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5年底,芜湖市冶金工业系统有市属国营钢铁厂2家,冶炼厂1家,地方国营矿山2家。
一、芜湖钢铁厂
国家冶金工业部的59个国营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之一。厂址位于市东南郊的马塘乡境内。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4.38万平方米。拥有100立方米高炉2座,66型焦炉2组4座,φ250毫米轧钢机1组5架,2台蒸汽机车(火车头),5列50吨载重敞车(火车皮),71辆各类汽车。拥有设备总数1104台(套),总重量5175吨,装机总容量13641千瓦。固定资产原值4090万元,净值2049万元。主要产品的年产量为:生铁10万吨,冶金机焦15万吨,小型圆钢1万吨。全厂设7个主要生产车间,2个部,24个科室和1个劳动服务公司,68个工段,255个班组。职工3428人,其中经济管理人员364人,专业技术人员227人。
该厂创建于1958年8月,当时按年产钢60万吨规模被列为全国10个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基本建设重点之一,至1962年2月,国家基建投资1548万元,以绝对工期72天和94天建成轧钢、炼钢车间,并相继投产,基本完成1座100立方米高炉和7.9公里铁路专用线工程。1962年3月,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决定芜湖钢铁厂停产缓建,职工由1615人精简至113人。钢铁厂停留在缓建维护阶段,历时3年零3个月。
1966年3月,芜湖钢铁厂恢复建设,修复了1号高炉,增建了第2座100立方米高炉,并建成2组4座66型焦炉,基本形成现有生产能力。1972年6月,芜湖钢铁厂改为芜湖钢铁总厂,下辖6厂1矿1部1个直属车间。
1973年,安徽省冶金地质局确认并核准了芜湖钢铁厂制定的“三二二”规划,即准备在本世纪末发展成为年产30万吨生铁、20万吨钢、20万吨钢材的地方中型钢铁企业。
1978年12月,撤销芜湖钢铁总厂,恢复芜湖钢铁厂。至此,生铁年产量始终徘徊在初建阶段,10年累计亏损6976万元。
1979年开始,芜湖钢铁厂进行了为期2年的全面整顿。先后完成了运铁机械化、机械卸煤、煤场机械化、1.8公里围墙、150吨-14型轨道衡、炼铁风机房、轧钢车间技术改造、2座热风炉大修、1号100立方米高炉中修改造及6千伏总配电建成等11项较大配套技改项目,初步改变了芜湖钢铁厂的生产落后状况。1980年,亏损额降至100万元,比1977年减少亏损811万元,国家定额补贴后第一次盈利72万元;年产生铁首次突破9万吨,产量、质量在全国54家中小钢铁企业中由倒数第5跃入中上游行列;全年轧钢12974吨,合格率达95.43%,品种由单一增加到6个。
1981年,该厂通过贷款、自筹、集资、补偿贸易等形式,投资7497万元,相继进行1号、2号100立方米高炉大修、中修,兴建联合滤渣池、配煤槽及焦仓,土烧结机械化配料系统,矿石破碎、筛分、整顿,24平方米烧结机,300立方米高炉等38项基建工程。1983年,该厂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盈利244万元,结束了连续14年的亏损局面。1985年,全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联利计奖,创建厂以来最佳经济效益,完成工业总产值3197万元,上缴利税354万元,实现利润总额879万元。
芜湖钢铁厂主要产品有:铸造生铁、冶金焦炭、钢材;并生产水渣、水泥、焦油、粗苯、煤气等。从建厂至1985年,累计产量为:生铁118.58万吨,焦炭193.7万吨,钢材10.74万吨;上交国家利税1886万元,为国家创造了约3.33亿元的物质财富。1985年,芜湖钢铁厂已成为安徽省地方重点钢铁企业和全国54家中小型钢铁企业之一,是安徽省内生产生铁的骨干企业。
二、芜湖冶炼厂
铜电解精炼和铜材加工的中型联合企业。厂址位于市长江路北端的四褐山。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24.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9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89万元,净值1474万元;有精炼反射炉、铸锭机、轧机等大型设备88台(座)。主要产品的年生产能力为:阳极板36000吨,阴极锭30000吨,电解铜30000吨,铜及铜合金加工材40000吨。全厂设5个生产车间,20个科室及2个厂办集体企业。职工189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4人,其它专业人员29人。
