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对外通商后,大批洋货由芜湖进口,然后输往安徽各地。清末和民国初期的进口洋货中,鸦片一直占第一位。1878年经芜湖关进口鸦片2380.9担,总净值(关平银)1340632两,占进口洋货总值的69.34%。此后每年进口鸦片最少一千余担,最多的1886年达到5847担。据不完全统计,从1877-1911年进口鸦片数量共达9万多担,共计耗银6000多万两。无数的服毒者“竭终岁之操作,不足以偿暗室之一灯”,以致倾家荡产,变成“黄槁奄奄,不任操作的废人”。
进口居第二位者为棉织品,1878年进口各种棉布158763匹,净值227347两,占当年洋货进口总值的11.83%,至十九世纪末(1899年)进口各种棉布数量增加到514683匹,进口棉纱数量68325担,其净值各占当年洋货进口总值的20%。安徽农村家庭纺织业原较繁茂,农民过着以织促耕的生活。由于洋纱布的大量输入,且较土纱布价廉物美,以致“乡人衣着多仰赖于洋纱布”,农民家庭纺织业渐趋衰落。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亦渐解体。
进口杂货:主要有煤油、糖、火柴、肥皂、玻璃、铁料、染料等,其中金属材料,1878年进口计4372.2担,净值19228两,仅占洋货进口总值的1%,但其对芜湖炼钢业的冲击却很大。芜湖钢曾久负盛名,最盛时有大小钢坊数十家,“自洋钢人口,渐就消灭。”其它手工业在进口洋货的倾轧下,也日渐衰落,如芜湖的铜绿,曾“行销外埠,远及关东”。1879年,芜湖尚出口水锭86307斤,因“进口洋绿的冲击,加以原料的昂贵,即一落千丈”。
民国时期,芜湖进口贸易的显著变化,一是禁止鸦片进口,据民国元年芜湖关华洋贸易论略称:“严格禁烟之计划现已实行,一面禁止罂粟之栽种,一面禁止洋土药之吸食,自12月6日以后即无鸦片进口”,“本埠所有鸦片烟店均于11月27日停业”。从此,在晚清时期一直占进口第一位的鸦片毒品,即不载入史册。但对囤积之货,并未查封。暗中仍有吸食者,真正禁绝,则在芜湖解放以后。二是原进口的部分洋货已为国货所代替。据海关1922-1931年报告:“本期进口国产火柴,共有卅五万箩之多。外洋火柴进口锐减,落至五千箩。国产火柴渐有起而代之之势”。“国产棉布进口亦钜,其它机制各物进口均盛,足取舶来品之地位而代之焉”。
由芜湖进口的洋货,在民国初年以前主要来自英、美及香港地区。但是自中日甲午战争起,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乘机向我国扩张,于上海等各通商口岸广设工厂、洋行,芜湖一埠设有日本洋行12家,日货大量输入并将掠取之原材料运到上海或其本国加工成品后,再运来芜湖及其它各地倾销,倾销时往往货无定价,有的货物还可放宽二至六个月交款。新建的裕中纱厂,因受日纱倾销排挤而濒临倒闭。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芜湖各界爱国群众义愤填膺。曾多次发起“抵制日货”运动,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爱国学生查抄日货于日本领事馆门前烧毁,迫使芜湖商会签署了“禁止日货进口保证书”。使日货在芜湖长街(当时最繁华的街道)一度绝迹。运动波及当涂、安庆、合肥、舒城、五河、怀远等地,查禁日货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在经济上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同年12月10日,芜湖沦陷。芜湖海关于1938年1月17日南撤。日军占领芜湖后,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城乡物资均被搜刮,芜湖米粮业数十处仓库堆存的大米、小麦、菜籽、麻袋等被强行没收。继即实行物资统制禁运。出口物资,统由日商经营。一切华人及外人之商务均遭禁止。1939年芜湖有日商约70家,进出口商人约800人,由三井洋行、吉田号、瀛华洋行等集合日商45家组成芜湖日本人进出口组合,主要出口物资有小麦、大豆、玉蜀黍、菜籽、猪肠衣、猪鬃、鸡蛋、鸭蛋、铁矿砂等。出口时须经日本领事馆与南京军部特务机关许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芜湖的牛皮、干茧、生丝、土布、米、豆、芝麻、花生、菜油、麦皮、棉花、麻等物资经上海出口到美、日、德、意、苏、荷兰、西班牙等国。
