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家畜饲养
猪有圩猪、新圩猪和其他杂交猪。圩猪大耳朵,油葫芦,为本县土种,1981年占全县母猪群的10.2%,种性较纯的只有4.2%,零星存于红杨、三元、和平、花桥乡。新圩猪,从60年代起,由群众自发用巴克夏与圩猪多代横交固定选育而成,基本继承了双亲的优势。80年代占全县养殖的75%。其他杂交猪种,有黑白花猪、杂交白猪、巴克夏和约克夏与地方猪种的近代杂交后裔。其性状不稳定。占全县母猪群15%。引进良种,1956年,引进哈白猪、巴克夏、约克夏、苏联大白猪。60年代引进长白猪、克米洛夫、盖子猪、荣昌猪、新金猪等。80年代引进大中型约克夏、汉晋夏、杜洛克等瘦肉型新品种。
民国时期,富裕农家养1至5头,温饱农家2~3户伙养1头,贫困户有的养母猪,个别老年单身汉养种公猪抖猪。年饲养量2万头,户均0.5至0.7头,建国后饲养逐年增加,1952年饲养量增加到50448头,年末存栏2.5万头。1958年,各级大办集体猪场,社员养猪“投资”归队,集中后饲养条件差,发病多与饲料缺,到1960年,饲养量只有25082头,存12860头。1961年实行责任田,始有转机。1963年至1970年,年饲养量14万头,存栏7万头左右。1965年至1979年“三级办场、集体养猪”,年集体养猪占5~20%左右。1977年全县三级猪场2879个,养猪29000头。1980年减至21个公社18个,大队3个,养猪185头,但养猪专业户、重点户开始出现。1985年后,年饲养量稳定在23万头左右。是年户均2.13头,存栏149352头,养猪“两户”562个,饲养10116头,出栏6272头,存栏3844头。1989年饲养量225111头,户均1.74头,存栏125534头,户均0.97头。
牛品种有水牛,占90%左右。属沼泽型。建国前,农村油坊为解决牵引力,曾引进少量江河型大牯牛,到50年代中期已绝迹。黄牛占10%左右,多系淮北黄牛。荷兰牛黑白花奶牛,1958年,县牲畜繁殖场引进4头,1963年全部淘汰。
建国初,年饲养2万头左右。一般是几户伙养1头,种10亩地独养1头,种30亩地户养2头以上。1949牛存栏8589头,百亩耕地载有0.89头。1954年因大水灾,年末减至7792头,1955年回升到10652头。自1956至1989年34年中,稳定在1.3至1.5万头。
羊品种有本地山羊,系肉用型有角山羊。马头羊,为世界肉用型良种山羊之一,头形似马故名。1987年3月,从湖南省石门县引进种38只。绵羊,50年代有少量引进。1956年引进瑞士奶山羊未有保种。
1949年存栏2488只。1979年存栏6363只,其中绵羊71只。从80年代起,出现“羊肉火锅热”,饲养量显著上升。1985年存栏1.3万只,其中绵羊35只,出栏1.1万只,是年专业户40个,饲养600只。1986年产肉量达225吨。1989年存栏15093只,出栏12500只,产肉156.3吨。
马、驴、骡主要集中在岗丘区、厂矿区和城郊。建国前用于背磨、碾场、驮重或骑乘。1949年计饲养20匹。1958年12月,县商业局从江苏省购进挽重马80匹。1959年,养马27匹,驴9匹。1969年,养驴30匹。80年代,由于运输业、建筑业的发展,专业户用于拉板车,养驴骤增。1982年达696匹。1986年以后,由于机运增加,饲养减少。1989年,养马10匹,驴222匹,骡40匹。
兔有毛免、皮兔、菜兔3种。建国前,饲养中国白兔、土种兔。50年代引进皮肉兼用型青紫兰、力克斯兔。60年代引进安哥拉长毛兔、西德毛兔、瑞士毛兔、日本大耳兔、荷兰兔。80年代引进肉型丹麦兔、加利福尼亚兔、法国巨型兔、比利时兔等。
民国时期至50年代,全县只有少数户饲养。1959年饲养2214只。1961年12159只,存栏5756只。1966年春,为组织创外汇,引进安哥拉长毛兔763只,投放万春公社蔬菜、春光4队繁殖,到6月份,全县养兔量达2550只。1982年出栏951只,存栏5922只,产兔毛550公斤。1985年,重点户35个,出栏、存栏兔各1350只,产兔毛400公斤,存栏700只。
貂1981年有3户试养种貂20只。1982年35只。1985年8户饲养230只。1987年至1989年均饲养200只左右。
猫系土种家猫。历来为城乡居民所喜养,80年代,因鼠害猖獗掀起“养猫热”,又因二次中毒较多,猫由馈赠品变成商品,只价达10元,1989年,全县饲养约2万只。
犬品种有土狗、狐狸狗、猎犬、警犬、哈叭狗等。城乡住户历有驯养习惯,用于看门守夜防盗、防兽害。民国时期,有个别地主家养“窝狗”3至5条。由于犬是多种疫病媒介,还消耗粮食,建国后政府三令五申限养禁养。1951年夏,为消灭美国在朝鲜搞“细菌战争”全县灭犬万条,下剩千条。80年代,由于出现“狗肉火锅热”,故养狗屡禁不止。1989年,全县养狗约1.5万条。
二家禽饲养
