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面粉工业开办较早的有3家面粉厂:益新面粉公司、美隆面粉厂、石头路面粉厂。制粉行业开始用手推磨、畜力磨、水碓磨、箩柜筛,从事简单的手工操作。
一、益新面粉公司
国营芜湖市面粉厂的前身(益新面粉公司)是国内历史最久的面粉厂之一。现存的制粉大楼,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1894年投产,到1951年为国家收买,改用今名。
该公司是在蒸汽机发明后投入应用和辊式磨粉机研试成功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十九世纪末,浙江湖州人章维藩(字赣岑)在安徽为官,以政声连任无为知县,擢升“知府”后弃官经商,在芜湖开设制粉榨油碾米厂。原择定青弋江下游入长江口以北一带为厂址(今江边长航码头),由于民间迷信积习根深蒂固,认为开设工厂安装机器将破坏“风水”,竖立烟囱要用童男童女活祭,故地方乡绅愚氓反对建厂,于是不得不一再内移建厂基地,最终购置金马门外袁泽桥一片芦苇荒滩,始得奠基。而在土建安装快要竣工时,芜湖道道尹又以“使用机器碾米磨粉,影响本地砻坊生计”为名,不许开工。于是又改向香港英国殖民当局办理注册,还向太古洋行借来一名犹太佣工留住厂内,充作“保护伞”。几经周折,始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开工投产。初安装3台直径1.2公尺的石磨,后由于面粉供不应求,改用钢磨,并另建1幢3层面楼。正当生产逐步发展之时,公司面楼不幸于清宣统元年(1909)突 遭火灾,厂房和机器设备付之一炬,濒于破产困境,感动芜地寓公周大帅(任两江总督的周馥),资助白银3万两,向英商西蒙公司购来新式制粉设备,延聘英籍工程师,用糯米稀作砂浆,砖砌4层制粉大楼,安装150余匹的蒸气动力,附设发电照明及制冰设备,重整旗鼓,生产“飞鹰牌”商标的高档面粉,畅销国内,大获盈利。从而扩大范围,兼营马鞍山向山的硫铁矿业,时因益新是芜湖最早使用机器碾米磨面的最大工厂,当地习惯称益新为“机器砻坊”或“大砻坊”,这也就是今天芜湖“大砻坊”一地名之由来。
该公司在前农商部、工商部、实业部注册为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和芜湖益新榨油机器公司。以后改为芜湖益新机器磨面碾米榨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益新公司。最初申报资本额纹限10万两,共有股份1000股,每股100两(实收仅5万两,以后益新与宝兴相互调剂额未计)。当年益新大门额石刻“山辉川媚”的题字为创建人手笔,东西两侧各有中英文上述全称之长方形铜质招牌一块嵌于墙面。1931年,长江大水,灾情严重,饥民遍野,加上洋面倾销国内,而继承的章朗熙先生治厂无方,借贷维持,此时老益新的业务,已为“复兴公”掌管,直至抗战前夕,由宝兴(系益新的分支机构)拨款清偿了全部债务,益新产权始得收回。
1937年12月,芜湖沦陷,日军侵占粉厂,先由吉田洋行经营,后改“益丰”牌号,名为商办,实为军管。
日军投降后,益新为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接收,半年后,更换“经济部”招牌,把一座空厂归还业主。章朗熙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借款买小麦开工两个月维持不下,租给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该厂派刘洪源(现任汉口面粉厂工程师)来芜整修设备,增添2台清粉机、6台园筛,改装制粉工艺,正常生产。1948年,福新有意退租,蚌埠宝兴面粉厂厂主杨树成有意转移江南,主动与益新联合“合作”,只因杨氏所列条款过苛,未能谈妥。此时张治中将军长子张一真,在其岳父扶持下(张之岳父为前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有意办厂,乃经潘维浩介绍与益新洽商承租,不久张以上海轻便实业公司名义与益新订租协议,直至芜湖解放未开工。
1949年4月,芜湖解放时,粉厂资方无主,工人在军代表张君武和副厂长姜璠溪带领下,组织生产,供应军需民食。同年,上海工商界投资芜湖,以吴蓉生为经理,租营老益新,改称益新永制粉碾米厂。工程师兼厂长龚佛龙,引进新技术,在本省首创用谷糙分离筛、橡皮砻、铁辊米机和升运机等输送设备,组装两砻回机连续化生产的碾米车间,并革新制粉工艺,代国家加工、生产八一通粉。
1951年6月,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以127800元人民币收买益新面粉公司全部厂房和机器设备以及益新永新置的碾米设备。从此,产权为全民所有,厂名为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制粉碾米厂。1953年5月,碾米部分迁并一米厂,成为单一的国营芜湖市第一面粉厂。
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老厂返还青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工人、技术人员通力合作,轮休作业,开足三班,在本省带头推广“前路出粉法”增加产量,提高出品率;并组织技术力量,协助蚌埠、淮南革新工艺,迁石头路面粉厂至界首县,为在淮北平原建立机械化制粉厂提供技术装备,满足军需民食供应。
芜湖市面粉厂为华东粮食局掌握的三个国营面粉厂之一。1951年6月--1957年共生产面粉115415.78吨,杂粮粉3348.45吨,大米22749.26吨。总产值4699.41万元,上缴利润13.45万元。先后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出席全国群英会和全国粮食工业先进代表大会。
1958-1966年,共生产面粉77306.52吨,杂粮粉总量30967.22吨,大米2156.73吨,面条721.37吨,饴糖53.22吨,总产值3270.59万元,上缴利润28.54万元。
1967-1976年,生产面粉124946.17吨,杂粮粉5667.86吨,产值4247.81万元,上缴利润45.27万元。
1980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015.13万元,产量29404.94吨,利润29.46万元。1984年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各项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富强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年产值为1911.18万元,产量为52439.92吨,利润123万元,获省、市最佳企业称号。1985年实行价拨加工,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厂长负责制。富强粉被评为部优产品,产值达到1969.95万元,产量为49508.28吨,利润为191.99万元。获省“企整”先进单位和省、市最佳企业,同时被市命名为文明单位。
二、美隆面粉厂
建于1948年1月。上海市万成公粮号资本家赵聚清、上海江湾松盛面粉碾米厂资本家黄云鹏来芜采购米粮,与原美隆米厂经理金恩恩等人协商合伙筹建面粉厂。厂房、机械设备由工程师曹恒东(上海中国机器厂)设计,芜湖黄监记营造厂承包、于1948年7月试车生产(该车间的设备一部分来源于松源圣面粉厂的拆迁,又购买罗店永粉厂一部分设备),总建筑面积1290平方米,职工64人,定名美隆面粉厂。该厂建成投产不久由于“八·一九”限价,加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资金周转不灵,一度停产,资本家只得增资免以倒闭。
1949年,在人民政府扶助下,美隆面粉厂先后承接了六批加工任务,才扭转危机并获得一定的利润。1954年10月27日,美隆面粉厂公私合营。1966年9月更名为国营芜湖市工农面粉厂。由于工农面粉厂与第三碾米厂紧紧相连,同属国营粮食加工企业,两厂厂房和仓库连成一片,无明显厂界,1972年10月16日,合并成立芜湖市粮食加工厂。
三、石头路面粉厂
是个私营小厂。1951年因破产交税收归国有,有职工18人,2磨10筛,日产量120袋面粉。1954年发大水时,该厂停产,机器拆迁至界首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油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