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安徽防区的重要性安徽,地处华东腹地、南北要冲,江淮天堑横贯,形成一大天然防备区,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周以来,在国家、民族分裂时期,长江和淮河,多次成为南北统治集团割据称雄的分界线。南北集团的防御前哨大多设置于此。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与宋,吴与楚;三国时期的魏与吴;两晋时期的东晋与前秦、后赵、前燕、后燕、后秦;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梁、陈与北朝北魏、东魏、北齐;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南唐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时期的南宋与金;清时期的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等,皆分疆于今安徽境内,守于江淮,防于江淮,胜负皆赖于江淮。吴楚争桑,累夺淮上;吴师入郢,奇兵六霍;楚吞淮泗,几夺齐疆;吴会柘皋,遂争晋霸;楚都寿春,国势复振;秦驱淮甸,威震南邦;刘邦起于泗上,得芒砀之要隘;英布崛于六霍,得大别山之险障;曹操兴于谯郡,创建帝业;孙权据长江天堑,称雄江东;晋以寿春为屏障,雄踞建康;宋室南迁,恃淮西为生死之地;朱元璋勃兴历阳,定都建业。屈指历代王侯兵家,胜于江淮者,得益江淮防务之坚;败于江淮者,常在于江淮防区之不备。太平军在安徽和安徽邻地设安庆、江南、江北三座大营,鼎立江淮,捍卫天京(今南京),几摧清王朝于欲坠,而使太平天国政权稳固八年之久。民国36年(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再创大别山根据地,陈兵于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对江,调动了百万国民党军疲于跟进;而人民解放军则凭据江淮战区,北指则取淮海,南指则陷国民党首都南京。江淮之地,为兵家四战之地,防御之地,进退之地,胜负之地,屯兵、御兵、运兵、用兵之地。
二、安徽防区的特点
安徽,江河纵横,山区、平原、丘陵兼具。大别山山脉雄峙于西部,黄山山脉和逶迤于东南,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天然地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3大区域。地貌类型多样,分布有序。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平原、丘陵、低山、高山相间排列。自北而南,依次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山区、沿江平原区、皖南山区。各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独特的防御区域。
淮北平原防区,位于安徽北部,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东与淮沭平原接壤,西与豫东平原毗连,北靠陇海铁路,南濒淮河,东西长310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4.15万平方公里。区内由河间平原、黄泛平原、沿淮滩地平原等3部分组成。地势平坦,视界开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器效能,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动,便于指挥联络与组织协同,便于构筑工事和部队宿营。但隐蔽条件差,部队在集结、开进和机动时容易暴露企图,炮兵不易选择良好的遮蔽发射阵地。临泉、涡阳、宿州、灵璧、泗县以南地区为河间平原,河流较多,且桥梁较少。沿淮一带,地势低洼,夏、秋季节,常有洪水泛滥,对大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行动有一定影响。西周以来,在淮北平原进行较大规模战役和战斗达90次以上,兵力在万人以上的战役和战斗达30次以上,10万人以上的达14次之多。楚汉相争时期,楚军凭睢水(今灵璧县境)之阻,一举将汉军打得大败,杀汉卒10余万,睢水为汉军死卒塞之而断流。南北朝时期,南梁进攻北魏寿阳(今寿县),利用寿阳低洼筑浮山堰以灌寿阳城。浮山堰筑成后,淮水急剧上涨,两岸数百里皆被淹没,北魏峡石戌(今凤台县西南)营垒和寿阳城皆遭水淹,浮山堰以上之北魏军,因水大无处藏身,只得撤军而回。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堵截于浍河与北淝河间,前以浍河阻其前进,后以北淝河断其退路,最后将黄维兵团计12万精锐围歼于双堆集地区,两河之间遗弃国民党军死卒、坦克、车辆、枪械,不计其数。
江淮丘陵防区,位于长江、淮河之间。西起大别山麓,东迄江苏省省界,北至淮河,南至巢湖和张八岭南麓。东西长32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面积为2.65万平方公里。区内岗峦起伏,垄畈相间,河流较少,便于部队运动、观察、射击和指挥联络。不论攻防,均便于部署兵力和发挥火器性能。攻者便于隐蔽,突然接敌,实施迂回包围;防者便于构成纵深梯次,以支撑点为基础的环形防御阵地,便于隐蔽实施机动。较深的峡谷和冲沟,是天然的防坦克障碍。丘陵地形起伏,对原子武器防护具有良好天然条件,但山谷和凹地容易滞留毒气。西周以来,在江淮丘陵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和战斗达100次以上,兵力在万人以上的达40次以上,10万人以上的达10余次。尤其合肥,更是重要的防御地域。西周以来,在合肥进行较大规模的攻防战役和战斗达20次以上,兵力最多的达80余万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亲率10万大军围攻曹魏之合肥。