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渔业水面
江河长江过境面积6750亩,盛产78种鱼类和众多的虾、蟹、贝类,尤以白鳍豚、中华鲟、江豚为珍稀品种。青弋江过境面积38850亩,盛产30余种鱼类,尤以河蟹为著称。水阳江过境面积2400亩。漳河过境面积6900亩,尤以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为多。其它境内支流面积52200亩。
湖泊境内有湖泊68个,面积26409亩,占即湖泊、沟渠、池塘水面19.9%,其中可养水面25709亩,湖水深2至4米,最深处达10~15米。主要分布圩区,以澛港区最多,面积有12846亩,占全县湖泊面积的48.6%。湖泊天然饵料丰富,历来盛产多种鱼虾和贝类。千亩以上湖泊有黑沙湖、南滩湖、政和大港、联合圩等。
黑沙湖,座落于善瑞乡境内。原与南滩湖、孤山湖相通,号称万亩,面积2200亩。1957年由乡政府养殖。1963年为省办水产养殖试验场。1969年春,复归善瑞公社经营。是年,捕鱼9万公斤。1978年大旱,湖底露出,水产资源濒于枯竭。此后,年产成鱼1至2万公斤。
南滩湖,又名南塘湖。座落善瑞乡与火龙岗镇之间,面积2040亩。宜养鱼虾、蟹类。1969年由善瑞公社经营。1974年以来多次投放蟹苗、幼蟹,年产成蟹2000至3000公斤。1980年国家投资14万元,在湖滩上开挖连片精鱼塘641亩,列为国家商品鱼基地。
政和大港,座落政和乡境内。分东、西、北3港。原面积3065亩,素有“3千亩沟,3千亩港”之称。水深面宽,鱼产丰富,尤其鲫鱼肥大味美有名。1957年,乡水管会与省水利厅联养,1959年产鱼达12万公斤。1960年,由公社渔场经管。1973年后改由公社渔管会经营。1980年始,大部分港汊建桥扎箔,划给所在村经管,大港面积缩至2200亩。1985年,产成鱼6.04万公斤。
联合圩,座落于三元乡立新村,原系天然河套。1979年拦河筑堤形成内湖,由张新圩、内河、张家港、新圩4个水面组成。面积1000亩,水深2~5米。1982年由立新村开办渔场,1983年转为乡办渔场。1989年产鱼1.48万斤。
沟渠全县有沟渠1548条,面积65008亩,占内陆水面49%。主要集中在青弋江及水阳江沿岸。水深2至4米,天然饵料丰富,历来为渔业捕捞场所,可养面积54782亩。尤以陶辛大沟、方村大沟、保丰大沟、咸保大沟、万春四大名沟、黄池旧河道等最大。
陶辛大沟,位于陶辛乡境内,面积5156亩,水深3至4米。1960年,由公社渔业队放养。1963年成鱼产量13万公斤。1982年至1984年,乡渔管会与省水产养殖公司联合放养。1984年成鱼产量7.2万公斤。嗣后,由乡渔管会经营。1989年成鱼产量6.25万公斤。
方村大沟,位于方村乡境内,面积3280亩,水深2至3米。1964年,公社水产养殖场放养。1969年,成鱼产量达10万公斤。1983年至1985年,与省水产公司联养。1985年,产鱼3.5万公斤。嗣后,由乡渔管会经营。1989年,产鱼2.75万公斤。
保丰大沟,位于保丰乡境内,面积2000亩,由猫耳滩、陶潭、八十旱滩、三潭沿四段水面组成,水深3至5米。1963年,由公社渔场放养,现归渔管会经营。年产鱼1.5至2.5万公斤。
咸保大沟,位于咸保乡境内,面积1590亩,水深2至5米。1962年由公社渔业队放养。现归乡渔业公司经营,1983年至1985年,与省水产养殖公司联养,并实行分段拦网养鱼。投放大规格鱼种,分层混养。1988年产量达5.65万公斤。
