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经营概况
芜湖化工商业有较长的历史,早在明代中叶,芜湖就已成为浆染业的中心。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明嘉靖元年(1522),芜湖已有染坊10余家,其中徽州府巨贾阮弼在芜湖开设的手工染坊,雇工千人。清光绪二年(1876),芜湖辟为通商口岸,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成染料、化学油漆和其他化工产品相继进入芜湖市场,逐步代替淘汰了天然染料,改变了传统的染色工艺。1896年,芜湖市染料业同人在石桥港(今花津路)成立“染业公所”,定每月初一、十五日开会,讨论行情,共议价目。清光绪三十年(1904),巢县西乡人鲁福庆率先来芜湖开设手工棉织业机坊。1916年,富绅陈绍吾、江干卿、宁松泉等人以“振兴实业”为名,经袁世凯政府农商部批准,在狮子山下兴建“裕中纱厂”,于1919年5月开工生产,使芜湖棉织业和染料商业进一步发展。
1912至1937年抗日战争之前,是芜湖棉织业兴盛时期,由于棉织业注重染料质量和染色,加剧了染料业同行业的竞争。这一时期的《皖江日报》和《芜湖工商日报》登载的商品广告有土碱、洋碱、硫化碱、荷兰碱、花旗烧碱、大老牌漂白粉、双松硫化元、盐强水、黄强水、六富明矾、英国的牛牌狗牌漆、日本的鸡牌羽牌漆等,英商“卜内门公司”的染料,以及德商“爱利司公司”经营的“谦倍”、“亿登”、“科耳”、“比已利”等厂生产的各种颜料、染料,广泛开展竞争。
抗战期间,棉织业衰落,洋布充斥市场,染料生意不旺。抗战胜利后,棉织业再度兴起,染料商业又有新发展。
1946年,芜湖有油漆、颜料商店31家,约占芜湖市店铺总数的1/18,集中在繁华的“十里长街”,其中:上长街(从西门口至状元坊)有“泰和”、“四和”、“聚元祥”、“叶太昌”、“叶兴昌”、“泰昌”、“同庄和”、“寅庄和”、“裕昌祥”、“倍康”、“公和泰”(又名昂华新)、“ 范兴盛”、“昂恒太”、“志和”、“成康”、“大昌”、“聚兴祥”共18家;中长街(从状元坊至宁渊观)有:“公滇”、“宝隆”、“同兴’’、“慎和”、“谦叶样”、“王永泰”、“倍昌”、“裕和”共8家;下长街(从宁渊观至江口宝塔根)有:“新和”、“永泰”、“荣康”、“同泰永”4家;上河沿有“元大”1家。在这31家中,专营染料的有28家,占90%,经营油漆的只有3家,其中“同泰永”油漆号建立于1910年,较有名气,其他土产化工原料一般由土产、杂货商店兼营。
解放战争后期,棉织业再度衰落,多数染料商店停业,呈不景气现象。
二、建国后经营业务
1、经销品种
1955年,市化工公司(芜湖化工站前身)建立时,接收芜湖市百货公司移交的库存化工商品总值381940元,包括碱粉6350公斤,经营商品仅37个,其中染料21个,化工商品13个,油漆3个。经过30年的发展,截止1985年,芜湖化工站经销的商品分油漆、化工、染料3大类,规格品种达1262个,其中:油漆589个,化工283个,染料390个。
化工商品计划性强,技术手段复杂,经销商品随着经营政策而变化。1961年元月,根据国务院《化学危险品凭证经营、采购暂行办法》,规定凭证经营、采购的化学危险商品计1083种,其中爆炸品21种,氧化剂124种,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37种,自然物品3种,遇火燃烧物品21种,易燃液体285种,易燃固体38种,毒害品种412种,腐蚀物品142种。1962年11月,芜湖化工站按照经营目录,经营染料、油漆、颜料、香精及除统配部管和专业性产品以外的化工商品共635种。
1963年下半年,“三酸”(硫酸、硝酸、盐酸)商品由化工站划给物资部门经营。
1964年5月,中国化轻公司、化学工业部计划司、中国化工原料公司联合下发《三类化工产品管理办法》,将国家统配部管物资和商业部管理的计划商品以外的化工产品称为“三类化工产品”,其中属于化学工业部、国家物资管理总局、商业部共同安排的品种,统称为“平衡产品”,除外的统称“其它三类化工产品”。三类化工产品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分级管理,分级经营。11月,商业部调整化工平衡商品目录,将计划分配中的红矾纳、紫胶调整为“平衡商品”,“三类化工产品”中的铝银粉、铝银浆、二盐基性亚磷酸铅调整为平衡商品,将1962年下半年以后实行的102种平衡商品调整为51种。调整后,列为全国供应会议平衡分配的化工商品计56种。12月,轻工业部和商业部联合通知,对搪瓷、玻璃、陶瓷3个行业用氧化镍、氧化钴及各种色素分工管理,氧化镍、氧化铜、氧化锡、氧化铬仍由商业化工部门组织供应。
