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地处长江及其支流水阳江、青弋江和漳河交汇地带,境内水网密布,低山、丘陵分布零星,除与宣州市接壤处和行廊山属低山外,以冲积平原、台地构成了地貌主体。其余均是丘陵和残丘,散落在平原和台地之上。
一平原
圩区平原主要分布水阳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的大闸、王、祠山、易太、清水等乡、镇境内。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地面海拔6~8米左右,局部高地10~12米左右,汛期水位大于地面高程,主要靠堤埂防洪,沟塘率小于平原总面积10%。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比降为1/500/~1/1000。各区乡为独立的圩口,一般中央低,周缘高,相对高2米左右。
水网圩区平原主要分布水阳江、青弋江和漳河沿岸的张镇、咸保、保丰、方村、陶辛、保沙、红杨、西河、澛港、白马、石等乡境内,由河流交互冲积而成,沟塘率大于平原总面积10%,地面海拔5~6米,最低处仅2~3米。近河岸处,近代尚接受堆积,而且沉积作用,由岸边向内部减弱,形成各个圩口周高中低的特点,组成物由上而下逐渐变粗,水平方向上由四周向中央渐次变细,故土壤质地也具同心圆状结构。
洼地平原分布在荆山河以西,卡子口——龙伏山剥蚀台地和喀斯特丘陵以东,育弋江以南,漳河西北,呈南北向狭长状态。地面由南向北倾斜,比降1/500~1/1000,海拔4~8米,除分布有黑沙湖,南塘湖、殷村湖外,水网密度较大。地面组成物质,以冲积亚粘土和亚沙土为主。
河谷平原呈狭长状态,青弋江支流伸入剥蚀台地,经流水冲刷和堆积作用形成。有红杨境内护国、长桥、西边涝;三元乡境内许村;新丰乡境内晏公庙、吊桥等河谷平原,宽度200~500米,海拔12~40米,比降较大,约1/150~1/175,谷地由砾石砂质物质组成低河漫滩和由细粉砂及亚砂土组成高漫滩构成,目前高河漫滩已辟为农田。
湖成平原分布在县境东北边陲黄池乡境内,是丹阳湖湖滨平原的南延部分。由湖滩地和湖成低阶地组成,后又加积了河流堆积。海拔4~5米左右,相对高0.5米以下,比降1/2000左右。组成物质以亚粘土和亚砂土为主,土层深厚。是本县双季稻生产的基地之一。
二台地岗地
冲积台地分布于县内东部,东至东门渡,南达九连山麓,西到县城,北延黄池河南。南宽北尖,边缘谷地伸入台地,如树叶状。原为高级河流阶地。再经轻度下切,不仅周缘较低陡,而且内部冲沟发育,呈起伏不平状态。平均海拔南高北低,南部孙村、俞村为40~50米,中部朱家村、杨庄30~35米,北部城山、丁院20~25米。台面也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比降为1/500左右。相对高度南部20米,中部15米,北部10米左右。台面坡度南部也大于北部,南部5°~8°,北部小于5°,组成物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网纹红土砾石层,上层覆有下蜀黄土,在剥蚀作用显著的台面、下蜀黄土已冲刷殆尽,网纹红土直接出露地表。其上发育土壤层,地质粘重,有机质含量不高,一般台间谷地辟为水田,台顶、台坡种旱作。
剥蚀台地小片分布于县内东南三元、红杨、和平三乡与宣州市交界处,以及西北围山、白马、新义三乡境内。由红色砂岩、凝灰岩、砂岩、页岩等组成。经长期流水剥蚀作用形成,顶部较平坦,台间有冲沟发育,也呈起伏不平状态,倾斜方向多变,海拔40~60米,相对高20米~30米,台顶、台坡发育的土壤瘠薄,除分布一些松林外,大部分为荒坡荒地,水土流失较严重。
三丘陵
高丘境内九连山、马鞍山、白马山等属此类型。呈北东向展布,其中以九连山最长,起伏蜿蜒4公里左右,最高峰199.3米,马鞍山双峰突起,中为鞍部,状似马鞍,故称之,最高峰140米;白马山虽不及九连山延伸范围长,但宽度较大,可达1公里左右。坡度多为20°~25°,尤其白马山北段山坡和九连山西北坡,比较陡峻,大都在30°以上,且岩石裸露,十分崎岖。九连山、马鞍山主要由砂岩、页岩、粉砂质页岩等组成;白马山主要由石灰岩组成。
低丘境内锣鼓山、兰山等属低丘类型。丘体切割破碎,脉络比较零乱,顶部和缓,丘坡15°左右,丘麓有坡积和洪积物组成丘前平台。主要由砂岩、页岩、火山岩等组成。
残丘大荆山、小荆山、胡山、蒋家山等。为散落在平原地区蚀余残丘,互不相连,呈孤立状态兀立平原之上,由抗风化剥蚀作用较强的石灰岩组成。最高的大荆山仅海拔95.9米,其余诸丘,均为80米以下。丘顶呈浑圆状,丘坡10°~15°左右,多呈基岩裸露状态。
低山境内仅行廊山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可划入低山类型。行廊山属黄山余脉,位于县南端,与宣州和南陵毗邻。山体近似方块状,但东西略长。山地呈东西向展布。东、西两主峰遥相对峙。整个地势西高东低,西峰海拔301.4米,东峰250米左右。脊部比较宽缓,山坡25°左右,南、北两坡比较对称,坡长和坡度都较一致。山麓接受坡积、洪积,形成了宽约50~80米的山前平台。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