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线路
1、宁芜线
起自南京中华门,经慈湖、马鞍山、采石、当涂、湾里、化鱼山至芜湖西站(原芜湖站),全长113.3公里,市境(塔桥至芜湖西站)16.6公里。
宁芜铁路,源于芜乍线。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民国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发起组织商办中国铁路公司,后改称商办芜乍轻便铁路公司,筹建芜湖至浙江乍浦的芜乍铁路,全长300公里。此线原为孙中山建设东方大港实业计划之部分,后铁道部决定改建京粤干线,由南京起,经芜湖、孙家埠、贵溪、南昌、永安、龙岩达粤境。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二十七日,铁路部批准,改商办中国铁路公司为商办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铁路公司)。同年七月筹款80万元,兴建芜湖至孙家埠段86公里(其中:芜湖至湾32公里,系用原芜广路的铁路路基,付铁道部价款36万元),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二十五日竣工通车。同年三月二十七日,南京至芜湖段开始测量,八月五日征地,二十四日土方工程动工,十二月一日铺轨,开始采用每码35磅窄轨,后用每码56~60磅旧轨(购自美国钢轨公司);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十九日试运行,接通至孙家埠。五月十五日,正式运营。时称南京至芜湖段为江南铁路“京芜段”。共有机车11台,客车11辆,货车240辆。为扩大营运,江南铁路公司于同年八月中旬和京沪局合修中华门至尧化门联接线22公里,翌年二月底竣工,四月一日与京沪线在光华门联轨,始通上海,芜湖间的直达车。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日军入侵,全线为华中铁道株式会社霸占8年。抗战胜利后,商办江南铁路公司派员接收。由于全线遭受破坏,芜湖至孙家埠段轨、枕(木)全无,车站毁于兵火。桥函仅存残迹,唯京芜段勉强通车,于是决定整修京芜线。运营两月,民国政府又借用江南铁路100公里的钢轨、枕木,用于抢修津浦、陇海铁路。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由中国交通银行借美金80万元,从美国购进每码70磅的新轨9630吨、钢皮车10辆;七月十二日开始钉道,八月二十七日复轨完毕,九月一日恢复通车。1949年芜湖、南京相继解放,江南铁路京芜线改称宁芜线。
1959年,上海铁路局按二级干线标准改造宁芜线。设计范围自中华门站起至湾里车站(注:马鞍山至向山干线的改造略),3月1日开始测量线路,4月定测,6月25日动工,翌年底,完成了中华门、西善桥、当涂等7个车站的扩建和延长股道工程及石渣线1处,投资68.22万元。1963年,始换道岔3721为P43(1970年贯通),1972年又换P43为P50(1981年贯通)。1965年初,宁芜线各站改为电气路签闭塞,1977年,又改为64D型继电半自动闭塞,结束了过去路标、路签闭塞。1972年始换钢轨P43为P50,1986年全线贯通。
2、淮南线
淮南铁路,起自淮南田家庵,经水家湖、合肥、巢县,迄止芜湖市裕溪口,全长214.7公里。原为民国政府建设委员会投资,由所属淮南煤矿公司兴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二月,成立淮南铁路工程处。翌年三月动工。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一日,全线通车。铺设每码50~70磅的旧轻轨,耗资506万元。归民国政府建设委员会管理运营。
抗日战争初期,淮南铁路经淮南铁路建设委员会价让中国建设银行。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日军侵占淮南线,由华中铁道株式会社经营。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军拆除水家湖至合肥段的轨、枕,铺修水家湖至蚌埠段,淮南线的营运中断。抗战胜利后,中国建设银行派员接收(注:一说淮南铁路局接管;又说民国政府交通部接管)。民国三十七年(1948)七月,修复水家湖至合肥段。