1964年后化工商品经营政策相对稳定,无重大变化。
1970年,由于战备需要,规定从下年起,化工站将碘划给物资部门经营。
1981年5月,林业部和商业部联合通知,松香、松节油、松焦油、紫胶、五蓓子(包括羊宁酸)等5种林化产品由商业化工部门划给林业部门经营。1982年起,商业部五交化局对45种3类化工商品目录和进口商品目录进行调整。其中石腊、明矾、硫酸铝、红矾纳、四氧化碳、保险粉、染料、油漆等8种专业会议平衡商品的经营,仍按1980年《商业部商品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执行。11月,中国五交化公司《通知》,附发计划、专业会议平衡、副料载帽商品目录,计划商品为硫磺块。专业会议平衡商品中,化工7个品种,即石腊、明矾、硫酸铝、红矾纳、四氧化碳、硫磺粉、保险粉、油漆类计18大类,即油脂、天燃树脂漆、沥青漆、醇酸漆、氨基漆、硝基漆、纤维素漆、环氧漆、聚氨基漆、有机硅漆、橡胶漆、其他漆及辅助材料。进口商品为:酒石酸、树胶、古巴胶、丹麦胶、除业菊粉、磺化钾、硝基纤维黑片、矿石、萘酸、派拉丁黄、初煤腊、其他临时进口品种。45种化工商品中,代帽付料商品有铬酸酐、红矾钾、小苏打、氰化亚铜、氯化亚铜、氧化亚铜、铜金粉、铝银粉、铝银浆、三盐基性硫酸铅、二盐基亚磷酸铅、醋酸铅、锡酸铅、氯化亚锡、双氧水、氧化锌、硬脂酸盐类等18个品种。
化工商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油漆、染料、化工3大类经营比重变化不大,各大类商品基本是同步增长。1980年至1985年6年批发购进总额累计为171497237.4元。其中油漆113761254.3元,占66%;染料28614586.59元,占16%;化工29121396.47,占18%。销售总额为21721783.2元,其中油漆为145681042.1元,占67%;染料31796059.7元,占15%;化工39740730.19元,占18%。库存总额为65719319.02元,其中油漆38389704.2元,占58%;染料14639875.95元,占22%;化工12689738.87元,占20%。
2、购销形式流通渠道
长期以来,化工商品国家统得多、管得死,购销形式比较固定,流通渠道单一,形成独家经营,从1955年芜湖化工站建立起,至1979年化工商品的收购以统购包销形式为主,按计划分级进货。1980年以后计划商品逐步放开,原有的货源渠道被突破,芜湖化工站开始由分配型向开放型转变,一是变计划分配为主为自行采购为主,重点向工厂直接进货,通过厂商挂钩,产销见面,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条进货渠道,与全国(除台湾、西藏)各省、市建立了业务关系,至1985年芜湖化工站直接向工厂采购的商品占进货总额的60%以上。二是变站与站之间的计划调拨为流通贸易,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通过参加供应会、物资交流会,将一些供过于求或供应比较缓和的商品,进行站与站之间的对等交流,调剂余缺。三是开展联营,试行代批代销业务。上述形式的变化,使芜湖化工站在计划分配商品大部分取消的情况下,开辟渠道,放开经营,购销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商品购进4534.9万元,比1978年的3353.8万元增长了35.2%;销售4729万元,比1978年的4504.5万元增长了10.5%。
芜湖化工站建立初期,计划商品有十几个,后增加到70多种,主要货源方向是上海、天津等中央一级站,从1966年以后计划商品增加到292种,由于统购包销,特别是1958年的“大购大销”,化工商品大量积压。1962年底,“三清”有问题商品总额280万元,占芜湖化工站库存总额的2/3,1979年以后计划商品逐步减少,1983年只剩下石腊、纯碱2种。1985年以后,统购包销的计划商品仅有纯碱一种,石腊属于控制供应,只能满足80%的需要量。建站初期,通过平衡分配的商品有56个,五十年代后期,芜湖化工站由商业部分配的进口商品有45个,省公司分配的商品,主要为油漆、明矾2类,这几种分配形式,长期控制着商品流通渠道,占芜湖化工站进货总额的85%以上。1985年,计划分配的商品只占芜湖化工站进货总额的5%。
除中央和省管以外的三类商品,一般通过全国交流会或供应会议,自行采购。会前由省五交化公司召开全省二级站、分公司会议,先在省内调剂余缺,向省外进货,由省公司统一审查汇总,提交供货单位,货源下达后,由省公司组织分头签约,由于自行选购限制较多,手续复杂,因此购进的商品,不足全站的15%。