吴军利用合肥丘陵地形,深堑壁垒,层层包围合肥城。魏军守将张辽周密部署兵力,坚固工事,严加防守,孙权围攻10余日不能破,只得下令撤军。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齐主刘豫遣兵30万,分3路进攻南宋,东路由其侄刘猊从荆山(今怀远县城东北)进犯建康(今南京),进抵淮东时,在藕塘(今定远县东南)与南宋杨沂中军相遇。此地属典型江淮丘陵,刘猊即令占据山险,与杨沂中军接战。杨沂中一面遣先锋军吴锡率5000劲骑,向刘猊军实施正面突击;一面自率精兵,利用丘陵地形,绕至刘猊军侧面,对其进行突袭,将刘猊军打得大败。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将指挥机构设在瑶岗(今肥东县南),其原因之一,就是瑶岗地处丘陵,且地形开阔,宜于进击,位置适中,便于对前线各部队指挥联络,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在瑶岗指挥百万大军,强渡长江天险,歼灭京沪杭地区国民党军精锐部队45万人,解放了南京。
大别山防区,位于安徽西部,横跨皖鄂豫3省。南与皖中平原为界,北与淮南丘陵相邻。在安徽境内南北长160公里,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整个山区呈放射形切割,坡度大,河流下切强烈,溪流密布,既深且陡。区内山高林密,便于部队隐蔽集结和设置埋伏,便于实施迂回包围和分割穿插,有利于夜战、近战、独立作战和进行游击战争。但由于山高坡陡,道路稀少,对大兵团行军、作战有严重影响,机械化部队运动非常困难,炮兵不易选择良好阵地;部队不便机动,尤其夜间、雾天容易迷失方向;战斗中进行通讯联络、指挥协同均不利,弹药、器材补给困难;使用原子和化学武器时,易滞留毒剂和放射性物质;森林,特别是针叶林容易引起火灾。西周以来,在大别山区进行较大的战役和战斗达24次以上,兵力在万人以上的有6次以上。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攻占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就是利用大别山作隐蔽,秘密向楚进军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安徽领导人民暴动达64次之多,成功的仅有5次,大别山区即占3次(商南、六霍、请水寨),其重要条件之一,即大别山地形隐蔽,国民党的统治薄弱。民国16年至26年(1927~1937年),共产党在这里坚持革命10年之久,国民党先后派出数十万大军进行过5次“围剿”,都未能将中国工农红军彻底消灭,红军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主力红军发展到5万人以上,成为全国较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会西迁立煌(今金寨县),国民党军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设于立煌,也是恃大别山地形险要而滞留于此。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以大别山为依托,与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大军互为犄角,瞰制中原,威胁南京、武汉,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个旅中的90个旅到中原战场,打破了蒋介石向山东解放区进攻的战略计划,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沿江平原防区,位于长江两侧,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西与鄱阳湖平原相接,东与长江三角洲相连。东西长310公里,宽70~120公里,面积为2.769万平方公里。区内地形低凹,湖河交织,港汊密布,间以丘陵。南岸多濒山丘,部分兀立江边。板子矶(繁昌县西北)、东梁山(马鞍山市西南)、西梁山(和县西南)。采石矶(马鞍山市西南)等,地势险要,是瞰制长江的制高点。区内多水网稻田,观察、射击条件良好。可利用沟渠河流接敌,实施水上机动和运输,设置水中障碍,迟滞敌人进攻。但大部队开进、转移、集结均较困难,尤其是机械化部队行动受到极大阻碍,不便组织协同和指挥联络,道路易被破坏,修筑和急造军路困难,防御配置受水网分割,不易构成绵亘的防御阵地。原子袭击的性能与防护,与平原地区大致相同。因长江横贯区域中心,成为自然天险,利于择要设防而不利于进攻。西周以来,在沿江平原区进行较大的攻防战役和战斗达130次以上,多为保江夺江之战。兵力在万人以上的达40次以上,10万人以上的有15次之多,最多的达百万人以上。为突破长江天险,历代军事家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为后人所传颂。也有许多军事庸人,因恃长江天险而防御麻痹,结果招致失败和灭亡。隋初,隋兵分8路,共51万人马,大举进攻南陈(都健康、今南京),陈护军将军樊毅、仆射袁献等,建议加强采石、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防御,而后主陈叔宝却一笑了之。第二年一月,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率军500,在陈军毫无戒备下,夜出庐州(今合肥),从横江(今和县西南)渡至采石,与从京口渡江的另一支隋军协同,将陈灭亡。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率10万大军进攻南唐,于采石系缆连舟,架起浮桥,沟通南北军运,使宋军进兵神速,直逼金陵城下,将南唐灭亡。