该厂创建于1958年。当年8月,成立芜湖冶炼厂筹备处,在市中山路96号租房办公,时属安徽省冶金厅领导。1968年改为芜湖市直属企业。
建厂初期,国家投资364万元。1958年11月3日,芜湖冶炼厂由市区迁至四褐山地区,建厂指挥部设在厂区附近的杨家祠破庙内,11月14日正式破土动工。1959年6月12日,生产出安徽省首批电解铜1071.8公斤。1961年元旦,电解车间投入生产。1月下旬,冶金部决定芜湖冶炼厂停建,其时已有16项工程基本竣工。1961年7月,大有钢铁厂撤销,轧钢车间并入该厂。1962年3月,安徽省冶金厅规定芜湖冶炼厂只设电解、机修车间和汽车队,职工由547人减至280人,维持简易生产。当年亏损11万元。
1963年,该厂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10月,1号炉建成投产,当年盈利36万元,扭转了亏损局面。1966年9月,该厂更名为“芜湖红卫冶炼厂”,1968年6月恢复原名。其间,电解铜的年产量一直在3000吨左右徘徊,仅是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
进入七十年代,该厂对加料、出铜、轧制等系统主要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1971年,生产电解铜1.13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197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突破300万元,企业跨入芜湖市先进单位的行列。1976年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在中国五金矿产总公司的帮助下,该厂每年组织几千吨进口粗铜加工,使电解铜年产量突破2万吨,铜杆、铜线等铜材生产迅速发展;1981年以后又开发了方端子等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新产品。电解铜、海绵箔、海绵钯先后打入国际市场,青铜锁心方端子的四棱圆角半径等四项技术指标优于美国同类产品,填补了我国计算机工业的一项空白。1983年,该厂主产品电解铜核准使用“晶晶”牌注册商标,形成“晶晶”牌系列产品。1984年8月,“晶晶”牌电解铜获国家质量管理委员会银质奖,成为部优、国优产品;“晶晶”牌铜线、硫酸铜获安徽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全厂实现了三个突破,即产值突破3亿元,税利超过千万元,铜杆产量突破2万吨。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97万元/人·年。在1984-1986年的全省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中,获得先进单位和市最佳企业的称号。
芜湖冶炼厂生产的晶晶牌系列产品包括电解铜、稀贵金属、有色化工产品、铜及铜合金加工材等4大类,主要有电解铜、黄金、白银、海绵铂、海绵钯、精硒、硫酸钢、镀金表壳、镀金方端子、铜棒、铜排、铜箔、铜盘元、漆包线、铜线材等20多个品种,且各种产品规格齐全。该厂严格按高于国家和部颁标准的企业内控指标组织生产,采用国内先进的化学、物理检测设备进行质量检验,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电解铜稳定地保持着100%的一级品率。产品的年产量和市场占有量占全国10%左右。φ3mm铜线被誉为信得过产品,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该厂“晶晶”牌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并有部分产品先后销往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芜湖冶炼厂建厂至1985年,为国家创造了22.804亿元物质财富;上缴利税总额1.3632亿元,是国家投资2174.8万元的6.27倍。现已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有色冶金联合企业。
三、安徽省繁昌钢铁厂
