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经营概况
清末至民国末年,芜湖石油经营,主要为美孚、亚细亚、德士古三外商所垄断。1909年,美商美孚石油公司最先进入芜湖设立经营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美孚洋行”和“美孚煤油公司”,公司设在太古路圣雅各大教堂东侧。1920年,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芜湖铁山一号、二号设立办事处,隶属南京亚细亚火油公司。1930年,美商德士古洋行在芜湖成立分属机构,该公司在上海设立中国德士古华东区公司,芜湖设办事处。
“三外商”的经营设施:美孚有仓库2幢,面积5900平方米,设有机器制桶间,码头1座,油池4个,容量1100吨,办公室40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1个仓库被毁,油池被日军拆走。亚细亚有仓库5座,面积3500平方米,油池4个,容量1000吨,抗日战争时期,油池被日军拆走。德士古有仓库1幢,面积1476平方米,码头1座。
“三外商”经销的柴油、润滑油主要供应当时明远电厂、裕中纱厂和处在半停产状况的益新面粉厂和一些粮食加工业所用。另经销灯用煤油,其次是汽油、轻重柴油、机器润滑油、凡士林,亦销烛、皂、化妆品等化工产品。煤油及其灯具,起初仅限于洋人点用,随着帝国主义在芜倾销商品的加剧,煤油和煤油灯具实行大力推销,遂为华人点用,煤油始在芜湖销售。“三外商”经销业务以美孚最大,经营业务范围为:宣城、宁国、舒城、庐江、无为、六安、合肥、和县等地区,经营的煤油为“鹰牌”、“老牌”商标,最高年销售煤油量12000吨。亚细亚经销“壳牌”、“铁锚牌”2种商标,其汽油、轻重柴油和机器润滑油脂,在本埠销售比重中为最高,煤油在芜销售量仅次美孚,占第2位。德士古经销煤油有“幸福牌”和“银箱牌”,经营额为美孚的50%。抗日战争以前,芜湖市场年销煤油量30万对(9000吨),1对2听,每听15公斤。时价为10元1对,合当时机米1石3斗5升。
“三外商”经营形式大体经历了买办制、经理制和直接现金的演变过程。初期的买办制是以华商为其效力推销,成为外商在芜的代理商,美孚所用买办有魏炳成、叶佑甫、徐汉卿、汪芝生等。开始推销时以赠送煤油灯具宣传煤油使用价值来打开销路。发展到中期,业务得到展开,外商便抛开华商买办,直接在皖南各地分设经销点,实行经理制经营方式。经理制开始采用觅保提货办法,后来改为押金提货办法,美孚以此种经营方式在其销售区域内建立了较为稳固的销售网,一直延续到1937年末。
1929年,国民党官僚、原安徽省主席、后任驻日大使许世英,利用中苏复交之便,集股创立“中国光华石油公司”,包销苏联联合石油信托公司即“油遍地”公司的红星牌煤油,以“光华”、“美大”为商标,按销量提取一定比例的酬金。光华火油公司派孙馥题赴皖,在芜湖榨油厂地域内创办了“光耀火油公司”。为“光华”的分销公司,由广东籍留学生纪有之来芜任公司经理。1934年,在“三外商”的竞争和排挤下,芜湖光耀火油公司随着中国光华火油公司的关闭而告结束。
外商入华后,芜湖资本较厚的私商逐渐与外商建立业务联系,转手批零。主要是“五洋”、杂货业兼营零售煤油、腊烛等石油产品。
1937年12月,芜湖沦陷,英美在芜石油商撤至上海租界,芜湖储油设施和油料转至日本达木公司经营。这时石油销量下降,年销量只有5万对,1对油的价格涨到2石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方没收了“三外商”的油料和设施。中途岛海战后,太平洋及印度洋制海权为盟军掌握,日本人油源断绝。时芜湖年销量下降至1万对,每对涨至4石米,石油市场一落千丈。
1945年日军投降后,“三外商”从日本人手中收回公司,恢复经营,重振旧业,华人经销店和小商贩亦应势而起。这时油源虽然通畅,但身受8年抗战苦难的芜湖人民购买力薄弱,虽1对油价降为1石米,年销量只有抗战前的1/3至1/2。在油源紧张年份,年销量仅1.5万对,而价格高达2石米换1对油。
“三外商”在皖南地区的销售网点,以芜湖为轴心,东至太平府(当涂);南至宣州府(宣城)、郎溪、广德一线;西至安庆地区;北至庐州府(合肥)。美孚在芜湖经销商号为“永和”,在安庆地区的4家商号是“荣泰和”、“益泰兴”、“方元春”、“荣盛祥”。还有枞阳、石牌、柘皋、庐州府、三河、湾、高淳、宁国府、建平、郎溪、荻港、大通、南陵、泾县、三溪、太平府、和州、无为州、襄安,共24个大分销点,零销网点更是星罗棋布。亚细亚火油公司在芜湖销售网点规格与美孚相当,芜湖商号为“玉兴昌”,德士古公司建立较迟,业务开拓不及美英2公司广泛,网点设置也较美孚、亚细亚2公司逊色,在芜代理商号为“和孚”。此时期国家内战,政局动荡,币值不稳,“三外商”在经营方式上变过去押金制为直接现金贸易,销售区域仍无变化。