养禽历来是农家主要副业之一,集镇居民也有少量饲养。以鸡最多,鸭次之,鹅较少。以散养为主。民国时期有放棚鸭、棚鹅户。80年代养鸡专业户以笼养为主。1949年,年末存栏115925只,户均1.8只。1952年存栏498284只,户均7.1只。1954年因洪水灾害,年末至103964只,户均1.5只。1958年,政府号召“投资”办禽场,对家庭禁养限养,年末陡减至135178只,户均1.9只。1969年户均存栏8.9只。1979年,户均存栏9.2只。80年代开始大发展。1982年养鸡、鸭专业户迅速发展,是年“两户”达365个,养禽36500只。1983年起,年末存栏突破百万只。1985年存栏165.4万只,户均15.9只,专业户871个鸡197户3.94万只,鸭617户12.57万只,鹅57户4845只。1989年,年末存栏177.31万只,户均13.7只。
鸡土种有黄、白、黑等多种毛色。50年代开始引进良种来航鸡、洛岛红、九斤黄、白洛克、狼山鸡、芦花鸡、药用乌骨鸡、火鸡等。80年代引进蛋鸡有来航鸡、罗斯鸡、希赛鸡、星杂888、星杂579、S220、伊沙、岩谷鸡等;肉用型有黑狼山、新浦东、白洛克、星布罗、海布罗、宝星、罗曼、红布罗、海佩科、AA鸡、荻高黄等;兼用型有三黄鸡、洛岛红等。
鸭昆山麻鸭大麻鸭、菜鸭,以“三黑”即喙、腿、脚呈黑灰色为主要特征。善产双黄蛋。百日红,属蛋用型,饲养百日即产蛋。以“三白”即颈部白圈翅梢、尾尖有白毛,和“三黄”即喙、腿脚呈桔黄色为主要特征。中子麻鸭本鸭子:由昆山麻鸭百日红杂交选育而成。属肉蛋兼用型。白鸭,属肉蛋兼用型。喙、腿、脚呈桔黄色。北京鸭:属肉脂型。番鸭洋鸭、屯鸭、瘤头鸭,属肉用型。生活习性介于鹅鸭之间。引进新品种,肉鸭有芙蓉鸭、樱桃谷、荻高尔、康拜尔;蛋用型有绍鸭等。
鹅本鹅,即当地体型小的白鹅和雁鹅。四季鹅冬鹅子一年四季者可产蛋和自孵。五十年代末引进。
鸽品种有肉鸽、信鸽、观赏鸽3种。历年饲养千余只。1985年始养信鸽。1989年有23户饲养信鸽700余只。1988年3月,引进美国落地王肉鸽,是年底淘汰。
鹌鹑为蛋用鹌鹑,从1981年起开始饲养,年饲养量约500羽。其蛋为酒席佳肴。
三畜禽繁殖
良种杂交1957年,芜湖农区试验站为我县推广约克夏猪25头、哈白猪15头、约克夏杂交猪20头,役种两用公牛153头。是年,县牲畜繁殖场用约克夏、圩猪杂交52头,推广杂交一代仔猪165头。1964年,农业局购种公牛10头,投放政和等7个公社,1968年,又购种牛4公1母,投放围山、澛港公社,1964年至1965年,全县选留役种两用公牛291头,每大队3至5头,由农业局统一发给合格证,派畜牧技干抓点19个,帮助签订“双包”合同,实行公母牛挂钩,落实繁殖奖励政策。1982年,对全县种猪进行普查鉴定,全县公猪43头、母猪6800头,由农、粮部门分别以给合格证和优惠饲料供应卡。
良种纯繁1956年兴办县种猪场,进行良种纯繁。1976年,从南陵、宣城选购圩猪1公2母进行纯繁。1986年5月,县兽医站在周皋乡周西村和陶辛乡小河口建立圩猪纯繁基地,选留母猪84头周西52头,淘汰杂交公猪2头,从繁昌引进公猪2头,采取封闭繁殖。到1987年,纯繁205窝,窝均产仔11头,提供后备母猪600头。1988年,小河口点产仔1500头,提供后备母猪150头。1989年,产仔880头,提供后备仔猪190头。是年,新增和平乡为圩猪保种基地,筛选核心群母猪43头,调配种公猪2头。
1987年3月,县兽医站从湖南省石门引进马头羊38只公7、母31,投放县种猪场等5个点纯繁,到1989年末,已扩群57只,繁殖杂交一代羊196只。
人工授精1958年,县牲畜繁殖场试验“牛精猪”失败,1984年8月,红杨兽医站用约克夏公猪精液与圩母猪人工授精14头成功,为本县“三化养猪”公猪引进良种化、母猪本种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开创了新局面。1985年,复盖9个乡镇,人工授精123头,受孕93头,产杂一代815头。与自交产仔相比,窝均多产2至3头,初生重多0.25公斤,8个月毛重120公斤。1986年,县家畜品种改良站,饲养6个良种10头公猪,于6月10日向全县统一供精。是年,人工授精822头。为推广母猪人工授精,凡母猪授精一次,奖售饲料粮25—50公斤。1989年,人工授精2916头,覆盖34乡镇,其中湾沚、九十殿、祠山、王4个乡达100%,并延伸南陵、宣州及芜湖市郊。
蓄禽饲养情况简表(1949—1989)单位:头、万只

炕坊民国期间有炕坊5家。建国后炕坊渐增,50年代后,每年有农、商、粮食部门联合召开炕坊会议,安排炕坊生产计划。炕坊所需物资、种禽、饲料,由国家统一安排,并核发产销证明。1961年有炕坊5个,拥有泥缸338口,生产苗禽71.5万只。嗣后炕坊逐年增多,1980年炕坊14家,泥缸409口,同时应用煤油灯、温水、煤道、平箱及电孵机多种方法,生产苗禽199.54万只。1985年26家,其中有电孵机8台,生产苗禽431.5万只,外销237.4万只鸭为主。1989年炕坊减至20家,电孵机增加到14台,生产苗禽210.19万只。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