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长街商业区形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明万历三年(1575)在宋城基础上重建芜湖县城,筑弼赋门,原西门大街截断,城内为西门内街,城外为长街。明初,江南生产发展,货物骈集于芜湖,此时长街店肆林立,已有“弼赋门西接长街大市”之称。嗣后街巷不断向西扩展,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弼赋门外已有以长街为主干的三十三条街巷,延伸至江河汇合处的宝塔根,始有“芜湖长街七里长”之民谣。清同治年间后,长街商业愈益繁荣。尤以光绪二年(1876)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形成米市以后,“长街百货咸集,殷实商铺,尽萃于此”,进入鼎盛时期。商号店铺由城内薪市街、鱼市街、西内街、长街连绵至江口,人称“十里长街闹市”,驰誉大江南北。芜湖门户洞开,可依长江通航海外,西欧、东瀛“洋货”渐次输入,美孚、德士古、亚细亚、三菱等英、美、日商来芜设洋行雇买办,长街兴起所谓“五洋”(洋纱、洋火、洋烟、洋伞、洋皂等之统称)杂货店,与之抗衡则有“国货路”之命名。此时芜湖商业以长街为闹市,陡门巷、国货路、二街、沿河路、大马路(今中山路)、四明街(今新芜路)、吉和街、江口等街路也都形成各有特色的商业街市。长街殷实富商,以经营绸布、茶叶、中药、百货、杂货、银楼、酱坊、纸张、笔墨、皮货、典当、钱庄等行业为多,铜银器、铁器、烟酒、戥秤等行业次之。六、七百家店铺中,老店、名店约占十分之一。抗日战争前,长街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巨商名店铺面富丽堂皇,装饰精美,门楼高耸,飞翠流丹。金字黑漆招牌,皆出自名人手笔。店堂陈设,因行业而异。货物充盈,品种花色齐全。十里长街,由晨至暮,无日不摩肩接踵,熙来攘往,人声若潮,生意兴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冬,侵华日军占领芜湖,长街殷实商户挟资避难,繁华街段被日机炸成一片瓦砾,不少店铺存货被掠夺,店房被占用,兴旺400多年的长街闹市自此衰落。民国二十八年(1939)汪伪政权建立后,长街市面虽渐恢复,但景况非昔。沦陷期间,日本军部对国计民生重要物资 实行统制,生意由日商株式会社及汉奸代理商独揽,爱国商人不屑为伍,发国难财丧节之人顿成暴发富户。此时,酒楼妓院,舞厅赌场,盛极一时,出现畸形繁荣景象。但长街仍有一些爱国店主和店员,机智地应付军警,转输棉布、药品等重要物资运往战区,支持抗日救亡事业。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芜湖商民万众欢腾,商铺纷纷复业,长街一度呈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国民党政权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崩溃,物价直线上涨,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应运而生,商贾经营困难,市面呆滞、萧条。
至1948年底,长街已是日近黄昏,全无往日繁荣之景象。
芜湖解放以后,随着国营商业的崛起,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芜湖市商业中心开始转移,长街大部分店铺改行歇业或另择新址,成为居民住宅区。
1962年,重新开放长街为贸易市场,1964年又关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3年市政府决定恢复长街商业市场,命名为:“芜湖市长街小商品市场。”至1985年,长街有个体固定摊拉498户,其中小商品批零兼营的400户,来自浙江、江苏及本省外地有证商贩98户,国营集体门点100户,经营品种达15000多种,平均日营业额10万元,初步形成皖东南小商品集散中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