1946年,芜湖有专营石油私商作坊和石油加工厂,私营石油商有光明、元丰、永和、瑞宝4家,并设有小型厂房,将柴油加工提炼成煤油应市。当年,瑞宝在今北京路139号建立作坊式炼油厂,以柴油为原料,用分馏法提炼煤油、缝纫机油和纳基脂,其产量根据市场购销情况而定,最高日产0.5吨,采用15Kg一1听包装,原料从外商处购进,销售对象是“五洋”杂货店等煤油零售店铺,销售方式灵活,小量批发,且以柴油为原料,成本低,批价廉,对石油小商吸引较大。1946年至1947年间,是瑞宝石油商号经营盛期,以后逐渐衰落,直至解放后方才恢复。
二、建国后经营业务
1、经销品种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原在芜的“三外商”停止经营,其资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油料部派部队接管。1951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先后征用了“三外商”的财产,至此,“洋油”时代结束。
建国初期,石油由百货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经营。经销品种仅9个,年销量不足200吨。1952年8月,芜湖石油站建立初期,石油商品以生活煤油为主,当年销量为224吨。1953年,经营品种扩大至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油脂及其他石油商品共27个,年销量增加到4404吨。以后石油商品逐渐发展到以各种动力油、润滑油为主,经营品种不断扩大,截止1985年,石油商品发展到8大类,117个品种。年销量为99598吨,其中汽油46063吨、煤油6693吨、柴油41392吨、润滑油5450吨,销售总额7849.8万元。
石油商品的经营结构,各大类商品之间的销售比重变化比较大,前期,煤油销量大,占芜湖石油站销售总量的3/4以上。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动力油需要量逐年增加,煤油需要量相对下降,1953年,煤油销量3322吨,占销售总量的17.42%,汽油销量174吨,占销售总量的3.95%,润滑油销量130吨,占销售总量的2.95%。1978年,汽油销量增加到25792吨,占销售总量的31.88%,柴油销量增加到45439吨,占销售总量的53.70%,上升为第一位,润滑油销量增加到4919吨,占销售总量的6.08%,煤油增加到6508吨,销售比重下降到8.04%。1985年,汽油销量46063吨,占销售总量的46.13%,经营比重上升为第一位,柴油销量41392吨,占41.14%,润滑油销量3450吨,占销售总量的5.46%,而煤油销量为5693吨,仅占销售总量的6.70%。
主要年份大类商品经营比重表
表5单位:T

2、货源
(1)计划分配石油是国家统一调拨商品,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逐级下达,省公司分轻、重、缓、急进行综合平衡、合理分配,1978年以后仍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购销形式和进货渠道无大变化。
芜湖石油站作为二级站,其货源主要来自国家一级站的调拨。芜湖石油站根据供区内三级批发公司的月度供货会议,结合市场状况进行综合平衡后提出需求数,做计划上报至省石油公司,并由省公司结合全省情况进一步综合平衡后,作为省公司计划的一部分带到华东区公司(一级站)的供货与各炼油厂排产的联合会议上确定供应基数,明确计划供应单位和时间,华东区公司驻各炼油厂办事处根据发货计划与芜湖石油站油库联系,安排调运事项,如遇实际情况,需要修改供货计划,则应在下季中月前提报修正计划,提出过剩或请求补货的要求,并逐级上报经审核后执行。二级站平调也是计划货源的一个渠道,往往由于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导致原计划未完全实现,各二级站油料储存比例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通过二级站平调来实现。如遇某二级站储量过大,而芜湖地区根据计划需要补充该油品,则从其他二级站调入芜湖站,如遇芜湖站供区遭受自然灾害在省内调节增加某种油品亦可由其他二级站调入。
五十年代,我国石油工业落后,大部分油料依靠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进口,中国石油公司通过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向国外统一订货。芜湖石油主要从上海高桥和南京浦口储油所调入进口油料,少部分国产油料则从沈阳、兰州西固城调入。