1949年9月10日,济南铁路局整修淮南线,恢复运营。1957年,铁道部决定全线进行技术改造,结合修建二线(即复线)工程同时进行,开始部分施工。嗣因国家紧缩基建项目,1960年底停工。1977年6月1日,芜湖北站(即二坝客运站)建成,淮南线的终点,由裕溪口移址无为县二坝镇。1979年,淮南铁路二线工程复工,铁道部第二、第四工程局集2万余人分段施工。1980年,又将二线工程列为缓建项目,再次停工。是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了三个运能紧张区段(淮南至九龙岗、戴集至双墩集、东关至铜城闸,共73公里),二线工程又一次复工,于1983年、1987年陆续建成通车。
3、芜铜线
芜铜铁路,起自芜湖市化鱼山车站,经芜湖火龙岗、峨桥、繁昌、枫香墩、止铜陵市横港,全长97.2公里。市境化鱼山至火龙岗13.6公里。它和宁芜线、淮南线、皖赣线在芜湖接轨,为开发沿途铜铁矿,发展有色金属冶炼而建。
1958年10月,由铁道兵8451部队、人民解放军8504部队、安徽省筑路总队第一支队和芜湖专区桥梁工程队合作施工,并有芜湖专区铁道工程指挥部,组织无为、和县、芜湖、繁昌、南陵、宣城、泾县等县的民工21532人,担负路基、土石方任务。全线重兵云集,分段施工。化鱼山至繁昌、枫香墩段的49.77公里,列为重点工程,于1960年11月27日竣工,由铁道兵8415部队临时办理货运。翌年5月1日,始办客运。1962年11月11日,交蚌埠铁路局继续临管。枫香墩至钟鸣;钟鸣至顺安;顺安至铜陵;铜陵至横港南4段,分别于1965年3月20日、1969年3月21日、1971年3月24日、1971年12月先后竣工通车,交付南京铁路分局运营(铜陵至横港南段于1985年底划交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管理)。1980年至1982年,全线更换P43为P50钢轨。1985年第四季度,在芜湖至火龙岗站之间增设了青弋江会让站,投资227万元,采用小站电气集中,1986年4月15日启用,提高了区间通过能力。
4、皖赣线
皖赣铁路,起自芜湖火龙岗,经湾、宣城、宁国、绩溪、屯溪、祁门、倒湖,进入江西省经景德镇与浙赣线在贵溪接轨,全长539.92公里。安徽省境长342.44公里。
皖赣线,倡建较早,自晚清、民国,迄至解放,几经筹划,时建时停,经历了80年的曲折历史。始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商办安徽省铁路公司成立于芜湖,在陶沟以北征地50亩,设芜湖铁路办事处,筹建芜湖至景德镇的铁路。时因芜湖、宣城、广德至浙江一线,商贸发达,客货量较多,决定改变线路,先建芜湖至广德160公里的芜广线,联接浙江之泗安。计划筹集白银四百万两,翌年三月,以米、盐、茶、丝等捐,筹得库平银二百万两。四月,聘日本、挪威国技师3人,指导筑路。十二月动工,至宣统三年(1911)四月,仅建成芜湖至湾32公里的路基桥涵和6公里的铺轨;完成青弋江铁路大桥及芜湖火车站站基的填土工程。历时五载,耗银两百余万两,终因粮商反对米捐,资金枯竭,工程中断。
民国元年(1912)六月,芜广铁路收归国有。翌年三月,北洋政府批准,建设横贯苏、皖、赣、湘四省的“宁湘铁路”(起自南京,经芜湖、屯溪、祁门、景德镇、南昌至萍乡,联接株萍铁路),芜广线纳入宁湘线建设计划。民国三年(1914)三月,由交通、财政两部与英商中央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宁湘铁路借款800万英镑的合同,规定以库平银一百万两,补偿芜广线芜湾段已完工程费用。同时批准撤销商办安徽省铁路公司。嗣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继续,借款无望,宁湘铁路筹而未建。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铁道部成立京皖赣铁路建设工程局和工程处,修建京赣路,利用已建成的江南铁路线路,继续修建孙家埠至贵溪段。同年七月和翌年二月,皖、赣两段,先后动工。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全线路基、桥函基本完成,皖境铺轨至歙县和赣境部分铺轨。翌年夏,继因抗日战争,民国政府令驻军拆轨、毁路。