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扼江控河,通航沿江五省一市,上可至四川、湖北、江西,下可达江苏、浙江、上海,主要为巢湖地区和皖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具商品交换之地利。自古以来,商业发达,自宋朝始,形成商业市场,总揽皖南物资转运输送,明末清初,十里长街以繁荣兴旺而闻名于省内外。
清光绪二年(1876),芜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加,米市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芜湖商业的发展。长街延伸至江口,市面向二街、三街、沿河路、大马路、半边街、四明路、吉和街7条街市扩展,形成繁荣闹市。民国年间,有徽州、曹州、广潮及湘、鄂、陕、晋诸省的帮会馆18处。1919年注册入会商铺750家,主要经营绸布、杂货、中药、西药、酱坊、烟酒、陶瓷、铁器、鞋帽等类商品。1929年,仅京广百货业年营业额就达200余万银元。
为维持商业秩序,商界筹划成立了商会、同业公会等组织,管理商业市场,同时办有商业武装团体和商业学校。
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芜湖商业已达鼎盛,“市声若潮,至夜不休。”商业的兴盛,带动了旅馆、酒楼、银楼、戏院、浴池、屠宰业的发展、兴旺。
1937年,日军侵占芜湖,长街被日军飞机轰炸,市面停顿。日伪统治时期,日军控制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市场上日伪商人横行、日货充斥。但仍有少数爱国商人,不顾危险将一些禁运物资输送抗战区,支持抗战事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芜湖商业虽有短暂回升繁荣,但好景不长,由于物价飞涨,法币贬值,市场一片混乱,至建国前,芜湖虽有私营商业户3739家,但大都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在保护私营商业的同时,开始建立国营商业体系。5月,筹建芜湖市贸易公司,下设百货、粮食2个分公司。8月,并入皖南贸易总公司,芜湖设百货、粮食、土产3个分公司。10月,芜湖市合作总社成立,全市组成4个区供销社、14个消费合作社、5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9968名。1950年3月,皖南贸易总公司解体,芜湖市组建中国百货、花纱布、土产、粮食、煤业、建筑器材、盐业、皮毛等7个公司的分支公司及南京制鬃公司芜湖办事处,增设批发、零售网点,奠定了国营商业基础,逐步扩大了国营商业市场的领导作用。
解放初期,工商业户歇业日多。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实行保护工商业政策,鼓励商贾投资开业,至1952年底,全市己有私营商业4986家,比1949年底增加1297家,增加33.35%,从业人员达11772人。市场恢复了生机,出现了繁荣。
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93-1957),市政府贯彻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限制私商经营范围,国营商业经营额在市场的比重迅速上升到77.74%。1954年,替代大批发商,维持小批发商,对私营批发商84户、941人分别采取改行转业、批发转零售、代国营商业加工采购等形式予以安排。对棉布业60户、133人全行业实行代国营经销。1955年,芜湖市商业局成立,此时,商业批发业务,国营合作社所占比重已达92.85%,掌握了市场主动权。1956年,成立饮食服务、综合、五金、交电等5个公司,以后石油与煤建、五金与交电等公司合并,私营商业全部公私合营,商贩加入合作店组。1957年底,公私合营商店达1884户、1981人。将具备条件的私营商业107户、208人转为国营门市部。对3310户、3724人小商小贩组成314个合作商店(小组)。经销门点达362处,同时开放自由市场。至此,芜湖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在市场占据了完全主动的主导地位。
1958年以后,国民经济由于“左”的政策和措施,造成三年困难局面。1958年,商业搞升级过渡,撤网并点,省供销社芜湖办事处并入市商业局,原国营、合作商店(组)的186个门市部并为73个综合商店,小商小贩大部分过渡为国营商业职工。商业系统抽调1779名青壮年职工支持大办工业,成立35个妇女商店,抽出12130人参加61个商办工厂生产劳动。三年中农副产品和日用轻工产品货源短缺,供应紧张,市场呆滞。1961~1963年实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开放自由市场,实行高价政策,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分家,合作商店(小组)适当恢复,市场逐渐活跃。国营商业恢复或建立各专业公司,并在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设置区商业局,加强商业工作领导。经过调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商业货源逐年增多,物资丰富,市场供应改善,物价稳定,高价商品、凭票商品逐步减少,商业购销两旺。1965年,全市商业购进总值2.5亿元,比1961年增长1.52倍;销售总值2.83亿元,增长1.4倍。
十年动乱期间(1966~1975),批资反修,城市小商小贩绝迹,农村副业停顿,市场只有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大部分物资实行统购、派购,形成独家经营和单一流通渠道的商业管理体制。1967年初,商业系统“造反派”夺权。1968年秋,商业局革命委员会成立。1969年春,百货、五金、化工、石油、纺织品站划属芜湖地区。同年3月,撤销商业局和各公司,成立11个管理部。百货、糖业烟酒、煤建、医药、药材公司并为工业品站;供销、食品、水产、蔬菜公司并为食品站;饮食服务公司改为服务站。此时,老店招牌改换,化妆品、美术品、吉样物、有传统特色的商标,统被视为“四旧”而停用,传统服务项目被取消,经营下降。与1965年对比,1971年全系统购进1.2亿元,下降49.8%;销售1.38亿元,下降48.83%。
1976年以后,经过全面整顿,商业系统规章制度逐步恢复、建立。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放市场。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多成份、多渠道经营。国营商业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强化企业改革,实行经理负责制,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并对35个小型门店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独立纳税,自负盈亏”的开放式经营。打破工业品单一渠道购销模式,实行统购包销、计划收购、订购、选购、代购代销和联购联销以及横向联合;实行工商、商商联营等灵活经营方式,扩大购销渠道,搞活经营;改革管理体制。1983年分设第一、第二2个商业局。第一商业局管理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石油4个行业,下属百货、小商品批发、五金交电、化工、石油5个二级采购批发供应站和第一、第二百货公司,芜湖商业联合仓库及芜湖工业品贸易中心等9个直属企业。全系统职工4005人,固定资产1147万元,商业网点118个,营业面积26485平方米。经营大小百货、文化用品、针纺织品、日用五金、水暖零件、电工电料、交通器材、家用电器、化工原料、油漆油料等15大类,花色品种3万种以上。1985年,商品购进总额3.82亿元,销售总额4.07亿元,利润1732万元。第二商业局管理饮食服务、糖业烟酒、食品、蔬菜4个公司及鸠江饭店、肉类加工厂、冷冻机械厂、康健食品厂、江南水泥厂、商业局车队、商业干部学校等。1985年,全系统职工9173人(其中国营5879人),网点856个,营业面积72920平方米、全年购进总额7545万元,销售总额8127万元。
与此同时,芜湖供销合作商业也在日益发展壮大,从1962年至1985年的24年内,累计完成纯购进24866万元,纯销售124287万元;商办工业产值3615.77万元,利润2186.45万元。1985年,市属系统有流动资金311万元,固定资产48万元。拥有房屋面积26348平方米,其中仓库面积5185平方米,厂房面积3007平方米,住宅面积18156平方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