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果品
1、网点
芜湖市果品经营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已有经营果品行业,至抗日战争前大菜市有“宝丰”、“史万丰”批发商。北货行在中河沿一带,大的有“郑德裕”、“同心德”、“德心安”,以代客买卖为主,另有“金源”、“德源”水果店专门零售,还有摆摊及流动商贩。
芜湖沦陷期间,水果店中山路有“大华”、“宝华”,陡门巷有“金源”、“宝盛”,中河沿有“世界”水果行。在西河沿、浮桥口、中河沿一带有北货行“同顺永”、“玉太祥”、“泰昌”、“汪永成”、“赵宝成”等90多户,主营梨、柿饼、黑枣等,代销生姜、黄花菜、江西桔子、广柑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市计有水果北货商142户,其中经营水果店的有中山路“宝华”、“太华”、“源太”,陡门巷有“金源”、“宝盛”等10户。另在西河沿、浮桥口、中河沿一带有北货行“同顺永”、“玉太祥”、“泰昌”、“汪永成”、“赵宝成”等132户,经营生姜、干大椒、桔子、柿饼、黑枣等,并代客买卖。
建国初,芜湖市果品经营恢复和发展较快。1954年12月前,国营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芜湖市门市部经营果品,同年12月成立中国土产公司芜湖市土产公司,下属于果干菜批发部经营果品。1955年在华盛街成立水果批发部,并在中山路、吉和街、西门口3个门市部开展零售业务。1956年2月市土产公司将原243户水果地货商(其中坐商40户,摊贩187户,行商16户)从业人员273人,组建成公私合营芜湖市水果地货总店,摊贩成立合作商店、合作小组。1964年全市果品网点已初具规模,供销系统拥有专营批发部1个,专营门点14个(含归口集体6个门市部),非专营门点3个。此外,有证商贩30户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果品网点的建设停顿,私营果品摊贩无增加。1976年9月,原由芜湖茶厂经营的芜湖茶叶批发部交市土产公司经营,市土产公司在中长街100号成立茶叶批发部。1977年4月划归市果品公司,组织调运省茶叶公司分配货源,全市经营茶叶网点除芜湖茶庄外有79个。1977年4月市果品公司建立后,网点建设有发展,有批发部5个,批发点1个,比建司前增加4个,并设果品冷库、饮料厂、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市供销粮油贸易货栈等4单位,零售门点23个(包括归口集体企业13个),比建司前14个增加9个。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果品行业有较大发展。果品公司积极经营,开拓业务,起主渠道作用。1985年12月,经营果品个体户223户,从业人员300人,其中新芜区有19户组成3大户经营批发。
2、品种
芜湖市地产果品自销已有较长历史,本市自产自销的水果有甜桃、杏子、青皮甘蔗、西瓜、香瓜、荸荠等。解放前一些水果行商从外地运来苹果、香蕉、桔子、甘蔗、梨子、柿饼、黑枣等应市。建国后果品市场的花色品种增加,现果品公司主兼营干果类共62个品种,各种蜜饯29个品种,合计91个品种;鲜果类92个品种,水果罐头29个品种,共121个品种;干菜调味类83个品种,粉丝淀粉类19个品种及食品罐头20个品种,共计122个品种;全部合计共经营334个品种,比建国初期增加50%。另地产果品18个品种,茶叶经营有红茶、绿茶、花茶及外省名茶47个品种。
3、购销
建国前,芜湖果品市场全属私商经营,各水果商店和北货行有其不同的进货渠道。每逢夏秋,市郊邻县地产少量小水果上市,北方行商长途贩运,本地行商代销或购进,一些行商从上海、南京、九江等行栈组织进货。果品销售以应市为主,少量幅射到邻近各县及江北一些城市,市民购买力较低,销量有限。
建国初,芜湖果品行号和摊贩遍布全市,营业额小,销售额仅有35.80万元,代销额13.65万元。五十年代中期后,市公司派出采购员驻产区组织货源,确保了市场供应,经营额逐年上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工作受到冲击,果品经营不景气。
1977年4月市果品公司成立,公司业务科负责芜湖市场需要的主营商品统一采购运调。同时设收购组,收购社队和农民自产自销的干鲜果品副食。1977年到1982年省土产果品公司每年下达主要商品调拨计划,业务科派出采购员催调,并到全国各地组织计划外货源。1979年10月,恢复了贸易货栈,疏通省内外商品渠道,实行三类农副产品议购议销。1983年果品市场出现了多渠道经营,果品公司积极经营,开拓业务,新辟新疆、内蒙等地干鲜果货源基地,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与省内外各地建立了业务往来,购销额不断持续增长。1985年购进总值1612万元,比1977年625.3万元增长157.80%。其中干鲜果、干菜调味类价值918.40万元,占购进总值的56.97%;销售总值1747.17万元,比1977年771.39万元增长116.50%,其中干鲜果、干菜调味类价值1067.30万元,占销售总值的61.09%。
二、茶叶
1、网点
芜湖市历来为皖南茶叶集散中心。解放前,芜湖已有私营茶商经营茶叶,当时的“泰丰裕”茶庄、“裕源”茶庄久负盛名,经营的各种茶叶成品享有“装璜精美、品质清纯、气味芬芳”之美誉。