至此京赣铁路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0年起,先后4次进行全线勘测设计,1967年赣境由南昌局施工,1980年正式营运;皖境由铁道部第三、四设计院设计和安徽省皖赣铁路建设指挥部组织专业队伍、民工约20万人及上海铁路局工程技术人员140人于1970年8月分段施工。1973年6月完成火龙岗至宁国段路基,并铺轨53.6公里。7月1日,移交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继续施工。1974年2月铺轨至宁国。4月1日由铁四局临管运营。宁国至倒湖段,同年8月开工,1979年铺轨至屯溪。1981年12月4日,皖境全段在祁门车站接轨铺通。
1982年10月1日,皖赣全线开始承担干线分流任分。1984年6月1日,验收合格。分别交付上海、南昌铁路局临管运营,1985年6月1日正式营运。
5、专用线
芜湖地、市及驻芜部分物资单位,为方便原材料进厂和产品输出,自1949年始,建连接车站的铁路专用线。至1984年末,全市9个单位,建专用线铁路12条,总长13625米。
(见附表)芜湖市铁路专用线
表19

二、桥梁
1、青弋江铁路桥
青弋江铁路桥,位于市区东南部,北起大砻坊,南至泊浪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商办安徽省铁路公司,拆除古浮桥--市东桥(南宋时称“孝烈桥”),建成青弋江铁路大桥。民国二十六年(1937),被日军炸毁。
1959年,新建芜铜铁路,重修为钢筋水泥柱、承托钢桁架结构的两孔铁桥,全长91.2米,宽5.48米,载重220吨。1973年,增设两侧人行道。现为芜铜、皖赣两线火车的水上通道。
2、裕溪河铁路桥
裕溪河铁路桥位于裕溪区新裕路西端,北连裕黄大堤,南接无为大堤。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原系铁木结构,时名“运漕河铁路桥”。1956年重修,2年竣工。1960年拆除,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铁路桥,桥长287米,宽9米,荷载量650吨。南北两端,各建引桥1座,长度分别为57米和166米。
3、火车轮渡
芜湖长江火车轮渡的南岸码头,位于秃矶山地段,左接二米厂,右邻石油库码头;北岸码头,位于无为县二坝镇。现称“芜二轮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宁芜、淮南铁路相继通车运营,始以木船渡运旅客过江。南岸以江岸路淮南码头,北岸以裕溪口淮南煤炭公司码头为当时渡船往返的停靠点。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铁路运输分局改用轮船渡客,结束了木船渡运。1952年底,渡运业务及码头、趸船、渡轮、木驳等移交芜湖港务管理局经营。1958年8月5日,成立芜裕长江火车轮渡建设指挥部,利用撤销武昌轮渡段的设备、人员,成立芜湖轮渡段,同年8月10日,芜裕简易轮渡破土动工,南岸码头移至今址(秃矶山地段)。参加施工单位74个,约1.5万余人,历时80天,建成高、中、低水位的两岸栈桥码头6座。配置“安徽”号、“北京”号内燃机渡轮2艘,每艘甲板上铺设双线轨道。载流能力为10~12辆货物列车,全段职工266人。是年10月31日以“北京”号载第一列货车由芜湖驶向裕溪。中共芜湖市委副书记丁仁一,为轮渡首航剪彩。时称“芜裕轮渡”。
1960年,火车轮渡移址(今“芜二轮渡”新址)新建,成立安徽省长江轮渡工程指挥部,由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和大桥工程局及蚌埠铁路局负责勘察设计施工。同年3月和5月,站、场、栈桥工程动工,后因建设项目变动频繁,工程几经起落,迄至1985年5月竣工,先后建成长200米的南北岸6孔栈桥码头各1座,并装有升降栈桥的专用设备,桥面铺设轨道,连接岸上线路。在6艘平头渡轮(金陵、上海、江苏、南京、安徽、芜湖号)的甲板上,各铺设长120米的轨道3股,衔接栈桥码头的跳板界,以待车辆取道,另在两岸建有待渡线、轮渡站以及与正线连接的线路。水上置趸船3艘(南岸2艘,北岸1艘),配备拖轮、起重船、交通船4艘,机械动力设备103台。载运能力,现为单轮航行,每航次载货车24辆或客车12辆。是年8月25日通航(临管一年)。原“芜裕轮渡”同时停用。1986年6月2日,首次渡运合肥至厦门的旅客列车。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