本地产品收购,对于一、二类商品,一般按省公司下达的计划收购,超计划收购须报省批准。对于非省统一安排的三类商品,由化工站根据市场需要,提出计划,报请本地计委统一安排生产,签订合同后报省公司备案。1982年以前芜湖化工站对本地产品收购基本实行包销。五十年代,本地产品收购有明矾、油漆2个品种,六十年代,经营的本地产品有明矾、油漆、松香(含松节油)3个品种,其中松香(含松节油)由省公司划归芜湖化工站收购。1962年,庐江明矾厂实际生产明矾为10732吨。芜湖化工站实际收购10718吨,占该厂产量99.8%;芜湖造漆厂年产油漆205吨,芜湖站收购115吨,占该厂年产量56.1%;宁国县林产化工厂实际生产松香48吨,芜湖站收购35吨,占该厂年产量的72.9%;松节油年生产7吨,芜湖站收购4吨,占该厂年产量的57.1%。1964年,芜湖化工站收购明矾11303.5吨,价值194.6万元;抽漆81763吨,价值296.8万元;松香、松节油分别为2.7吨和5.4吨,计价值22.2万元,1966年,枞阳县白柳人民公社矾矿生产的明矾纳入商业部计划商品,实行全国统一分配,年产量100多吨,全部由芜湖化工站收购。六十年代末,芜湖冶炼厂生产的硫酸铜、硫酸锌、硝酸银,由芜湖化工站统一收购,年产量100-120吨。六十年代初,芜湖市染料化工厂建成投产,其酸性与直接染料产品由芜湖化工站统一收购。1972年,芜湖化工本地产品收购情况为:芜湖冶炼厂硫酸铜200吨,硫酸锌100吨,硝酸银5吨;裕溪口糊精厂黄糊精150吨,白糊精20吨;芜湖市东风服装厂金生粉50吨;南陵县综合社硬脂酸盐24吨;芜湖市镜湖煤基厂黑膏100吨;芜湖市日用化工厂抛光膏(黄)130吨,抛光膏(绿)20吨;芜湖市染料化工厂直接染料30吨、12B桃红40吨、4BS耐酸大红60吨、GB枣红60吨、M深红80吨、耐酸枣红30吨、泡花矸3000吨、中间体100吨。八十年代初,芜湖市染料厂(原联盟化肥厂)投产,其分散染料由芜湖化工站统一收购。1982年以后,国家允许工业自销,且销量逐渐增加,商业部门地产收购相对减少。1985年底,芜湖市凤凰造漆厂油漆全部自销,油漆改从上海采购。翌年3月,厂、站恢复购销关系,芜湖化工站每年向该厂进货2500-3000吨油漆,约占其年产量的35%。
3、供应范围五十年代,芜湖化工商品的供应区域是由省划定,包点供应。1955年,芜湖化工公司(芜湖化工站前身)建立时,所属供应范围为:芜湖市、安庆市、芜湖专区(包括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当涂、庐江、无为、巢县、和县、含山、繁昌、芜湖县等13个县)、安庆专区(包括贵池、东流、至德、青阳、铜陵、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等13个县),徽州地区太平、石台、宁国3县,六安专区的舒城、三河2县,共计2市、31个县。
1956年,芜湖专区成立化工办事处。省公司委托芜湖市化工公司帮助安庆市成立了化工公司。供应区随之变更。划归芜湖市化工公司的供应范围缩小为芜湖市(包括郊区)、青阳、枞阳、贵池、铜陵4县以及铜宫山、大通2个矿区,供应芜湖市内用料厂矿单位共59个。新划归芜湖专区化工办事处的供应范围为宣城、歙县、宁国、南陵、和县、含山、巢县、无为、庐江、繁昌、太平、石台等13个县。除供应这13个县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外,当涂县黄池分销处,含山县运漕分销处和林头分销处,庐江县的矾山、盛家桥、黄泥河、黄桥、缺口5个分销处,繁昌县荻港、横山、峨桥、桃冲、黄浒5个分销处,南陵县弋江分销处和黄墓分销处,裕溪口分销处,宣城县湾沚、水阳、西河3个分销处,无为县新安、汤沟、土桥、三官殿、黄5个分销处,太平县甘塘分销处,直接向芜湖化工办事处进货。同时,根据安徽省化工公司的安排,芜湖专区化工办事处在庐江县设立明矾收购处,在巢县设立中转组,负责按分配计划办理对全国23个省、市的明矾调拨供应业务。
1959年元月,原芜湖市化工公司(当时已并入五金站称化工科)并入芜湖专区化工办事处,6月底改为化工二级批发站。芜湖专区所辖芜湖市、马鞍山市和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南陵、当涂、无为、和县、含山、繁昌、休宁、绩溪、歙县、芜湖县、祁门、旌德、黟县、太平、石台等21个市、县归芜湖专区化工办事处供应。
1963年至1965年,供应范围无大变化,相对稳定为1市、14县、44个分销处(其中属于供应区内的分销处为39个),供应芜湖市内的用料工厂有100多个。