国营小型钢铁企业。厂址位于繁昌县城东部罗家泊。该厂有得大独厚的铁矿石资源,生产全号铸造生铁、焦炭、坑管、钢材、铁矿石、焦油、水渣等产品。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4万平方米。拥有50立方米、25.9立方米炼铁高炉各1座,φ300mm和φ250mm轧机各1组,红旗三号焦炉2组,坑管铸造设备1套。固定资产原值1373万元,净值976万元。全厂设6个生产车间,1座矿山,1个汽车队和16个科室。职工19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4人。
该厂始建于1957年5月,当时是繁昌县县属工厂。1961年停办,1969年11月恢复重建。1973年10月划归芜湖地区,更厂名为安徽省紧昌钢铁厂。1984年1月1日,划属芜湖市领导。
1970年1月,1号9.7立方米高炉破土重建,3月7日流出第一炉铁水;4月4日,2号9.7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6月18日,芜湖地区拨款25万元兴建1.5吨电炉车间。至1978年的十年间,该厂先后建起2组红旗3号焦炉,2座2吨炼钢转炉,250、450毫米轧机各1组,1号9.7立方米高炉大修扩容为20立方米高炉。但由于生产设施不配套,机械化程度差,劳动效率低,亏损严重。10年累计亏损1577.1万元,长期靠国家财政补贴和借贷维持生产建设。
1979年,该厂决定把无定型产品的炼钢生产转向为建筑业服务,转产铸铁坑管,投资11万元,当年生产坑管600余吨,创产值14.03万元。继后又自筹资金19万元,对铸管生产工艺设备进行改造。1980年至1983年,该厂产值、利税逐年提高。1983年,该厂完成工业产值1100万元,利税总额215万元,盈利140万元,1984年获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嘉奖令。1985年,该厂集资220万元,筹建50立方米高炉和9平方米烧结机的配套设施,5月19日破土动工,1986年4月竣工。1985年,完成工业产值1209.5万元,利税总额256万元,盈利149万元。
1970年至1985年,国家投资1508.4万元,厂区建设初具规模。1970年至1986年,共生产生铁31.6万吨,坑管2.785万吨,钢材6.275万吨,焦炭33万吨,矿石19万吨。1980年小规格螺纹钢荣获安徽省冶金工业的优质产品奖。
四、芜湖和睦山铁矿
安徽省重要矿区之一。位于当涂县龙山桥乡境内。1985年,该矿有1个采区、1个车间和8个科室,职工4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矿区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拥有汽车22辆,固定资产230.75万元。
和睦山铁矿于民国三年(1914)被发现。民国四年(1915)属“振冶铁矿公司”。1919年4月前后试探和睦山,5月试探观音山,至民国八年(1919)12月,试探结束。振冶铁矿公司对和睦山矿采用露天手工开采,采出矿石50余万吨,除各山堆存未运矿石,其余尽销日本。1913-1933年,中外人士章鸿钊、张景澄、梭尔格、朱焜、丁格兰、张景芬、徐秉仁、谢家荣等数十人先后至和睦山等矿调查铁矿资源。1937年七·七事变后,和睦山等矿停开。1938年4月后,和睦山矿随振冶公司落入日本人之手,同年9月,日军进入钟山,和睦山矿及振冶公司采矿运输工具、码头设施、房舍等全被日本人侵占。1942年7月7日,和睦山等矿随振冶公司最终被汪伪政府公开出卖给日本人。1945年12月17日,国民党政府接管时,和睦山等5座矿山满目疮痍,设备均被日本侵略者撤退前拆除。
1958年3月,和睦山矿区作为马钢公司姑山铁矿一个矿场,进行半机械化露采,当涂县铁厂亦在前和睦山露采,至1959年11月,共采矿石10万余吨。1959年5月,矿山划归淮南钢铁总厂经营开采。1962年8月1日,和睦山铁矿收归省冶金厅管辖。1963年3月20日,省计委决定和睦山铁矿停产,财产移交当涂县人民委员会,马钢公司地质队使用。1958-1963年3月,和睦山矿建筑面积5816平方米,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架设高压输电线2.9公里,低压线2.2公里,专用淮轨铁路1.5公里(于1963年拆除),公路3.4公里,工业、民用水管道3.11公里,变电所配置320千伏安(KVA)变压器之台,180千伏变压器1台等均办理了固定资产转移手续。1969年3月,当涂县14个公社联营开采和睦山铁矿。1971年7月2日,和睦山铁矿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国家矿山,确定为芜钢定点矿山基地。1972年6月,和睦山铁矿直属芜钢总厂领导,10月28日,芜湖市和当涂县正式签订交接协议,完成和睦山铁矿交接手续。
