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历来商贸繁盛,金融活跃。
清代嘉庆年间,有典当数家,山西的日升昌、三晋源几家票号来芜开业。道光年间,票号钱庄各有十余家,经营业务由单一兑换扩展到存、放款。同治及光绪初年,泊来的外币洋元流入芜埠,通用货币由单一的银两更为两、元并用。光绪二十年(1894)后,钱庄达20多家,业务延伸到埠际汇划,以米款为大宗,年进出达1300万两。光绪三十二年(1906),芜湖早期银行裕皖官钱局设立分局,旧式钱业八十余年的“一统“历史告终。宣统元年(1909),皖省首设大清银行在芜开业,发行大清银币及钞票。清末,以米市为“龙头”的商业发展迅速,钱业步入高峰,营业达30多家。
民国初年,钱庄停歇殆尽,仅存一家。民国三年(1914),中国银行在芜开业。次年交通银行接踵设立。民国八年(1919),邮政储金局成立。至此,芜埠现代金融机构以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经营方式及优越的地位,在银钱业中取得长足发展;基础稳固的旧式钱业不甘示弱,以其百年经营和数量优势,与现代银行分庭抗礼。民国十年(1921),钱庄又增至30多家,钱庄发展进入第二高峰。民国十四年(1925),芜埠第一家商业银行安徽银行开业,设分行于上海,经营九载,终在挤兑中停业。民国十八年(1929),中央银行在芜设立支行。随后,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安徽商业储蓄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先后在芜设立分支机构。民国二十年(1931),钱庄纷纷倒闭或停歇,年底仅剩几家。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芜湖实施废两改元,禁止银两流通,规定银元为通货,钱业因此失去从银两兑换银元中牟取厚利的生财之道,大多亏损或盈利甚微,纷纷停业或转业,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仅存四家。民国二十三年(1934),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皖分行由安庆移芜。次年该行易名为中国农民银行,芜湖分行仍为省级行。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命令,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四行券为法币,芜湖流通货币归于统一。次年初,安徽省地方银行总行在芜开业。其后不到两年时间,于全省普设分支机构,组成地方金融网络而跃为全省第一大行,芜湖形成全省金融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行庄停歇避离。沦陷八年中,继日商经营的台湾银行设立之后,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开业,强制发行中储券,收兑法币,抢购米粮农产品等战略物资,为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效力。当时,金融业在通货膨胀中畸形发展,营业的银行有12家,钱庄竟剧增至百家之多。
抗战胜利后,清理日伪金融机构,停止伪中储券的流通,法币重返芜埠,官僚资本四行二局一库、安徽地方银行、芜湖县银行及上海、中实、中孚、茂华等商业银行13家先后复(开)业。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使芜湖金融再度出现畸形状态,正式领照复业钱庄仅11家,而无照地下钱庄多达80余家。
近一个世纪,芜湖银钱业的资金投向几乎皆用于商品流转,而投放于民族工业和城市建设微乎其微。
1949年4月芜湖解放,人民政府清理旧金融,接收官僚资本四行二局一库和地方省、县银行,对私营银行和钱庄进行整顿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一体金融。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与变革,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的新型体系;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专业金融机构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及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人民银行按照国家金融政策、法规、条例管理全市金融,卖施宏观控制,调节全市货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各专业金融机构按照业务分工,开展金融业务活动,具体办理信贷、储蓄、外汇、保险、信托和各种结算业务,保障芜湖经济的正常运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芜湖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存款与贷款连年上升。1981至1985年,总投放198278.9万元,净回笼22095.8万元。1985年全市存款总额53017.9万元,比1978年增长5.4倍。外(侨)汇收入金额104.8万元,外汇贷款3742万元。基本建设投资年末为4139万元。保险收入1005.8万元。市区金融机构63个,职工总数999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