1966年初,供应范围有所变更,确定为芜湖市、宣城、泾县、繁昌、南陵、郎溪、广德、当涂、巢县、无为、庐江、和县、含山、枞阳、贵池、青阳、铜陵、石台、旌德、宁国、太平共1市、20个县。时隔不久,安徽省五交化公司与江苏省化工原料公司根据商品流向,达成《关于按经济区划组织化工商品供应的协议》。自1967年起将安徽广德、郎溪县划入江苏无锡化工分公司,安徽和县、当涂、含山县划入江苏南京化工分公司供应,但这5个县的所属明矾仍由安徽芜湖化工站供应。
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芜湖化工站与五金站正式分开,成为省属化工二级批发企业。其供应范围增至3市、26个县,即芜湖市、巢湖市、黄山市和天长、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嘉山、无为、含山、和县、庐江、芜湖县、铜陵县、宣城、当涂、繁昌、南陵、泾县、郎溪、广德、宁国、青阳、旌德、石台、枞阳、贵池、滁县。
1984年10月,商品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不分东西,地不分南北”,打破了供应区划,但历史形成的,符合商品流转规律的供应关系仍然保持,至1985年,芜湖化工站商品供应关系涉及到全国各地。
4、供应原则
五十年代,为适应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强调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衔接供需计划,平衡分配;因地制宜,妥善安排市场。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化工商品的供应原则具体化,即:(1)除纯碱、小苏打等少数商品控制供应外,货源充裕和基本平衡的商品,敞开供应。(2)货源不足的,保证重点、兼顾一般。(3)货源紧缺的,保证重点,减少一般(重点指国防、军工、援外、配套出口、重点建设项目、防汛、抗旱等)。(4)生产与民用都需要的商品,一般优先供应生产,适当安排民用。(5)城乡都需要的民用商品,优先供应农村,适当安排城市的供应。(6)供应不足的生产原料,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寻求代用品,但在安排上应当先主用、后代用。(7)发扬自力精神,积极扶持本国产品的生产,凡国产品能取代进口产品的,应先分配国产品。(8)正确处理产地与销地的关系,相互支持,合理供应。(9)把好进货质量关,销售不得推出了事。(10)按照商品合理流向,就近就地供应。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规定化工商品的供应原则是:第一,供应出版毛主席著作、语录、印制毛主席像、制作毛主席纪念章的需要。第二,供应国防、军工、援越、援外、列入国家项目的尖端产品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第三,国家批准的化工商品出口计划和其他产品的出口计划的需要;第四,支援农业的重点产品的需要。除按上述四条顺序供应外,还对硫酸铝、明矾、石腊等品种的供应原则,作了具体规定。
1979年以后,为衔接供需计划,对厂矿用料实行“全面安排,保证重点,固定用户优先”的供应原则。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贯彻“支持生产,促进生产,保障供应,繁荣经济”的方针,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尽力搞好供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同时,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供应方式
芜湖化工站纯属二级批发企业,商品供应方式一直以调拨和批发为主。凡系统内指令性计划外供货合同,都通过调拨对兄弟站(司)和三级店(县公司)、基层供销社、分销处进行供应。对零售经营和生产用料单位,则进行批发供应。1979年以前,调拨和批发的划分比较死,对供应对象、差率、起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1979年以后,逐步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工业自产自销,流通渠道扩大,原有的供应方式已不能适应,化工站之间的调拨,逐步转变为互相调剂,互惠互利的对等贸易。批发供应也打破地区、行业界限,扩大了批发对象,降低了批发起点,减少了批发环节。
