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食作物
本县粮食作物主要品种有稻、麦、豆、山芋、玉米等。
种类水稻,清初本县粮食作物品种有籼、粳、糯品种32个,其中籼稻13种,晚稻6种。籼稻品种有籼禾稻,占城稻宋祥符五年[10123]从福建占城引进。其中有早稻60日籼,俗称拖犁归。中稻有赤红籼、百日籼、黄籼、细籼、芦粳籼、麻籼、大粒籼;迟中稻有虾须籼、穿珠籼观音白;晚稻品种有早晚稻朝水白、太子白;雁来粮吊粳青、寒青稻。糯稻品种有早糯稻雀不觉、籼糯、燕口红、随籼糯、虎皮糯、朱沙糯胭脂糯、羊须糯、黄糯秫稻、细颈糯、青壳糯。
民国时期,早熟水稻品种有五十子、六十子、江西早。中籼有湖南籼、杨柳籼、天生稻、一扎齐、胜利籼、中农4号、安南稻等。晚籼有麻壳籼、小红稻、小冬稻。糯稻有淮河糯、鸟嘴糯、白壳糯、柳条糯。
建国后,水稻品种引进频繁。50年代,早稻有早尖、503、南特号、迎秋早、早麻壳,连塘早,有茫早粳、北京早粳等。中稻有木耳籼、一齐扎、三朝齐、三九九、三粒寸以及银坊粳稻、桂花糯、黄壳糯等。晚稻有小红稻、浙大生青、八五三、猪毛簇、老来青、麻壳籼。60年代中期大量引进抗倒伏矮杆品种,淘汰了高杆易感白叶桔病的水稻品种。早稻有莲塘早、矮南早1号、矮脚南特号、团粒矮、先锋1号;中稻有二九矮、广场矮、珍珠矮、芜科1号以及粳型农垦57、苏稻1号。晚稻有武农早,农垦58,苏粳,沪选19。70年代水稻品种,早稻向特早熟方向发展,中稻引进国外品种,推广杂交品种。早稻有:朝阳1号、朝阳2号、29南2号、2961、原丰早、29青、圭陆矮、金小青早、浙辐802、29丰;晚稻有:当选晚2号、双丰4号、武农早、桂朝2号;中稻有BC90——2、国际26;三系杂交稻有:南优2号、泗优4号、威优6号、汕优6号。80年代早稻品种有早矮——6号、矮珍早、郎塘23、早莲31、浙辐7号、2961。中晚稻品种有:广秋早、BC9——10、BC9——29、7038、皖粳1号、徽粳804、秀水664、665;杂交稻有汕优63、汕优64、威优64、协优64、汕优桂33、虎优1号、台优2号;糯稻有:军农糯、桂花糯、虎霞青。
麦,清初,本县小麦品种有白小麦、长芒、排子、和尚头、早白、松蒲、娜麦。大麦品种有白大麦、管麦、中早、红粘、大棱。民国期间小麦有和尚头、蜈松脚、大黄皮、青梢子、金大2905、南大2419、矮粒多。大麦有三月黄、米大麦。建国初除保留南大2419、矮粒多等品种外,引进了丽英1号、碧玛1号、华东6号、吉利、阿夫、阿勃。70年代后小麦品种大量引进矮杆抗锈病品种。有万年2号、宁麦3号、武陵1号,扬麦4号、扬麦5号等。大麦品种仍以三月黄、芒大麦为主。
豆,本县豆类有黄豆、黑豆、红豆、绿豆、蚕豆、豌豆、泥豆,以黄豆种植为主,其品种有六月爆、七月爆、八月爆、迟豆、大青棵。七十年代以来,推广矮脚黄。
山芋,明清时期种植品种为小红皮,又名大红袍。1954年引进胜利百号。1979年引进丰收白。1981年引进徐薯18。1988年引进阜210等。湾沚山芋,淀粉含量高,味甘甜,有“色如璧、甜如蜜、香如桂、食如栗”之称。可加工山芋丝、片、淀粉、粉丝等,有许多农民因此发家致富。
玉米,俗称六谷子。1955年引进白马牙、二郎早等品种。
种植面积清代,本县粮食种植均为一年一季。播种面积约50万亩。民国期间,少数地方留再生稻,部分农户在中稻田套种泥豆,后茬为小麦、大麦,播种面积约53万亩,复种指数121%。1952年播种面积增加到63万亩。其中:秋粮54.1万亩,小麦5.8万亩,大麦1.8万亩、玉米1.9万亩,其他杂粮7万亩、复种指数162%。1956年播种面积达93.9万亩,其中秋粮73.2万亩、小麦13万亩、大麦6.5万亩、蚕豆1600亩、碗豆7000亩。其他杂粮11.3万亩,复种指数215.3%。1971年粮食播种面积91.5万亩,其中夏粮11.72万亩,秋粮79.8万亩。197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93.1万亩,夏粮播种面积减少到8.8万亩,秋粮播种面积84.3万亩,薯类3.1万亩,其他杂粮降到150亩。1978年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多。1989年粮食播种79.6万亩,夏粮播种7.2万亩,秋粮播种72.4万亩,薯类播种2.2万亩。