民国末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了达到其保有江南半壁,待机卷土重来的目的,在湖口至上海800余公里沿江地段,部署75个师,共45万人,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中集团在安徽江段首先突破天堑,渡过长江,解放南京,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皖南山区防区,位于安徽南部,与浙赣相连。东西长31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面积为3万平方公里。区内山高谷深,峰峦迭嶂,多悬崖峭壁。不便于大部队运动,但地形隐蔽,利于屯兵储资。黄山、天目山余脉延伸而成的宣(城)郎(溪)广(德)丘陵,地形起伏不大,河川较少,便于机械化部队运动和实施空降。西周以来,在皖南山区进行较大的战役和战斗达66次以上,大部借山区地形之隐蔽,进行武装起义,或凭据山险,反抗外族入侵,或以山为依托,建立根据地。隋时期,歙人汪华起兵占据黟、歙等5州,保境安民,自立为王,前后达10年之久。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皖南山区地势险要,以山为恃,官兵难入。北宋末年,歙人方腊,为反抗朝廷和地方官吏的残酷统治,利用皖南山区为基地,先后占领6州52县,宋王朝大为震惊。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占领浙赣皖平旷地区后,国民党军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将其指挥机构移驻徽州屯溪,利用皖南山区险障,隐蔽集结两个集团军兵力。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也一度驻皖南泾县及沿江山地,开展抗日战争,进行过200余次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三、安徽防区的重点
历代战争一再证明,安徽防区的重点,莫过于长江、淮河。它既是安徽的重点防区,也是全国的重要防区。历史上守江守淮,回旋跌宕,演出过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争奇观。春秋战国时期,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在安徽铜陵一带就发生了“鹊岸之战”,互争长江险要地势,开创了江上舟楫战之始,是我国最早的水上战争之一,它启迪后世军事家们重视长江险要的防守与攻取。东晋十六国时期发生的淝水之战,则是一次淮上大规模的攻防之战的奇观。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王苻坚率军百万进攻东晋,兵临淮河之滨寿阳,东晋宰相谢安仅以8万之众抗击。谢安凭借淮河为障,击其先锋,致使秦军大乱,“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大将苻融战死,统帅苻坚重伤,全军败溃,一泻千里。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以大江大河为其依托实行积极防御的典范。
安徽大江大河,构成南北征战之鸿障,既是设防重点,也是历代军事家演韬略武创建奇功的用武之地。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在齐魏战争中,北魏梁郡王元嘉率步骑20万进攻寿阳。南齐豫州刺史垣崇祖采取“守郭筑堰”之法,于寿阳(今寿县)城西北拦淝河筑坝,提高淝河水位,以水护城,并在堰北筑一小城,作为前哨,先行抵御。元嘉以为小城可破,即驱兵进犯,垣崇祖决堰纵水,北魏军溺死数千而遭惨败,创造了以水为战的奇迹。
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南一带地区,沿线虽多为丘陵和平原,然有多条河流横贯其间,主要有滁河、池河、淮河,尤以淮河为主干。淮河两岸河汊密布,湖沼星罗,多为沼泽地带,除铁路沿线外,其他区域部队运动及交通运输多为不便,形成天然重点防区。在淮河以南的蚌埠,为津浦南段的要冲,向南为南京屏障,向北为徐州门户。合肥据全皖中心,扼南北之孔道,南濒巢湖,北接蚌埠,位置扼要。滁州市区四面环山,为长江北岸第一门户,张八岭峰回岭叠,津浦铁路穿越而过,具有要隘价值。临淮关倚山傍淮,形成要冲,为津浦铁路南段中间锁钥。淮河南岸广大地区,横跨长江、淮河之间,为长江天堑之前进防线,如大军北上有事于徐鲁地区,若能攻克蚌埠渡过淮河,则战略上已先操胜算。守江必守淮,为历代战争经验的结晶。民国10年(1921年)5月,国民革命军渡江北伐,出动13个军,分3路进兵,攻势凌厉,但由于淮河一线还未建立起稳固的防御体系,北伐军进至淮河一线时,遭到直鲁联军孙传芳、张宗昌的阻击,孙传芳、张宗昌利用国民革命军没有坚固后方防御区域的弱点,加强夹击,北伐军多路失利,损失巨大。国民革命军从惨痛失败中,察觉到淮河防区的重要,收兵南退,返回蚌埠,重新调整部署。其为保江北门户,决心固守淮河,除撤回9个军休整外,留下4个军,于五河、临淮关、凤阳、寿县等地设立4个防区,以蚌埠为轴心,建立起一道沿淮防御体系。10月,当直鲁联军直系军阀孙传芳部冒险渡江,发动背水之战的龙潭战役时,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孙传芳依托的后方淮河防线,已被国民革命军控制,国民革命军南北夹击,歼孙传芳部3万余人。孙传芳退到江北蚌埠仍不能站稳脚跟,一直退到淮河以北。北伐军有了坚固的淮河防线,也就有了稳固的后方,11月继续北伐,形势急转,连连击败直鲁联军孙传芳、张宗昌两大军阀部队主力,完成北伐大业。民国38年(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在结束淮海战役之后,不失时机地将百万大军推进到淮河以南,以淮河为依托,在长江以北之三江营至张黄港,裕溪口至枞阳,枞阳至望江,组成三个突击集团,准备渡江。人民解放军掌握了淮河、长江,就掌握了整个战争的命脉,最终取得渡江战役和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