进口物资大抵为糖品、棉纱、疋头、人造丝、煤油、香烟、烛、火柴、食品、罐头等,进口货价较上海约高一至二成。进口以后经过改装,冒充国货销售。并经由两条路线输往非敌占区,一条由无为经皖中输往大别山区及大后方,商队每在战争间隙通过。当时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开设的“立煌企业公司”即经这条商道将大别山区的茶、麻、竹、木、桐油、生漆、铁砂等土特产品运到芜湖出售资敌,再购回布匹、绸缎、煤油、火柴、肥皂、颜料、烟、酒及化妆品等高价销售牟取暴利。另一条是由南陵运到皖南山区,当时在芜湖三角一尺的布,运到屯溪市可卖八、九角一尺。屯溪及各县市场上的日用品十分之九都是冒牌改装的日货。
1941年,新四军皖江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在芜湖对江的无为地区建立,于无为汤家沟设立外贸机构集成号,1942年于芜湖中山路开设海记公司,随后又与上海中华物资公司和上海安源公司挂钩在芜开设办事处和分公司。为根据地销出粮食和山货,购进武器、弹药、机器、钢材、西药、电池、食盐、火柴等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美国的“战争剩余物资”和“过剩商品”大量输入,1946年运到上海的美货,动用了全上海的装卸工具,竟花了整整六个月才卸完。美国货潮水般地涌到芜湖,芜湖市面一度“无货不美”,“美货成为美祸”。美孚、德士古、亚细亚等外国洋行,亦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芜湖的“五洋”市场。出口情况惨淡,仅桐油、猪鬃、茶叶、蛋品、羽毛、皮张、药材、花生等农副产品尚有部分运上海出口。物价急剧上涨,国币兑美汇的折合率急剧下跌,1946年国币每千元兑美汇的折合率平均为0.37343美元,1948年1~8月降到0.00083美元。至芜湖解放前,除皮毛业有几家上海出口行的分店外,别无出口商。
芜湖解放以后,进口物资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五、六十年代,芜湖工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机器设备及钢材、化肥等生产资料,均由国家进口分配。七十年代末,始自办进口业务,但只负责进口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外洽谈成交仍须通过有对外经营权的进口公司办理。进口的物资大致可分为成套设备、单机、原材料三部分。
成套设备进口为主要部分。因技术性较强,属于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一种形式,故列入“技术引进”节叙述。
单机(单价在5万美元以下的机器、仪表)进口,共19项。其中用于生产的有:红光、健美两针织厂进口的贴条机,曙光针织厂进口的针织横机,色织布厂进口的平纱机,丝绸厂进口的拉幅机,锦华被单厂、毛巾厂进口的电光配色仪等;用于科研和医疗的有:芜湖航道站进口的水温测试仪,电表厂进口的电表,卫生局进口的眼压针、诊断仪等;用于交通及其它方面的有:市政府、公安局、司法局、九华山管理处、芜湖县炭素厂等单位进口的大小汽车,市委进口的调解器、传真机等。
原材料进口,共16批次。其中用于生产的有:市无线电三厂先后3次进口铝箔,晶体管厂进口管芯,金属公司、外贸公司、烤炉厂进口钢材,芜湖纺织厂进口晴纶棉,毛纺厂进口羊毛,市服装厂进口服装面料,天河羽绒厂进口尼龙绸,水表厂进口A、B、S树脂,第二塑料厂进口不锈钢带等;用于建设事业的有:木材公司进口木材,邮电局进口电缆等。
上述单机和原材料的进口,用汇223.30万美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