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5月9日,芜湖市军管会将所属财经部的工商贸易处改组为芜湖市贸易公司,此为芜湖市国营商业之始。
芜湖市贸易公司成立之初,接收了皖南实业公司、安徽省银行和合作金库粮库,并吸收了部分失业学生,人员增至208人,干部59人。是年6月,公司下设2个分公司、1个支店、2个采购组,其中第一分公司专营粮食,第二分公司专营百货(第二分公司在市内设景昌商行、油盐店、万华木号等3个门点)。当时公司主要收购粮食支持前线。在南京贸总的支持下,一个月收购熟米2362.45石,糙米166.3石,机米1320.42石,小麦486.115石,菜籽6392.97石,菜油678.18担,较好的完成了粮食收购任务。
1949年8月,皖南区贸易公司与市贸易公司合并,组建了皖南贸易总公司(总公司地址在中二街85号)。“皖南贸总”受华东贸易部和皖南财委会双重领导,下设“八大公司”。即:芜湖市百货公司(下设杂货批发部、纱布批发部、百货门市部)、芜湖市粮食公司、芜湖市土产公司、屯溪土产公司(1949年12月并入中茶屯溪支公司)以及设在宣城、大通、屯溪、当涂的4个分公司。至此,芜湖成为领导皖南全区的贸易中心。
1950年3月,“皖南贸总”经改组设立了4个分公司、3个支公司、1个办事处等8个国营商业机构,即:中国百货公司皖南分公司、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中国花纱布公司皖南分公司、中国土产公司皖南分公司、中国盐业公司芜湖支公司、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芜湖支公司、中国皮毛公司芜湖支公司、南京制鬃公司芜湖办事处。改组后的各公司受上一级公司和皖南行署工商处双重领导,实行专业经营,使国营商业力量得到加强,当年的经营比重就由1949年的8.78%上升到32.41%,初步确立了国营商业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同时,国营商业的标准价格已被人民认为是正确合理,大多私商以此价格作定价的主要依据,形成“我走彼随,亦步亦趋”的局面。改变了过去的“彼涨我拉”的被动状态。1951年底,皖南、北合并,原专业分公司同时与皖北合并。留在芜湖的国营商业机构自1952年4月移交芜湖市人民政府工商科(芜湖市商业局的前身)管理。原皖南百货、粮食、花纱布分公司及煤建支公司从5月1日起改为市公司,6月成立了百货供应站,8月成立了石油站。11月份商业调整时,市百货公司改为市百货商店,撤销了长街、河南2个门市部;百货供应站改为芜湖百货采购批发站;市专卖处由税务局划归商业部门领导,粮食公司则因中央粮食部的成立而独立,交市财委直接领导;原芜湖盐业支公司交芜湖专署领导,市内成立了盐业公司芜湖营业所。截止1952年,归芜湖市人民政府工商科领导的国营商业有芜湖百货站、市花纱布公司、市煤建公司、盐业公司市营业所、畜产芜湖支公司、市专卖处、石油公司芜湖供应站、茶叶公司芜湖工作组等9个单位,共有职工953人(不包括各公司在外县附属单位人数)。随着国营商业机构自上而下的建立和发展,通过加强市场管理,二次商业调整,扩大土产交流,特别是经过“三反”、“五反”运动,1952年的芜湖市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淘汰了剥削性较大的私营米粮采运业、江广行、银楼、钱庄、棉纱、五洋、盐等7个行业。私营商业的经营比重大为下降,国营商业的经营比重跃升到65.9%,取得了市场上的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国营商业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使得国营商业掌握了主要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货源,为国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加强了国营商业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到1954年底,国营商业在纯商业机构中的批发比重超过了90%,随着对私改造的深入,国营商业的业务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1953年到1956年又相继成立了专卖供应站、茶厂、医药公司、土产公司、油脂公司、服务公司、饮食公司、五金公司、交电公司、综合公司、蔬菜公司、药材公司、日用杂品批发站、土产副食批发站等,国营商业企业及商业门点分布全市各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营商业体系。
1958年,商业搞升级过渡,撤网并点,省供销社芜湖办事处并入市商业局;原国营、合作商店(组)的186个门市部并为73个综合商店;小商小贩大部分过渡为国营商业职工。商业系统抽调1779名青壮年职工支持大办工业,组织占零售商店全部职工人数的45.45%的妇女成立35个妇女商店,抽出12130人参加61个商办工厂的生产劳动。3年期间,农副产品和日用轻工产品货源短缺,供应紧张,市场呆滞,市民不满。1961~1963年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方针,开放自由市场,实行高价政策,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分家,合作商店(小组)适当恢复,市场日渐活跃。国营商业恢复或建立各专业公司,并在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设置区商业局,加强商业工作领导。经过调整,商业货源逐步增多,物资丰富,市场供应改善,物价稳定,高价商品、凭票商品逐步减少,商业购销两旺。1965年,全市商业购进总值2.55亿元,比1961年增长1.52倍,销售总值2.83亿元,增长1.4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5),批资反修,城市小商小贩大量减少,农村副业停顿,市场只有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大部分物资实行统购、派购,形成独家经营和单一流通渠道的商业管理体制。1967年初,商业系统“造反派”夺权。1968年秋,商业局革命委员会成立。1969年春,百货、五金、化工、石油、纺织品站划属芜湖地区。同年3月,撤销商业局和各公司,成立11个管理站。百货、糖业烟酒、煤建、医药、药材公司并为工业品站;供销、食品、水产、蔬菜公司并为食品站:饮食服务公司改为服务站。此时,老店招牌改换,化妆品、美术品、吉祥物、有传统特色的商标,统被视为“四旧”而停用,传统服务项目被取消,经营下降。与1965年相比,1971年全系统购进1.27亿元,下降49.8%;销售1.38亿元,下降48.83%。
1976年以后,经过全面整顿,商业系统规章制度逐步恢复、建立。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放市场,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多成汾、多渠道经营。国营商业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强化企业改革,实行经理负责制,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并对35个小型门店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独立纳税,自负盈亏”的开放式经营。打破工业品单一渠道购销模式,实行统购包销,计划收购、订购、选购、代购代销和联购联销以及横向联合,实行工商、商商联营等灵活经营方式,扩大购销渠道、搞活经营。同时改革旧的管理体制,1983年分设第一、第二2个商业局。第一商业局管理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石油4个行业。下属百货、小商品批发、五金交电、化工、石油等5个二级采购批发供应站和第一、第二百货公司,芜湖商业联合仓库及芜湖工业品贸易中心等9个直属企业。全系统职工4005人,固定资产1147万元,商业网点118个,营业面积26485平方米。经营大小百货、文化用品、针纺织品、日用五金、水暖零件、电工电料、交通器材、家用电器、化工原料、油漆油料等15大类,花色品种3万种以上,1985年,商品购进总额3.82亿元,销售总额4.07亿元,利润1732万元。第二商业局管理饮食服务、糖业烟酒、食品、蔬菜4个公司及鸠江饭店、肉类加工厂、冷冻机械厂、康健食品厂、江南水泥厂、商业局车队、商业干部学校等。1985年,全系统职工9173人(其中国营5879人),网点856个,营业面积72920平方米。全年购进总额7545万元,销售总额8127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