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面管理
民国期间,内陆水面除部分池塘和零星小沟渠属农民所有外,其余均属地主占有。1952年后,各类水面全为农民所有。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面积较大的湖、沟、塘随田走,由农业社集体经营。1958年秋,各类大小水面均为公社所有。1962年后,根据水面大小划为三级所有,即在一个生产队耕地范围的沟塘水面归生产队经营,跨生产队范围的水面,由有关生产队联营,或由大队统一经营,跨大队而又无法隔开的水面,由有关大队联营,或由公社统一经营。1969年,落实三级水面使用权8.2万亩。1979年,落实水面使用权10.6万亩。1980年,小水面使用权放宽到农户。1989年,全县落实四级使用权11.9万亩,其中乡属水面3.04万亩,村属水面2.85万亩,自然村属水面4.42万亩,户属水面1.59万亩。全县仍有1万亩水面使用权在继续落实中。
1981年,在落实水面权的同时,逐步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专业户、重点户承包,实行定金额上交,剩余归己;二是专业组、队联合体承包,实行定奖赔或按比例分成;三是小塘、小坝划归农户养,自养自收,长期不变;四是技术承包。1989年,全县建立养鱼责任制水面8.85万亩,占当年放养水面82.7%,其中专业、重点户承包面积1.18万亩,联合体承包面积6.08万亩,农户家庭养鱼.面积1.59万亩。农民赞许说:“家庭养鱼好,本小收益高,四季吃鱼不用愁,发家致富少不了。”
二管理体系
50年代,本县渔政由县公安局直管。60至70年代,县农业部门配合公安、司法部门管理。1977年3月,县成立水产管理站,生产、技术、渔政统一管理,县公安、司法、环保等部门配合。1984年,配渔政检查员1人,1988年增至4人。渔政管理工作范围: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实施,增殖保护水产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渔事纠纷。同时,乡镇、村群众性渔管队伍不断扩大。1989年,全县已有8个渔业重点乡和30多个渔业重点村,先后都成立了渔业管理委员会,有生产、渔政管理人员200余人,形成以县渔政管理站为核心的乡、村渔管组织网络,公安、司法等部门配合的渔政管理体系。
三渔政法规
建国后至60年代中期,湖泊、沟渠较大水面都有规章制度,渔业生产秩序稳定。70年代后,偷、毒、炸、抢鱼和殴打渔管人员屡有发生,渔业资源遭破坏,产量下降。1980至1983年,县政府先后转发与颁发关于保护水产资源、发展渔业生产等有关条例、布告、通告等,明确规定水产保护对象、起捕标准、禁用渔具和捕捞方法及违章处罚条款等,为本县渔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8年10月,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经县政府批准,县公安局、农牧渔业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渔政管理的通告》,明令禁止无证捕捞。1983年至1989年7月间,渔业重点乡镇村结合本地情况,先后制定了50多个乡规民约,并张贴省、市、县政府布告,发放《渔业法》与《实施细则》,出墙报、举办学习班,讲解有关条例。1989年9月,开动宣传车到有关重点乡镇宣传各种渔业法规与实施细则等渔业政策法令。同年,全县查处渔事案件、纠纷170多起,查处率92%,罚款7200余元。渔业专业户长期存在怕偷、怕抢、想养不敢养的顾虑得到解决。
四资源保护
为保护长江鲥鱼、河蟹等珍稀水产资源,自1987年至1989年,县水产管理站配合芜湖市渔政、公安部门对本县长江段实行渔业资源监督管理,对捕捞船通过发放许可证,并指定作业区,捕捞品种捕捞时限等进行严格控制。3年间,对长江段进行渔政检查32次,拆除危害水产资源的密眼迷魂阵113趟,办理稀眼迷魂阵延期捕捞手续47趟,发给标志旗61面、专业捕捞许可证53本、河蟹特别捕捞许可证1本、征帐资源增殖费4377元。1989年,开始对漳河、青戈江段进行捕捞检查,取缔电器捕捞船15只,清除密眼迷魂阵15趟,征收资源增殖费与赔偿费6180元。
附:县水产张养场
县水产张养场场址杨毛埂,建于1958年10月。有鱼种塘水面114亩,耕地15亩,荒滩60余亩。建场初有60余人,1963年精简为51人,其中技术人员3名。1965年5月至1966年3月,曾划给县商业局管辖。嗣后复归县农业局管理。1966年,家鱼人工繁殖试验获成功。建场至1969年3月,累计张捕长江鱼苗4.41亿尾,人工繁殖315.7万尾,培育鱼种4972万尾。
1959年至1965年,收支盈余相抵。以后年年亏损。1969年3月撤销停办。
黑沙河水产试验场场址围山公社三冲大队道泥山。建于1963年3月,为安徽省水产局直属事业单位,委托芜湖县人民政府代管。1968年10月交县经管,隶属县农业局领导。
试验场主要从事湖泊养殖和鱼种培育。成鱼水面有黑沙湖、南滩湖、孤山湖,丰水期水面达万亩。全场职工7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3名。该场1969年3月停办。累计人工繁殖鱼苗200余万尾,培育鱼种5000万尾,投放鱼种843.5万尾,捕捞成鱼16.5万公斤。1969年3月下放给善瑞、围山两公社管理,国家工作人员及工人全部调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