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市,滨临长江下游中段,扼中江之要冲,青弋江、裕溪河横贯境内,襟江带河,具舟楫之利。是安徽省东南部水陆交通枢纽和皖南的门户。历来交通便捷,商业繁盛,为沿江货物的集散中心。航运业兴起较早,民国时期又有公路、铁路运输。从此,舟车辐辏,水陆毕至。
新中国成立后,芜湖市区有较大的发展,西跨长江至裕溪口,北抵四褐山,向南扩延到青弋江南岸。交通建设,远胜往昔。水路、铁路、公路,纵横密布,车、船运输,益臻鼎盛。水运,上溯巴蜀,下通海洋;陆运,联结苏、浙、皖、赣、闽、沪等省市;还有空港联航的开通,辐射全国。并有火车、汽车轮渡,沟通长江天堑。水、铁、公、空四种运输形式的同步发展,构成了芜湖市水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芜湖水路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航道顺直,江面宽阔,是长江溯流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可常年通航五千吨级的轮船和停泊万吨级的海轮。内河支流,渠道交织,西有裕溪河、巢湖、淝河水系,沟通江淮;东有青弋江、水阳江,联系皖南。江、河、海相通。远自唐、宋以来,长江上、中游川、鄂、湘、赣诸省的物资东下,与下游货物的西上,皆以芜湖为集散中心。内河青弋江、巢湖流域和皖南、淮河流区的粮、盐、木材、钢铁、土特产及手工业品,亦多通过水道,汇集芜湖,入江转运。晚清,芜湖辟为商埠,帝国主义势力,垄断港口航运,出现畸形繁荣。民族航运业,遭受排斥,衰微不振。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港口、航运,破败凋零。
解放后,芜湖港航建设,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建成各具特色的7个港区,总长22.65公里,内有108座码头,成为长江24个沿江城市的第五大港。五十年代末,建成全国内河第一座机械化的裕溪口煤港,与浦口港、汉口港并列为长江“三大煤港”,是安徽两淮和晋、豫、鲁诸省煤炭转运的集散站。八十年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港航建设的发展,国家批准芜湖港为外贸口岸。先后建成了四褐山大件货物装卸码头、桂花桥危险品装卸码头、朱家桥外贸码头。江海轮运,上溯九江、汉口,抵达重庆;下通京、沪,直航外洋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港口。内河轮运,循青弋江,通达皖南腹地;经裕溪河,直航巢县、合肥。形成了以江海为主干、内河为网络,干、支线直达,江河联运的运输体系。
芜湖铁路,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筹划多变,时建时停。民国二十三年(1934)芜宣(宣城孙家埠)段,首次建成,芜湖始有铁路运输。从此,陆上交通,公、铁分流。迄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江南、淮南线相继建成通车,芜湖铁路初具规模。其时,线路皆为旧轻轨,站、库设施简易,每日仅开行一对客、货混合列车。抗日战争期间,铁路遭受破坏,芜宣段的站、轨,毁于兵火,只存桥涵残迹;淮南线水家湖至合肥段的枕、轨,全被日军拆除,仅(南)京芜线通车。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拆迁京芜线的枕、轨,抢修津浦、陇海线,京芜线中断运输达2年6个月。
芜湖解放后,修通合(肥)裕(溪口)段,恢复淮南铁路全线营运。五十年代末,首建芜裕(溪口)火车过江轮渡,专渡货物列车。六十年代初,建成芜铜(陵)线的芜枫(繁昌县枫香墩)段。七十年代初,芜铜全线竣工,通行直达上海的快车。七十年代中期,皖赣线的芜湖火龙岗至宁国段建成营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快铁路建设的进程,接通了80余年建而未成的皖赣铁路。还移址新建了长江沿岸线上唯一的芜二(坝)火车轮渡,渡运客、货列车。并建成小杨村编组站,承担宁芜、淮南、芜铜、皖赣4条干线客货列车的编解作业,构成了芜湖铁路枢纽。
芜湖公路交通,始于驿道、驿运。清代,自芜湖县驿,北至当涂,南至南陵,有驿道2条,全长80公里,供专车、驿马通行。城区搬运,长期沿用人力和以人、畜力车为载运工具。民国十五年(1926),芜湖首有商办芜宣(城)公路,通行载客汽车;继有省营芜当(涂)公路,经营汽车客货运输。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国营运输机构。芜屯、芜宁公路,由国营、省营汽车同时运营。嗣因战乱,公路失修失养,汽车运输业务萧条。
