开展以料换油业务。1953年,县社设立食品加工业务,主要生产糖果糕点。1954年,大众米厂停办移交给粮食局。1955年底,南阳村油厂移交给省工业厅后又移交给清水粮油厂,同年,县社与私营同诚酱园合营,主要产品有酱板、酱菜。1956年建立孵坊,饲养场和淀粉厂,不久停办。同年,县工业生产合作社将食品厂移交给县社、至1958年又划归商业局。1962年,方村、澛港、万春基层社相继建立食品厂。1972年,建清水、湾沚扎花厂,后于1976年先后停办。1983年,县社利用清水扎花厂厂址建立食品厂,1986年和1987年,分别建立面条加工厂和优质米厂。1989年,食品综合加工厂并入优质米厂。是年,除停办、移交、合并的一些厂外,尚有优质米厂、副食品厂及面条加工厂3家,职工57人,固定资产原值63万元,净值5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90万元,利润18万元,有9家非独立核算工厂,完成产值120万元。
八农牧渔业局所属工业
1984年农业局开始筹建芜湖县电机风罩厂,翌年投入生产。1987年增设芜湖县农场电器配件厂。两厂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有职工71人,其中固定工41人,临时工30人,固定资产原值62万元,净值46万元。拥有车、刨及金属切削机床3台套。主要产品有电机风罩、风叶。1989年生产电机风罩6万只,完成产值102万元,利润4万元。
九教育委员会所属工业
1959年,县师范学校先后办有粉笔厂和车辆厂,1960年产值达9.1万元。1973年,易太中学机械厂建立,翌年易名为易太中学教学仪器厂,固定资产原值12万元。1989年,有职工17人,主要产品有音叉等,生产产值12万元,利润3.8万元,利税0.8万元。1974年后王、祠山等中学相继建立“五七”工厂、标牌厂。荆山中心小学、牌坊小学分别办有水泥予制厂、彩印厂。1983年芜湖县一中建立教学设备厂。是年有工厂3家,年产值18.7万元,1989年底,计有校办工厂40个属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职工532人,其中属教育事业编制约21人,固定资产原值118万元,净值115万元,工业总产值454万元,利润54万元。主要产品有教学仪器、课桌凳、家俱、机械配件、彩印件、塑料制品、橡胶杂件及标牌等,其中易太中学校办工厂生产的音叉和张镇中学标牌厂生产的标牌,曾于1982年被选送北京参加勤工俭学展览。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