建国初,市内茶叶仍由私商经营。直到1953年成立芜湖茶厂,负责内销茶叶的加工,然后由中茶公司皖南分公司销售。
1956年,芜湖茶厂成立茶叶批发部,经营全市的茶叶批发业务,零售业务主要由市土产公司和郊区供销社的门点承担,市百货公司和糖烟酒公司的少数门点也有兼营。
1976年茶叶经理部划归果品公司管理,在中山路设立了茶庄经营部展开批发零售业务。截止到1985年,市区已拥有兼营茶叶门点约180个。
2、品种
芜湖市场茶叶品种丰富,解放前,主要有涌溪火青、黄山毛峰、狮峰龙井、太平猴魁、顶谷大方以及炒青、条茶、烘青和珠兰花茶、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等。解放后,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茶叶品种日渐增多,解放前的一些高档名茶得到保留,新增了敬亭绿雪、宣城云雾、九华毛峰、六安瓜片、黄山银勾、霍山黄芽、齐云白毫和外省调剂的西湖龙井、洞庭君针、碧螺春、玳玳花茶等,并有部分红茶销售,品种有祁门工夫茶,福建的铁观音等。
3、购销
解放前,市场茶叶自由购销,全市私营茶庄资金微薄,幅射能力不大,年销量仅100多担。
建国初期,私营茶商较解放前活跃,年销售量上升到300余担,五十年代中期后,茶叶是国家的二类物资,购销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近几年,市场开放,市场销售量大幅度上升。1985年,茶叶纯销售3857担,比1976年增长55%,比1962年增长6.2倍。芜湖茶厂担负出口茶叶加工和拼配任务,外销茶叶在1984年以前交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销往国外,1985年,出口茶叶由我省自营出口,全省绿茶在芜湖茶厂拼配后远销国外。
芜湖茶厂历年收购的毛茶,主要来自泾县、南陵、繁昌、郎溪、广德以及旌德、太平、休宁等县。
五十年代初,茶厂派员深入山区,就地收购,茶区分散,产量有限,年收购量仅3700担。加上交通不便,集运困难,时常停工待料。五十年代中期,采取预购定金,组织技术指导,实行奖售政策,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收购量逐年上升,1960年,收购毛茶37215担,比1955年增长1.3倍。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茶收购量逐年下降,1968年,收购毛茶18558担。
七十年代中期,茶区生产回升,芜湖茶厂收购毛茶恢复到1960年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茶叶年年丰收,芜湖茶厂收购毛茶亦大幅度增长。1982年,收购量达41366担,比1978年增长18%,以后,一些茶区自行开展加工精制茶项目,毛茶原料调进量减少,给芜湖茶厂收购带来困难,1984年收购量仅与三年困难期间持平,比1952年增长73%。
1984年后茶叶市场完全放开,产区茶场大搞精制加工,使出口茶叶量明显下降,1984年仅加工茶叶21059担,比1978年下降60%。
芜湖茶叶远销东南亚、西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1985年,年加工量20527担,比1953年增长90%,比1968年增长30%。
4、加工
解放前芜湖市无专业茶叶加工企业。195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皖南分公司在市区设立了“芜湖茶厂”,负责内销和外销的茶叶加工,并担负着芜湖地区几个县及含山、无为等地绿茶加工出口任务。建厂初期,仅有旧民房368m
2
,固定资金24万元,职工120人,后经上级拨款和自筹资金陆续扩建,到1985年,拥有厂房16975m
2
,比建厂初期增长50倍,固定资产239.4万元,增加近100倍,一线生产工人300人,增加50%。
1958年前芜湖茶厂制茶车间只有吊筛、手筛、盘兰、炒锅、手动滚筒车色机等简单设备,全靠手工操作,年加工能力4000担,夏季锅温达60-80℃,工人伏在锅台上用双手焙茶,劳动强度大。1958年,茶厂进行技术革新,当年仿制制茶机械32台,到1966年,茶叶加工机械化已初具规模。
1978年以后芜湖茶厂加速设备更新改造,购进和仿制理梗机、吸梗机41台,自制了运输茶叶升降机,购进了“513”大型烘干机,除手工补拣外,基本上实现了从原料加工筛分到烘干、分级、车色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现在年加工能力达40000担以上。
芜湖茶厂是精制茶厂。主要是加工外销绿茶和供国内北方饮用的花茶原料,并加工部分花茶。产品有珍眉、特针、秀眉、贡熙、素胚、雨茶等32个花色品种。
1979年,芜湖茶厂兴建花场一座,扶助郊区棠桥乡、芜湖县澛港乡、芜湖县六郎桥中学共办起3座花场,自行窨制花茶供应市场。
芜湖茶厂加工的成品茶,以茶叶产地初制厂毛茶为原料精制而成,主要原料是炒青,有时有少量的烘青。芜湖茶厂制作精制茶采取生分熟作,先圆后抖的工艺,将毛茶割脚复火、滚切筛选、机拣、电拣、手拣、造形成级、补火车色、拼配装箱等工序制成。制作过程中,看茶制茶,能通过筛孔的成珠状的加工成特贡、贡熙等,不能通过筛孔成条状的加工成珍眉、秀眉等。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