和睦山铁矿改属芜湖市管辖,开始正规筹建。由于矿山储量未获批准及“文化大革命”影响,建设进度缓慢,至1976年底。仅完成投资789.4万元,占计划投资1360万元的53%,完成剥离工程92万立方米,占剥离总量64%。1977年,受投资限制,剥离工程停止,大部分设备封存,省冶金厅安排25万元用于选矿,维持简单生产。1979年,国民经济再次调整,和睦山铁矿因地质资源待审查,选矿技术待试验等原因,省冶金厅于3月决定矿山缓建,基建生产全部停止。
1979年至1985年,和睦山铁矿缓建维护。矿领导组织职工从1979年开展生产自救,采掘地表矿。至1985年,共采矿80662吨,销售收入183.8万元;其中1985年采掘高炉铁矿石1.41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5.88万元,利润总额1.6万元,较好地完成了冶金厅布置的矿山维护任务。
五、青阳铅锌矿
是一座多金属矿床的小型有色金属矿山,位于青阳县城东南8公里杨田乡五昌庙。1985年,矿山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拥有设备162台,固定资产原值275万元。全矿设3个生产车间(队),职工37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人)。
青阳铅锌矿是于1956年由安徽省地质局374地质队在勘查东山铜矿时发现。
1957年,安庆地区和青阳县决定合开铅锌矿,11月,潜(山)岳(西)公路工地10名工人和青阳县8名转(业)复(员)军人在袁世发(副县长)带领下,土法上马建起青阳(五昌庙)铅锌矿。20天时间,以1500元经费打通巷道21米(安庆地区下拨5000元开办费未到铅锌矿,借用5000元经费以3500元建炸药库)。1957年12月至1958年2月,3个月时间开出第一批矿石。1958年,以手工操作采出7543吨矿石,价值14.7万元,为国家提供积累9万元。1959年执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业管理法,提前135天完成国家计划6500吨生产任务。
进入六十年代,日处理50吨原矿小选场投产,增加了铅锌精矿,开发了产品品种。1962年,矿山亏损33万元,1963年,亏损降至3万元。1964年扭亏为盈。“文化大革命”中,全矿坚持生产。1973年实现了采矿机械化,选矿自动流水线,产品由铅、锌二种精砂,增加到铅、锌、铜、硫4种精砂。1969-1979年,连续11年稳产超产。1971-1976年,连续6年被评为安徽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6年5月,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命名为“大庆式企业”,铅锌矿代表四上北京。1978年,在技改技革活动中,主矿道实现半自动连动线,选场破碎改为闭路破碎。
1980-1985年,采矿深度不断延伸,储量逐年减少。1985年底,探矿深度达510米(-310米标高),开采深度450米(-250米标高)。青阳铅锌矿自1957年建矿,边采、边探、边选,不断发现新矿体,探明储量不断增加,至1985年,青阳铅锌矿边采边探,从80米延深至:-10米、-50米、-90米、-130米、-150米、-170米、-200米、-250米,从日处理50吨原矿发展到日处理100吨,采选联合,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矿井。累计探获矿量44.37万吨,是原地质队提供储量的3.76倍;生产铅锌金属总量4.1万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约20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07.4万元;实现利税总额789.4万元;上交利税总额630万元,是5000元建矿开办费的1260倍。其中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6.8万元,采掘原矿4086吨,生产铅精砂465吨、锌精砂1077吨。循着矿山发展生、灭固有规律,青阳铅锌矿走完了它的历程。1986年4月18日,省冶金厅批准:青阳铅锌矿正式闭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