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禽主要疾疫病
各种家畜共患的传染病有炭疽、出败、破伤风、狂犬病等。猪的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喘气病、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链球菌病、传染性胃肠炎、流感等;牛羊传染病有口蹄疫、传染性肠炎、流感等;家禽传染病有鸡新城疫、禽霍乱、马立克病、鸭瘟、小鹅瘟、雏鸡白痢、鸭病毒性肝炎等。内外科疾病有牛羊前胃疾病、胃肠炎、肺炎、中暑、劳伤、风湿症、脱膊、各种炎症及外伤、尿结石、难产、子宫脱、猪便秘、家禽嗉囔积食、维生素缺乏症等。中毒疾病有各类农药中毒、山芋黑斑病中毒等。体内寄生虫已发现19种,常见有血吸虫、肝片吸虫、前盘吸虫、蛔虫、肺丝虫、毛首线虫、姜片虫、鸡兔球虫病、食道口线虫,还有耕牛锥虫病和家畜弓形虫病等;体外寄生虫有疥癣、虱、狗蜱等。蜜蜂病害有狍子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烂子病、大小蜂螨病、麻痹症及农药中毒等。
牛炭疽1964年5月,澛港公社龙华大队马二生产队水牛发病死亡1头,剥皮吃肉16人,感染3人,死亡2人。
牛出败1963年9月,政和公社许村大队水牛发病9头,死亡5头。1980年9月,万春、易太7个社镇部分耕牛到无为县矶公社放牧,死亡5头。病情发现后,及时对1800头耕牛进行予防性服药。
5号病1973年秋,本县最先在方村食品站检出。1980年,天民、十连两公社发生病猪2178头,治愈2151头。1981年8月,围山公社光荣农场等3个疫点,猪病45头,死亡1头,病牛6头。1983年6月,全县5号病发生,疫点14个乡镇、61村,病猪564头,死亡74头,病牛11头。县成立5号病防治指挥部,区乡镇均成立相应机构,全面开展查治,1986年,该病基本消灭。
猪瘟1985年11月至12月,易太公社8个猪场死亡1924头。1962年冬,周皋公社永定大队死亡355头,1963年春对每头猪进行防疫,到9月底仅死猪11头。1965年,全县发病900头,死亡857头。1981年,疫点11个,发病1876头,死亡1793头。
猪丹毒1964年4月中旬至5月20日,全县有92个大队发病4千多头,死亡1千余头,县区兽医技干深入社队指导防治。
猪链球菌病1978年9月,全县10多个公社流行,疫源地荆山镇白肉点。据在方村、天民、陶辛老村调查,疫点12个大队129个生产队,病猪4040头,占存栏51%,死亡236头老母猪15头,1987年7至9月,全县119个行政村有病猪3万多头,占存栏头数的39%。
狂犬病1986年12月1日至1987年1月14日,全县首次注射狂犬疫苗1011条。
耕牛血吸虫病1958年10月27日至11月20日,全县组织兽医40名,到陶辛等10个流行区普查耕牛2214头、猪15头、羊5只,未发现阳性病畜。1966年5月县组织22名兽医在省、地派人指导下,分别到王、万春、马塘、张镇4个公社11个大队178个生产队普查耕牛633头,查出阳性病牛100头水牛86头、黄牛14头,治疗45头。1976年4月,从流行公社培训5名知青,组成“耕牛血防专业队”,坚持常年查治。是年,普查24个公社152个大队,耕牛8711头,阳性病牛102头,治疗93头。1985年阳性率0.4%。1987年降为0。
耕牛锥虫病1982年至1984年三年间,全县病牛2700头,死亡700头。1984年4月,县兽医站在和平乡用乳狗2只做接种试验,其中1只血检见虫。是年秋,省农业厅兽医诊断室对本县政和等乡镇264头耕牛血样化验阳性牛122头,占46.2%。此后,本县逐年开展查治。1985年,33个乡镇均有发生,平均阳性率26%,重点乡56%。到1989年,病牛均先后得到治疗,治愈率90%以上。