万春四大名沟,位于万春圩境内,由清闸、北泥、九条、二龙港四沟组成,通称“四大名沟”。总长40余公里,沟面宽,水深1.5至3米,面积1480亩。主产菱角,鱼产次之,青虾著名,大闸沟段有“虾子窝”之称。1963年由区水利会实行封禁投放鱼种,是年冬开放,1980年,由区水产养殖场、水利会及所属公社实行联养,投放鱼种30万尾。因沟长难管,1981年再次开放。
黄池联圩旧河道,位于黄池乡境内,原系水阳江支流。1970年,在沟口建闸,形成封闭型河道,长10公里,水深2至5米,面积1500亩。1974年始,乡水利会经营投放鱼种,年产成鱼1至2万公斤。1989年产鱼3.3万公斤。
池塘1981年水面普查,全县有池塘4672口,面积41299亩,占内陆水面31.1%。可养水面为30269亩。塘口大小不等,小则几厘,大者数十亩。有村边塘烟火塘、田间塘、山边塘之分。以村边塘最多,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大多数池塘养鱼与农田灌溉相结合,渔农用水常有矛盾,养鱼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尤其是山边塘,往往因夹秋旱养鱼不能保收。
1972年后,因集体鱼苗场和商品鱼基地建设的发展,专业鱼塘面积不断扩大。1989年,集中连片成鱼和鱼苗池塘有7300亩,占全县池塘可养面积12%。
二水产动物
建国后,除保护、利用渔业原有资源外,自1964年起,县水产部门陆续引进部份优良鱼种,据1983年县水产资源调查,本县鱼类有78种,分归11目、21科。而以鲤科品种最多,达45种。按生态类型划分:江海回游性鱼类鲥、魛、鳗鲡、河豚、中华鲟等7种,江湖半回游性鱼类青、草、白鲢、黄鲢等10种,湖泊定居性鱼类鲤、鲫、鳊、黑、鱼、黄鳝、泥鳅等61种。除鱼类外,其它水产动物有蟹、青虾、白虾、草虾、鳌虾、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螺蛳、田螺、鳖、龟以及珍稀的扬子鳄、白鳍豚、江豚等。
三名特品种
鲥鱼鲥鱼为本县鱼类珍品,因出有时故名“时鱼”。形秀体扁色白如银,腹部具棱鳞。一般体重1至1.5公斤,大者3至3.5公斤。鲥鱼生活在海中,每年4至5月由海逆江而上,作生殖回游。立夏边经本县长江段,形成鲥鱼汛,渔民有“布谷叫,鲥鱼到”谚语。汛期40天至50天。渔民用流刺网或挂钩捕之。鲥鱼肉厚、嫩、多脂,尤鳞片滋味更佳。宋代王安石赞道“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鲥鱼肉质以逆江时为优,产卵后体形瘦长,肉质低劣,渔民称“回头鱼”在归海途中大多死亡。民国24年1935鲥鱼产量6万公斤,1955年产量为900公斤,1961年产量1.21万公斤,嗣后因长江水况变化和捕捞过度,产量直线下降。1986年仅产46公斤。为保护鲥鱼资源,农牧渔业部决定自1987年起严禁捕捞3年。
鱽鱼又名鱽鲚鱼。体狭长而薄,形似篾刀,鳞白而细小,肉中多细刺,腹部具棱鳞,臂鳍与尾鳍相连。一般体长20至30厘米,大者达40厘米。鱽鱼肉嫩脂多,尤以3月肉味更鲜美。宋代有赞鱽鱼佳句“肩耸乍惊雷,鳃红鲜出水,笔比姜桂椒,未熟香浮鼻”。鱽鱼生活在海水中,每年早春逆江而上游,入江产卵。经本县江段鱼汛,在3月初至4月底,汛峰在清明节前后10天。渔民用刺网捕捉。1956年鱽鱼产量为3.1万公斤。1968年2.25万公斤。1973年8897公斤。1989年3000公斤。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团头鳊。体高而扁平、菱形、头小,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体灰白色。团头鲂生活于中下游地区湖泊,草食性鱼类,抗病力强,脂肪丰富,肉嫩味美,稍逊鲥鱼。本县于1975年引进试养,1977年推广。1989年养殖面积达8万亩,产成鱼40.2万公斤。