产量民国24年1935粮食总产384.5万担,其中籼稻325万担、糯稻5万担、小麦6.2万担、大麦25万担、大豆23.3万担。
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1949年粮食亩产186斤,总产139.5万担,其中夏粮单产96斤,总产10.5万担,秋粮单产201斤,总产128.96万担。1954年水灾以后,土地肥力增加,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增高,翌年粮食单产达386斤,总产339.7万担,创历史最高产量。1958年后受“一平二调”和“共产风”影响,农田荒芜,粮食亩产虚夸到万斤以上,实质到1960年下降到174斤,总产下降到139.6万担。1966年亩产粮食达到899斤,为华东首批“超纲要”县份之一1961年农村人民公社60条规定:沿江地区粮食亩产达800斤以上为超农业发展纲要。是年全县22个公社有19个公社、121个大队、1868个生产队超纲要,占86%。其中:围山、马塘、易太、政和、保丰的41个大队、732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超千斤。并有围山公社三冲大队的范村、季拗,良福大队的卡子口、俞东、三桃,马塘公社港西大队的骆坝、港东,大营大队的苏屋基、铁桥9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超过1500斤。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超纲要的公社又减到1个公社、12个大队、218个生产队。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979年粮食总产达23.6万吨。1989年粮食单产达322公斤,亩产502.9公斤,总产达25.6万吨。
二经济作物
本县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油菜籽、花生、棉花、麻、红花草籽等。
种类油菜籽,清代本县油菜籽品种均系白菜型,有大鸟籽、花籽等。民国时期变化不大。建国后引进甘兰型胜利青粳等,地方品种增加白菜型芜湖104。1970年后引进品种有油冬儿。1982年后大量推广甘兰型当油早、821、820、杂交油菜、秦油2号等,1989年秦油2号种植达万亩以上。
花生,70年代引进早熟种伏花生。1982年引进白沙1016。
棉花,当地种小籽棉种,植史较长,50年代引进岱字棉15号。70年代引进推广鄂光棉。
麻,圩区以萱麻为主,又叫寒麻,岗区多为线麻。
红花草籽,当地种有弋江种,60年代曾引进大桥种,因熟期迟被淘汰,现仍以弋江种为主。
烤烟,1982年推广品种主要有S79——1,因烟质差被淘汰,1985年后推广NC——89、K326等。
药材,60年代人工裁培有太子参,一见喜,70年代末有元胡。
种植面积清代,本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极少。民国时,油菜、棉花、麻、烤烟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49年,油料播种面积2.7万亩。1952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4万亩,其中油菜14万亩、花生1172亩、芝麻2298亩、棉花1432亩、麻115亩、甘蔗245亩,1958年,经济作物播种13万亩,但花生、芝麻几乎绝迹。1959年开始种植烟叶,面积10亩。1971年后,政府重视棉花种植,分别在咸保、花桥、黄池公社种植2万亩。1972年开始试种烤烟,1980年棉花停止大片种植,在岗区提倡种烤烟。1981年后,油菜籽收购价提高,种植面积猛增。到1985年增加到25万亩。1989年种植20.7万亩,花生种植4464亩,芝麻565亩、麻类127亩、甘蔗1877亩、烤烟4463亩、药材323亩,其他经济作物4498亩。