六、七十年代,大庆、胜利等油田相继建成,1963年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石油基本自给,1965年实现全部自给。同期南京炼油厂建成,芜湖石油站变上海进货为主为南京进货为主。1978年安庆炼油厂建成,芜湖石油站很大一部分货源赖以此道。
(2)、自采油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品流通环节开始活跃,1985年芜湖供应站开始通过自行采购获得计划外货源。广开门路积极寻找货源,先后从南京、洛阳、濮阳、安庆、上海等地炼油厂自采油料达33230吨,不受计划约束,在价格上采取低进低出,高进高出,根据进价加费用定价,货完价销,随要随进,略有少量储备。自采油是芜湖供应站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根据市场的需求所做的一项努力。
3、供应范围
1953年2月起建立大通、宣城、巢县、屯溪4个供应组。所属供应区共17县和1个市,即无为、巢县、含山、和县、当涂、繁昌、南陵、芜湖县、屯溪、大通、铜陵、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太平、旌德县和芜湖市。4月,屯溪供应组改为供应站独立经营,并划归省公司直接领导,广德、郎溪、当涂、和县亦因“地差”影响而分别转向无锡、南京购货,芜湖供区缩小。
1955年油源紧缩,进一步强调供应区划,严格执行计划供应后,郎溪、广德又复为芜湖供应区供应。到1976年所供范围有5个地区的17个县市以及21个直供基层供销社即:宣城、当涂、郎溪、芜湖县、泾县、南陵、繁昌、贵池、铜陵、青阳、旌德、太平、宁国、无为、和县、铜陵市、芜湖市;21个直供点是芜湖县的万春、易太、方村、澛港;繁昌县的中沟、三山、横山、新港、平铺、黄浒、新林、峨桥;无为县的汤沟、陡沟、白茆、泥汉、牛埠、石涧;和县的沈巷、姥桥、新桥。
1985年芜湖供应站所属经营区计划内供应的有芜湖市、芜湖县、繁昌、南陵、青阳;宣城地区的宣城、泾县;巢湖地区和县、无为县;铜陵市、县的小品种汽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以来计划外自采高价油经销范围,辐射全省各地及外省个别地区。
4、供应原则
我国石油工业起步晚,五十年代初期,石油供应贯彻“掌握重点,安排供应”的原则,对市内实行煤油凭票、动力油凭证的控制供应方法。防止私商投机囤积,堵塞油源外流,缓和了市场供求紧张的矛盾。
“一五”时期,工农业生产进入发展阶段,石油供应原则分步实施。第一步,1955年前实行“放手推销,保障供应”;第二步,1955年实行“掌握供应”;第三步,“一五”计划后期实行凭证、凭卡控制供应。基本达到了计划商品的平衡供应。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开展“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石油供应量日益增大。仅1958年芜湖石油站汽、煤、柴3大类油料分别突破计划指标的250%、104%和150%。造成供应区内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市场供求十分紧张。此间芜湖石油进一步贯彻控制供应的原则。后期,国际关系紧张,石油进口大量减少,芜湖石油站紧缩了供应区内一切非生产性车辆的供应,采取了“保证重点”的供应原则,汽、柴油优先保证粮食生产、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用油,煤油优先供应群众照明,润滑油满足各种动力机具的需要。
1962年至1965年起,我国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本着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油的原则,组织货源,加强调拨供应。这一时期,芜湖石油站所辖供区的汽、煤、柴、润计划分配数分别增长了93.30%、39.22%、49.60%、0.81%,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好形势。
“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保证国防、军工、重点建设工程,煤油主要保证对“斗、批、改”运动的供应。1970年国家进一步强调物资分配要“军工第一、三线第一”。1971年,煤油实行敞开供应,汽油按计划保证供应。1974年,市场矛盾增大,芜湖石油采取控制供应的办法,对车辆、柴油机具、灯用煤油凭证供应。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石油供应贯彻“统购、统销、定量”的原则,基本保持购销平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继续贯彻“两统一定”的供应原则。1981年,在压缩非生产用油的前提下,按照“保、压、停”的原则,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统筹兼顾,在计划指标降低的情况下,保证了重点企业的供应。1982年,以不赔不赚的原则供应市场。
