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农业生产的工具落后,皆赖人力、畜力操作。
土地改革后,较大型的农具、耕牛逐步折价归集体所有,由集体派专人管理。
1954年5月,由省抽水队在四山乡大陡门设立排灌站,首次使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水泵机组;1955年,西江乡莲塘“齐中道高级农业社”,首次使用电力,建立了电力排灌站。同年,锅驼机(一水泵机组)引进试用;马塘乡湖西排灌站,安装6台柴油机水泵组,可灌农田3500亩,排涝2100亩。马塘乡电力普及后,首先将人力打稻机改用电动脱粒机,并全面铺开。1958年后,人力喷雾器、喷粉器、人力车等半机械化农机也进入农村。同年,废弃汽车上的汽油机曾由支农单位支援西江蔬菜农场抗旱,但因功率大、耗油多、成本高等问题被摒弃。
1959年,电力开始输入农村,并首次用于照明。
跨入六十年代,以电力为动力的碾米机、磨面机、饲料粉碎机、揉茶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也进入了郊区。
1963年,西江公社杨王大队首先使用拖拉机。1965年,马塘公社港西大队由国家投资(民办公助)兴起第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大队农机站。七十年代初,掀起了集体兴办耕作机械化的热潮,西江、官陡、马塘、四山、鸠江等公社都兴办起公社农业机械站。松元、官飞、杨场、新塘、高砻也办起了大队农机站。
1979年冬,区农机管理站的农机普查资料:7个公社,55个大队,547个生产队和40个社办企业,34个队办企业,共拥有各种农具8872件,三级农村机具总价值达574.85万元,农机总动力达3515台,23571.56千瓦,其中农用电动机2106台,20015千瓦(含大队企业)。
1980年,农机总动力达20341千瓦。农机管理人员有组织地前往无锡、苏州等地了解、学习农机结构、农机管理和节油经验。1981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一度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情况,机具入库无人管理,集体所有的农机损失较重,农机总动力比上年下降8%。随后集体的农机具开始折价处理给个人,联户、单户购置小型机具的浪潮开始逐步掀起。1983年,农机总动力回升,小型拖拉机等的购买增多,扭转了机耕面积下降的局面。郊区农机站以农机监理取代了农机管理,即对农机持有者的凭证实行年度复核,对证件不符的车船,督促农户办理,违者停供农机柴油。1981年农机总动力发展到40496马力,比1981年增加1.15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