产量民国时期,经济作物不被农民重视,人种天管,产量极低,民国37年1948油菜单产不到50市斤,棉花单产约20斤,麻不到100斤。建国初,经济作物产量增加。1951年油菜单产84斤,总产911.6万斤;棉花单产21斤,总产1万斤;麻类单产165斤,总产2.2万斤;甘蔗单产1100斤,总产61.9万斤;1956年,油菜单产61斤,总产92.6万斤;棉花单产12斤,总产8300斤。此后因受“以粮为纲”的影响,经济作物一直未受到重视。1971年油菜单产117斤,总产503万斤;花生单产111斤,总产10.1万斤;芝麻单产114斤,总产5.8万斤;棉花单产41斤,总产98.8万斤;麻类单产219斤,总产2万斤;甘蔗单产5460斤,总产130万斤。1989年油菜单产57公斤,总产1774吨;花生单产86公斤,总产418吨;棉花单产76公斤,总产45吨;甘蔗单产2372公斤,总产4453吨;烤烟单产85公斤,总产379吨。
三园艺作物
蔬菜清末,本县种植瓜蔬品种有52种。民国时期逐有增加。建国后大量引进各种果蔬新品种。
西瓜,品种有新澄、苏蜜、新江宝、聚宝、皖杂等。香瓜品种有青皮、黄皮等。黄瓜品种有津研4号、细皮等。南瓜品种有癞皮、西葫芦等。并有北瓜、瓠子、葫芦、丝瓜、菜瓜等。
茄子,品种有白茄、紫茄、团茄、青茄。蕃茄品种有强力米寿、早丰1号、中蔬4号、西粉3号。辣椒品种有早丰1号、皖椒1号、大甜椒等。
萝卜,品种有浙大长、扬花、心里美、高淳园、火车头等。葫萝卜品种有黄、红之分。
四季豆,品种有矮生、长藤。豇豆品种有红豇豆、燕嘴、元豇28——2、八月白。毛豆品种有五月本、建丰、大丰、大青豆。并有扁豆、豌豆、蚕豆、刀豆等。薯芋有马铃薯、地瓜、芋头、慈菇。
结球白菜,品种有福山、山东4号、鲁白1号、青杂中丰等。普通白菜品种有4月梦、大头青、矮脚黄、高杆白。结球甘兰品种有鸡心包、牛心包、大平包等。芥菜又名雪里蕻、花椰菜、苤兰。
葱蒜类有韭菜品种有宽叶韭、窄叶韭、洋葱、葱。大蒜品种有白皮、紫皮、洋大蒜等。
其他类有菠菜、芹、苋、莴苣、茼蒿、蕹菜、芫荽、牛皮菜、鹅儿菜、空心菜、金针菜、竹笋、香春头,生姜等。
水生类有菱角菜,品种有小红菱、小白菱、鸟菱。鸡头菜、莼菜、菱白品种有单季、双季、荸荠。藕品种有池藕、田藕及野生藕。
食用菌类有平菇、草菇、蘑菇、银耳、黑木耳、猴头等。
种植面积。清末,本县蔬菜瓜果皆为农户零星种植。民国时期,城郊北乡大量种植蔬菜。建国后,农民利用边埂、菜园种植蔬菜。1949年蔬菜种植面积1.05万亩。1952年增加到1.5万亩。另外,水生植物藕2000亩,菱角5000亩,菱白1000亩。1958年大办食堂,对蔬菜需求增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3.3万亩。1960年,粮食供应紧张,大力提倡“瓜菜代”“小秋收”,蔬菜种植增加到8.8万亩,其中瓜果种植3390亩。后粮食生产好转,蔬菜种植面积缩小。1963年减少到7410亩。1972年维持在6100亩,其中瓜果556亩。嗣后,人民生活趋向多样化,对蔬菜需求逐渐增多。1989年种植面积近3万亩,其中瓜果种植面积5086亩。
蔬菜种植分布,一是芜湖市近郊乡镇,有澛港乡的九龙、三村、蔬菜;清水镇的军滩、罗渡,王的永镇等村;二是湾沚镇近郊乡村,有城南小泥圩,保沙的梅滩、铁桥;湾沚乡的罗保;周皋乡的永和、周西等村;三是各集镇附近农户。
产量,1949年蔬菜单产1500斤,总产1574万斤。1952年单产1800斤,总产2833.9万斤。1960年虽种植面积扩大,但单产不高,亩产仅1217斤,总产1亿斤,其中瓜类单产1750斤,总产593.6万斤。1962年单产增加到2420斤,总产1513.9万斤。1980年后,蔬菜全部实行自由市场买卖,城郊农户多利用稻田茬种蔬菜。1989年单产达1250公斤以上,总产7500万公斤。其中瓜果单产达1000公斤,总产500万公斤。另藕年产243.5万公斤,菱角119万公斤,茭白30万公斤。