河蟹又名蟹子、螃蟹、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河蟹两螯八足壳园而微方。在淡水中生长成熟。每年秋冬之交,成蟹集群迁入长江顺流到江海交界的半咸水里产卵,翌年夏,幼蟹由海逆江而上,返回内陆湖泊生长,经多次脱壳变为成蟹。本县长江、漳河、青弋江、杨青河、赵家河等,“重阳”节前后渔民趁蟹沿河回游之际,用蟹笼、丝网张捕。本县河蟹步足金黄,脚毛棕红,个体肥大,肉满黄多。民国8年1919,县境内捕蟹440担。50年代捕蟹1万余公斤。嗣后,沿江湖泊因水利设施涵闸、河坝接踵建成,亲蟹不能入江下海,幼蟹不能进湖,蟹产量锐减。80年代以来,捕量不足2000公斤。为保护长江河蟹资源,农牧渔业部决定自1987年禁捕3年。为满足市场需求,1973年以来,本县在内陆可养水面,年年投放蟹苗、幼蟹。
鳖俗称团鱼、甲鱼、脚鱼、王八。体圆而扁,背腹甲上有柔软的外膜,四周有肉质肥嫩的裙边。肉滋补,丰腴鲜美。鳖生长缓慢,天然散生于本县各种水面,4至5年体重方达0.5至1公斤。尤以湖泊,池塘为多,1972年,年产量4000至5000公斤。县水产公司收购量达1504公斤。80年代后,随农药、化肥大量施用,水质污染,日益少见。1987年,本县有7户农家,发展池塘养鳖,产量达700余公斤。
鳜鱼又名桂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在池塘养殖中被视为害鱼,是本县名贵淡水鱼。肉质细嫩,味鲜美,无毛刺,营养丰富。江河、内陆水面自然繁殖生长,产量极少,黄池乡大沟曾捕捞最大个体达6公斤。
青鱼俗称黑鲩、螺蛳青、困色青而得名。是本县主要养殖鱼类之一,与草、鲢、鳙鱼称“四大家鱼”。历史上青鱼苗捞自长江。70年代后期,政和、保丰两乡鱼苗场青鱼人工繁殖成功,从而取代了长江天然鱼苗。青鱼生长快,个体大,五龄体重可达15公斤。1983年冬,黄池乡境内捕获1尾体重达42公斤。其味鲜美,营养丰富。民间有“青鱼尾赛燕窝”之说,为名贵养殖鱼类之一。
黑鱼俗称孝鱼、生鱼。体形圆长,色黑,故得名。属肉食,性凶猛,在池塘养殖中被视为害鱼。本县各类水面均有散生。缺水时,可潜入稀泥中生存数月之久。由于有多种滋补价值,身价跃为名贵鱼种,其价昂贵。
江豚又名江猪。一般体重50至100公斤,大者可达200公斤。生活长江中,一般独游,偶有2至3只集游。本县江段2至6月份常见。50年代,澛港渔民年捕量5至7头。1977年捕2头。为保护江豚资源,从1973年起,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对象。
其它种类如白鳍豚、中华鲟、白鲟等,在本县江段均有出现。1951年曾捕获1尾中华鲟,体重达400余公斤。为保护资源,1973年均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扬子鳄是古老两栖爬行动物,昔日常见,今时有出现。1964年,红杨公社新桥大队凌村于傍晚在村溪边被捕杀1条。1967年,三元公社豹山吴墩老坝水面出现4条游动,时而发出叫声,夜间眼睛发出五颜六色光彩。1971年6月初,周皋乡周西村在新坝沟网捕1条。1987年,三元乡立新塘村山塘也出现1条小鳄,时隐时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捕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