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杂品
1955年,为满足人民需要,市粮食局设立粮食杂品门市部(地址在中山桥粮店),主要供应各类杂豆、芝麻、花生果、各种麦类和各种粮食粉类等,直属粮食局经管科领导,并成立杂品加工组,地点在河南仓库,有7人手工操作,下半年制作水磨年糕。1956年迁至河南二多桥27号,于1957年7月1日成立芜湖市中山桥粮食杂品加工厂,固定资产1.5万元,年产值80.5万元。
1960年6月,原公私合营制面业面条厂部分职工(90余名)合并进入中山桥杂品加工厂,并随人带来手摇面条机10余台、电动机1台及原面条厂所属门市部10余个,合并后职工121人,逐步由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生产,年糕日产由700斤到7000斤,面条日产由1000斤上升为6000斤。
1963年9月,中山桥杂品厂改为国营芜湖市粮食杂品加工厂,面条由全部靠日晒改为烘房管道烘干与日晒相结合。
1965-1976年,职工由49人增为114人,面条由单班生产为三班生产,日产量平均达2.1万斤。年糕生产由木榨、石磨手工操作,改为破碎和沥水输送带。
省粮食厅投资兴建新厂房,1974年动工,1978年初,全厂由河南二多桥27号,迁往黄山路24号。
1980年开始,第一粮食杂品厂由代国家加工改为自营,主要产品面条销售到榆树、鞍山、锦州等市,杂品芝麻汁、花生汁经销宁波等地。该厂主要产品有各种面条、小麻油、年糕、籼粘米粉、淀粉、麻花等25种粮食复制品。
1980年4月,成立第二粮食杂品加工厂,厂部设河南二多桥27号。
1985年6月,市局对第二粮油食品厂(大集体)进行整顿,实行以车间班组为核算单位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按劳计酬,自负盈亏,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46.27万元,比1984年实绩118.13万元,增长了23.82%;1985年上交税金31667元,比1984年实绩长了9.57%。
二、酒
1958年,省粮食厅投资350万元,在市西郊秃矶山筹建省第一家黄酒厂,1959年竣工投产,年产能力为3780吨,同时筹建葡萄糖厂。
1959年10月,省第一代黄酒问世,命名“镜黄酒”、“香梅红”酒。其中“镜黄酒”仿制绍兴的“元红酒”,“镜”以示芜湖,“香梅、梅红”仿制绍兴的“香雪酒”系黄酒种类。该年总产值25.08万元,上交利润1.30万元、税金21.81万元。
1960年,黄酒厂和协成葡萄糖厂合并,设黄酒、白酒、葡萄糖车间(包括淀粉、酒精等)。
1969年,白酒出酒率每月由7吨以下提高到25.71吨,黄酒出酒率每缸由478斤提高到525斤。黄酒年产量计划203吨,完成310.54吨,占年计划的152.97%;白酒年产量计划110吨,完成112.75吨,占年计划102%。制酒工艺,如蒸饭的小土灶,煎酒的锡壶,黄酒的打糟,以及推酒车等,通过改造,生产效益提高,劳动强度减轻。
1964年,重新恢复黄酒厂。1965年划交市轻工业局领导。1966年生产黄酒231.10吨。1978年,达到1550吨,交税金857万元,从1970年起转亏为盈。同时,改革了工艺,先后将木榨改为空气压缩机;缸坛存酒,改为地下酒池和管道化;将人工进料、翻料,改为绞龙机、翻料机;并在品种上进行了5种黄酒的试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各方努力,白酒机械化车间已竣工投产,黄酒机械化车间筹建施工,汽酒投入小批量生产。
1982年,酒精车间施工,同时又增建一台4吨自动控制锅炉,两幢4000m2仓库,“镜黄酒”、“梅红酒”连续三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上一篇:第三节 碾米
下一篇:第五节 饲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