建国初期,芜湖公路,多为泥土路面,晴通雨阻,仅有芜屯、芜宁干线及芜湖至巢县至南陵,维持通车。经过整修,改善了路况。并新建、拓宽、改造市区进出口公路干线5条:东有芜屯,西有芜合,南有芜青(阳)、芜南(陵),北有芜宁,全长681公里。常年晴雨通车。伴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芜湖市区搬运,在废除封建把头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改造,逐步淘汰了人力运输工具和简易柴油机动车,结束了“千年扁担万年箩”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运输。在开放式的流通领域中,芜湖市公路交通,以国营企业为主,集体企业为辅,经营省内外客货运输。长途汽车客运线路54条,旅游线路34条,零担货运班线35条,每天均有客运、旅游班车,直达皖南诸县和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等旅游胜地。并与苏、浙、赣、沪等省、市,结成货运网络,通向全国各地。
芜湖湾里机场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1945年,日军投降撤退时,机场被炸毁。芜湖解放后,机场几次修整于1993年4月29日芜湖联航机场正式开通。
芜湖市的车、船修造业,是紧与芜湖市的水、陆运输业相辅相依,同步发展,尤以船舶修造历史悠久。三国时期,曹操令部下在濡须(今裕溪)附近制造战船。晚清,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航运呈畸形兴盛时期,此间,以修船为主的福记恒、协兴等10余家机器厂遍布吉和街等地,出现了船舶修造的繁荣。同时,随着民国十五年(1926)芜湖通行汽车,汽车修理始有荫芽。但日军侵占芜湖后,整个水、陆运输趋于衰微,车、船修造基本停业。仅有日商开办的德心铁工所芜湖造船厂和日伪在芜湖所设的芜湖支店车库,保养、修理自营的船舶、车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造船厂,开办铁工厂和机械农垦工程队修配厂,改芜湖支店车库为芜屯运输管理段保养场。同时,郑连生开办的郑鑫记木船厂恢复了修船。此状至解放。
芜湖解放以后,随着水、陆运输的发展,车、船修造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49年4月后,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接管只有34名职工的芜屯运输管理段保养场,今建成拥有798名职工的现芜湖江南汽车修理厂。同年接管的铁工厂,今已建为有近5000名职工,能造军、民用各类船舶的芜湖造船厂。
36年来,新建23家船舶修造企业和7家车辆修造企业。七十年代,又建成了专产潜水装备的芜湖潜水装备厂。至1985年,拥有车、船修造企业33家,已能造、修、拆万吨级以下的各类船舶,各类汽车的大、中修,生产数十种船用设备和潜水装备,并能组装部分型号的柴油货车、汽车。部分产品远销国外。
芜湖交通事业,在前进的历史中,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逐步形成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八十年代,在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交通建设,成就辉煌。运输结构,港、路网络,码头、站、库等基础建设和各种服务配套设施,初具规模,日趋完善。在流通运输领域中,建立了国营、集体、个体运输齐头并进的竞争机制。芜湖港,已成为安徽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外贸海运的基地;宁芜、芜铜、皖赣、淮南4条铁路,均经芜湖贯通、起迄,是华东路网第二通道的咽喉;公路干、支线纵横衔接,是本省东南部公路网的中心。水、铁、公、空运输的发展,充分展示出芜湖水陆交通的优势和辐射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芜湖交通事业,必将呈现新的振兴繁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