茶叶本县茶叶主要分布于湾沚、红杨两区岗地,品种有槠叶种。1982年引进福鼎大白、黄山大叶、祁门槠叶等品种。干制茶叶有清代“妙音茶”闻名遐迩。红杨乡“狗窝茶”以叶小、味浓、汤碧而著称。近年在省农学院陈橼教授指导下,研制的“珩琅翠芽”与龙井茶近似。
明清时期,茶叶始有零星种植,农户以自食为主。民国时期发展到近千亩。1949年茶园面积1950亩。1958年,省农垦厅在三元乡境内开辟茶园5402亩。1979年后,丘陵区农民扩大茶园3800亩。1989年全县茶园连同九连山茶场计9666亩。
1949年,全县年产干茶637担,全为粗制条茶。1954年增加到1133担。1970年,茶叶生产受到重视,是年产茶2476担。1978年产茶2693担。1981年后,干制茶品种增多,质量提高,除生产部分条茶外,还生产龙井、特尖、绿雪、火青、炒青等十多种名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89年产干茶912.5吨。
桑蚕本县桑树品种有湖桑、荷叶白桑与土桑。民国2年1913芜湖二甲农校为本县培养桑蚕专业人员多人。民国7年,县立模范森林局在白马山集贤庵及艾蒿山植桑7万多株。民国24年,集贤庵桑地面积107亩,成林桑树7.5万株。东乡有桑地720亩。西乡150亩,南乡221亩,北乡160亩,共有桑树10万株。到建国初,所有桑园被毁,只有农户在村前屋后零星种植桑树。1958年,全县植桑园194亩。1963年,植桑养蚕受到政府重视,是年从浙江调进桑苗100余万株,免费给生产队种植。1966年桑园增加到336亩,以后又几经兴废。1981年减少到100亩。1983年,从浙江桐乡、海宁引进湖桑苗191万株,新植桑园1910亩。主要分布在西河、和平、红杨、新丰、陶辛、咸保等乡镇。同年因遭受水灾。被毁桑园近300亩。1989年,桑园降至176亩,桑树约3万株。
民国8年1919集贤庵艾蒿山农民养蚕331张,蚕茧6600斤,缫丝6250斤。城乡养蚕3812张,采茧7.7万斤,缫丝7.4万斤。1949年,产蚕茧降到200担。1959年降到21担。1966年回升到210担。1968年上升到346担。此后年产量约100担。1981年下降到25担。1989年降到1吨。
水果本县水果种类有梨、桃、柿、枣、苹果、葡萄、橘子、杏子、枇杷、石榴、猕猴桃等。
桃品种有春蕾、早花露、雨花露、透红、二红、早甜桃、雪山1号、迎庆、国庆、冬桃、雪桃、水蜜桃、黄桃、蟠桃、小红桃、秧桃、五月白、六月白、秋半斤等。
梨品种有铁头梨、明月、砀山梨、麻梨等。
柿品种有磨盘柿、镜面柿、方柿、水柿、馍馍柿等。
苹果品种有国光、金帅。
橘子品种有温州蜜桔、小红桔、早黄早。
石榴品种有白石榴、黄石榴、千瓣白石榴、千瓣黄石榴、墨石榴。
葡萄品种有巨峰、红富士、黑奥林。
而以桃、梨、柿为传统水果品种。1978年陆续引种苹果、葡萄、黄岩蜜橘、猕猴桃等品种。
建国前后,果木一般为千家万户在村前屋后栽种。公社化后,开始成片种植。1966年,全县有果园516亩,其中桃园467亩,梨园49亩。1988年,有果园3821亩,当年采摘面积2987亩,其中有梨园1543亩,桃园1829亩,柿园345亩,葡萄园75亩,柑桔园29亩。1989年采摘面积有所减少。
耕地面积、总播种面积和复种指数表
(1949——1989)(单位:万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1949——1989)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表(1949——1989)

茶叶、蚕茧、水果生产情况表(1949——1989)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