零售供应,业务较小。自1955年至1979年,芜湖化工站仅有一个国营门市部,职工31人,营业面积170.4平方米,年销售额不足80万元。1980年,新建长江路五交化商店开业(原名大庆路综合商店),营业面积500平方米,年销售额达150万元。以后,相继兴办了5个知青门点,营业面积462平方米,1986年销售额计113.11万元。至此,零售供应逐步扩大,经营比重随之增加。
30多年来由于化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在上述供应方式中,采取了各种具体的供应办法。
1955年建站初期,市内仅包下了光华玻璃厂、火柴厂等工厂所需化工原料的供应,整个市场销路不佳。农村由于不了解化工商品的性能、用途,县百货公司不愿经营,农民不愿购买,销售渠道不畅。为了打开局面,芜湖化工站采取“三摸五帮”,即摸清市场需要,摸清生产单位用料情况,摸清化工商品可供应量。派推销人员到各县百货公司,帮助布置橱窗、陈列商品,帮助推销积压商品,帮助编制要货计划,帮助宣传、介绍代用品,帮助学习和掌握化工商品知识。同时组织人员,送货下乡,跋山涉水,跑遍供应区内交通不便的乡村,利用农民赶集的机会,在集市上摆地摊,向农民介绍化工商品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并且垒灶支锅,当众试染,一面操作,一面讲解各种染料的染色方法,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改变了化工商品“农民不会使用,县公司和供销社不愿经营”的状况。
在市区,采取“四员结合”的办法,即组织推销员、采购员、计划员、物价员对芜湖市59个用料单位逐个调查,全面了解各厂的产品、产量、原材料消耗定额及发展计划,进行资料整理,为编制商品流转计划提供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厂矿用料计划衔接制》。即各用料单位在季前30-45天报要货计划,化工站根据库存和货源情况区别轻重缓急,统一安排,平衡分配。
试制代用品,解决市场之需。1956年,某些化工商品供应紧张,芜湖化工站利用土产清油和凡立水作原料,自己动手,加工成混合油90吨,代替桐油供应给渔民。以过硼酸钠代用漂白粉,为手工棉织业漂纱解决了原料。1956年,芜湖化工站经营规格品种达881个,1957年增加到1100个。1963年以后寻求新的方法,一是油漆加工制作,将变质厚漆委托油漆厂加入15-20%油脂,试制经济调合漆获得成功,二是利用有用的原料,将含有矿物油等不能食用的油质香精,加工为调漆油,代替光油使用,三是染料拼色代用,将活性艳红代替直接桃红,使一度滞销的713公斤活性艳红很快销售一空。
1961年至1965年,从抓“三清”有问题商品入手,改善经营管理,做好供应工作。由于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大购大销”,盲目进货,1962年底,芜湖化工站库存有问题商品计280万元,占库存总额的三分之二。1963年初,成立“三清”有问题商品处理领导小组,首先把有问题商品进行详细分种(冷背积压、上报削价、呈批报废)、分类(化工、油漆、涂料、染料、香精、香料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有经验的业务人员,研究处理办法(改制、并包、推销等)。其次做好“六个结合”“一个推销”:即干部出差结合处理推销;下厂员下厂结合推销;参加供应会议,结合处理推销;催调货源结合处理推销;内外结合处理推销;上下结合处理推销。第三,通过印发交流表,送样上门,介绍代用,派出专门小组进行处理推销筹办法,组织推销人员广泛奔走于工厂、农村,削价处理,大力推销。1963年推销有问题商品68.9万元,1964年推销132.1万元,1965年推销45万元。3年累计共推销246万元,占有问题商品总额的87.9%,至此“三清”有问题商品大部分处理完毕。
“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到处搞“红海洋”。所需红油漆、红染料急剧上升,为满足供应,芜湖化工站按照当时的供应原则,组织职工加班加点,将大包装改成小包装,保证供应,不脱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流通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芜湖化工商品的供应方式灵活多样,1984年在芜湖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设立化工经营部,加强化工商品的城乡交流,扩大化工商品的辐射面,探求新的供应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