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是古往今来的重要水运港口,船舶修造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交兵先在沿江大量使用舟师。汉代,临近芜湖的庐江郡有造船基地。三国时期,吴魏濡须之战,曹操令部下在濡须(今芜湖裕溪)附近制造战船,外镶牛皮,涂桐油,造船技艺先进,规模宏大。宋元时期,芜湖运送粮食的漕船,载重千担,船长九丈二尺,船宽一丈一尺五寸。青弋江曾有专门运送茶叶的“仙踏子”船。清同治十二年(1873),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在芜湖设货栈,始营航运业。1876年后,英、美、日等国先后在芜开办航运业;1898年后,又有十余家私营小型轮船公司相继建立。航运业的兴起,促进了修船业的发展。
芜湖近代修船业是从机械业中分支出来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芜湖“福记恒机器厂”建立。1923年芜湖县商会调查时就有吉和街“恒升机器厂”、江岸路“同兴机器厂”、洋码头“协成机器厂”、中山路“吴永昌机器厂”、以及稍后建立的“兴发祥铁工厂”等10余个厂家,均以修理木质小客轮为主。1925年,创办力大股份有限公司,设在芜湖对岸的二坝江边,专营木质船只的修理。1935年“郑森记木船厂”在芜湖弋矶山江边开办,1937年侵华日军占据二坝,力大股份有限公司迁址芜湖洋码头,不久解体。1939年,日商购买了福记恒机器厂迁弋矶山清风楼江边,更名为德心铁工所芜湖造船厂,名为造船,实以修船为主,后增修钢质船舶。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了日本侵占的船厂,以及一些运输船只,以官办的形式办起了“铁工厂”、“机械农垦工作队修配厂”等,解放前夕,修造船厂倍遭摧残,船舶修造,处于衰落。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航运事业的发展,修造船厂相继恢复,具有修造船技术的熟练工人返回工厂。1952年,芜湖内河船舶修理场建立(现江风船厂,以下均使用此名)。1954年,安徽省芜湖铁工厂扩建为军工企业,更名为国营芜湖造船厂(以下均使用此名)。1956年,原农垦工作队修配厂更名为芜湖市船舶厂(后改名江东船厂,以下均使用此名)。之后,陆续兴建顺风船舶修造厂(现为芜湖弋江船舶修造厂),高峰船舶厂(现为芜湖长轮公司澛港航修站),内河局航修站(现为芜湖长轮公司二坝航修站),船用机械厂,拆船厂,水泥船厂,长江船舶设备厂,鸠江船舶修造厂,长江船用配件厂,广福矶船舶修造厂及江南造船厂等。至1985年,造船、修船、拆船和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厂共22家,其中全民企业6家,集体企业16家(含乡办企业5家)。占地总面积为140837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为104217000元,职工总数1178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1040人)。各厂经过多次扩建、新建和技术改造,建成船体加工装配、机械制造安装、木作电气、金工铸锻等车间,机电维修、制氧、空压、乙炔、喷丸除锈、管道供氧、供乙炔等辅助设施齐全。拥有万吨级船台一座,其他吨级船台三座及下水滑道;另有船体装焊平台,船体装配工棚,起重吊装设备及其他主要设备2516台(件);并有趸船、起重船、拖船、驳船、车辆及其他专用加工机床等。
芜湖近代造船业始从修船而逐渐形成。船舶建造品种达130余种(其中:军用40余种,民用近90种)。产品结构由主造木质、钢质船舶,发展到能产水泥、铝合金、玻璃钢和气垫式船舶。年造船吨位由1952年的900吨增长到1984年的4.6万吨;船舶产量由1952年的15艘增长到1985年的190多艘。同时,对千吨级以上的船舶能上排或进坞修理;能修船用柴油机缸头、凸轮轴、蓄电池等配套设备。拆船的年拆能力为2万至3万轻吨左右。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9820.29万元,上缴国家利税8999.944万元。
芜湖船舶工业历年建造钢质船舶总吨位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