1984年,计划油仍按“包干”分配,芜湖石油站以高价油进行市场调节,进而敞开供应。是年平价油销售12248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19%,超计划销售高价油5753吨。
1985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供应原则相应灵活,计划内平价油不足,把平价和高价捆在一起分配,作为指令性计划,同时以自采议价油调节市场,把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结合在一起,以平、高、议3种价格的油料安排市场,保证供应。
5、供应方式
(1)零售1952年,为了打开销路,组织人员分若干小组下乡宣传煤油使用价值,并将煤油灯具与煤油并行推销。当国营百货公司和合作社的经销网点在城乡形成后,芜湖石油站的煤油零售任务则主要依靠百货公司和合作社经营,初期也将一部分煤油批发给五洋摊货业的私商零售,芜湖供应站只零售汽油、润滑油、润滑脂。1956年后由于石油制品日趋紧张,芜湖市实行了凭煤油票供应的零售方法,对无灯户实行“按户依人”或者“按户依灯”的核量供应,同年芜湖市第一加油站在劳动路口建成,并承担为汽车加油的零售业务,煤油零售办法除1971年至1975年敞开供应外一直执行至1985年。
1960年,芜湖供应站由省收回,正式成立省属二级站,其零售业务在经营比重中所占额较小。1975年,敞开供应结束后、结合汽油定量供应,实行对各种车辆凭证购汽油票,然后凭票在各加油站加油的零售供应办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芜湖供应站在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购销业务。1982年芜湖石油站所属零售网点第二加油站建成,成为第二个汽车加油零售网点。1983年4季度至1984年上半年高价油业务开拓之初,为了扩大销售,芜湖石油站所属第一、第二加油站,延长营业时间,简化购油手续,使汽油零售方式更趋灵活。1982年,为了方便市内用户,在第一加油站零售各种润滑油、脂。1985年与供区内各农机站联系,由农机站在当地农村代理零售农用柴油,大大方便了农业机械的用油。
(2)批发五十年代初主要业务为批发,按芜湖当地市场牌价向百货公司、合作社、私商及供区内各国营、集体的企事业单位批售。宣城、大通、巢县、屯溪等供应组就地开展批零业务,批发方式在市内由长街营业部开票,凭提单至江口村油库提货。1956年,石油商品供应紧张以后,强调了供应方式的计划性。供区内各大用油单位按季申报油品消耗及需求表,作为芜湖供应站批发供应的依据。同年,国家对农用柴油实行优待的批发价格,后来其优待范围和优待价格屡有调整,至1982年对农用柴油取消优待价格而改为补贴。1984年对农用柴油取消了补贴。
1960年,芜湖石油站改归省属以后,其批发业务渐趋次要地位,原对各县公司的批发一律改为系统内调拨。“文化大革命”以后,推广了“两统一定”供应经验,对用户单位用油实行定量供应,按季核卡进行批发供应,1982年后,又逐步改为以82年基数的包干办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芜湖供应站开始了高价油、议价油调销活动。自采油则打破了系统内外的差别,一律以芜湖当地批发牌价供应。
(3)调拨1960年芜湖石油站改为省属二级站后,开始了调拨业务。对于直属的芜湖县、南陵、青阳、繁昌支公司的调拨方式,是根据省公司下达的计划指标,安排调运。对于跨供的各分支公司则以跨供计划为依据,进行季度计划衔接,再安排月度计划,结算方式,按芜湖市场批发牌价减去扣率作为调拨价格。
1978年以后石油市场日趋活跃,但作为计划商品的石油物资,仍严格执行国家调拨计划。
中转方式:芜湖水陆交通方便,芜湖石油站从1957年开始为其他二级站、地市公司中转油料,由芜湖站中转油料的地区大都为皖北和省内一些交通闭塞地区,结算方法:代中转单位付给芜湖石油站中转劳务费用,作为芜湖石油站的营业外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芜湖石油站中转量增大,不仅为系统内中转油料,还为系统外单位中转,扩大了中转业务范围。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