鸡新城疫年发病死亡占20%左右。1965年春,全县发病死亡3万多只。1981年,疫点33个,死亡6500只。
二防疫
建国前,畜禽死亡率高达50%发上。经常见到“鸡猪无种,鸭无毛”的村、户。农民多相信迷信,把兽疫发生视作得罪了神鬼或财运不旺。
建国后,大力宣传畜禽防疫知识,并逐步推广各种畜禽防疫工作。1953年秋,在清水镇试点注射猪瘟结晶紫疫菌10头。1956年,本县列为芜湖专区防疫重点县之一,是年防疫猪瘟3412头,牛炭疽423头。1961年起,全部改用猪瘟免化弱毒疫菌。1963年4月,在9个畜牧基、副点和16个重点大队推广“三针注射”防疫猪瘟3273头,注射猪丹毒、猪肺疫氢氧化铝醛疫苗各1226头,并在马塘炕坊试验苗禽喷雾免疫。1965年,实行“三包一保证”,即公社包任务、包经费注射1头生猪由农业局补助药械费4分、包防疫力量组织、保证注射质量,食品部门凭防疫证收购生猪。1970年秋防,有500多人参加注射,10天注射11万多头次。1978年开始推广三季防疫夏季补针,为每个公社兽医站配电冰箱1台。1986年开始防疫鸭瘟,禽霍乱。1988年起,推广防疫大包干。1989年,三季防疫猪瘟175332头,鸡瘟68.3万只。
三检疫
1956年,在李巷食品门市部开展生猪运输检疫、白肉检验工作。1963年5月,设澛港、石、清水、六郎、方村检疫点,共检疫耕牛185头,生猪2209头,白肉951头,剔除病猪7头,同时对湾沚、西河仔猪市场实行检疫。1970年2月,仔猪市场、畜禽调运检疫仍由农业部门负责,白肉由食品部门自检。1977年起开展蜜蜂检疫。1980年,湾沚、西河、方村3个仔猪市场检疫生猪21272头,防疫猪瘟10097头,蜂检4549箱。1985年10月20日起,所有检疫工作有农牧部门负责,受检畜禽及其产品11种,是年,开检猪、牛、羊、鸡、鸭、鹅、蜂7种。同时在湾沚、清水、荆山、白马山水泥厂、李巷、火龙岗、方村、沙河口、红杨9个点开展白肉检验。共检胴体1837头,检出不合格猪肉34头,病脏11副,分别作无害化处理。受检羊肉30只,禽肉435只,菜鸭4万只。1989年,白肉检验推大到18个点,检验胴体15670头,检出不合格猪肉198头,病脏95副,及时作无害化处理。运检苗鸭1400只,蜂检8160箱。仔猪市场3个点共检仔猪9560头,防疫猪瘟7560头,剔除病猪43头。
四治病
清末至50年代,民间兽医皆用土方、中草药和针灸治牛病,治猪禽极少。诊断疾病,只凭眼看手摸。阉牛、治牛病由畜主“包钱”,有少数兽医对耕牛实行“包槽”,即每头收米5斗,在春秋两季体检“洗口”一次用干荷叶、麻布手巾洗擦牛口,再用韭菜加酱板、食盐适量或咸菜苔一把喂服,开口健胃,然后由畜主到中药店抓保健药。
建国后,以中兽医防治畜病。1956年3月,猪瘟、猪丹毒、猪肺疫流行,死亡792头。全县集中兽医16人到各乡诊治,治愈330头。60年代初,兽医开始使用听诊器、体温表、金属注射器外科刀具等。西药开始普及。兽医、阉割合一,由“50年代挂把刀”变成“60年代背药包”。1972年至1978年,提倡“一根针、一把草”和针刺麻醉治畜病,政和、王、等10个兽药厂中草药制剂达30多种,万春兽药厂与清水中学联制的穿心莲类酯素、鸡瘟散受到华东地区中草药会表彰。1976年,我县制定5年畜牧业科研规划,并收集一些兽医验方。此间,本县已能解决瘤胃切开、剖腹产、尿道选口、豁鼻修补、垂脱症等疑难症。1985年,配套建立兽医诊断化验室。嗣后,本县畜禽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能准确诊治。1989年,县兽医站会诊大牲畜疑难症200余头、家禽1800多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