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解放前医药经销
芜湖市医药商业,始于中药、后有西药,尤以中药商业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休宁人汪一龙迁居芜湖,在西门外大街开设正田药房(字号永春),时至1807年歇业。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涂县护驾墩经营张恒春药号的店主张鸣鹿(明禄)嘱其子张文金携纹银约千两,来本埠开设张恒春药号,初在金马门,租借民房,开业经营,后生意兴盛,于1864年,在长街状元坊口购地,兴建了前店、后坊融为一体的张恒春药号,1867年迁新址营业,使经营长足发展,1923年,资金达20万银元。在此期间,王春生、刘长春、王天成、朴同康、陶仁和等药号相继在北门、中长街、寺码头等地出现,时至1912年,在本埠开设的中药店达22家。
西药,始见于1888年美国人在芜湖创办的弋矶山医院。市场销售西药始于1912年张家炳在上长街113号开设的太和药房。同年,张彼恒在中长街127号开设了五洲药房,自此,打破了芜湖统一中药,形成了中、西药商业并举发展的格局。时到1945年,全市中、西药号达35家(西药号13家),出现了前店售药、后坊制药,在民间具有一定影响的张恒春、王太和、同涵春、满江春等国药号和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的太和、大瑛、华美、广济、五洲、中法等西药号。在此期间的芜湖已成为皖南地区和省内外的中、西药尤以中药批发的集散地。
抗战胜利后,曾出现短暂兴盛,但随着战事纷起,政局动乱,物价上涨,市场萧条,全市医药商业出现了资金短缺,欲振无力的状况,多数药房、药号解雇职员,不少药号、药房歇业。解放前夕,原40家西药号只剩21家,全市中、西药号、药房只有62家,职工400多人。趋于库存无几、艰难维持的局面。二、建国后的医药经营
1、中药:解放初期,全市有中药店(号)41家。后因歇业转产等原因,时至1954年,继续营业的有21家,值此,市政府首先对王太和、同涵春、慎昌等三家国药批发商进行了改造;同时,除张恒春国药号,对21家国药店分别组建了六家中药店。
1954年六家中药店组建表
表8

1955年12月,张恒春国药号首先被批准为公私合营。1956年,以上6家国药店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值此,成立了芜湖市国药总店,管辖公私合营的6家药店,而全市国药业均归属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芜湖分公司。1957年划归市卫生局,同年,又组建了裕溪口国药门市部,并将原6家国药号改为门市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旧的医药体制进行了改革,截止1983年,全市(含四县一山)设中药批发、零售商店154个,其中市区14个,职工572人。隶属芜湖药材站管辖。
2、西药:芜湖解放初期,全市有药号21家。1950年,新增新亚、新华、永济、四明、大中等五家药房开业,计26家。时至1953年,有13家(大瑛、广济、中法、中国、永生、民生、济民、中英、中美、济华、康路、大华、集成)药房歇业。时至同年底全市仍有13家药房继续经营。
中国医药公司芜湖市公司成立于1953年6月,直属市商业局领导。公司成立后,首先整顿了医药市场,对医药价格进行了调整规定。凡私营零售药商的药品零售价须按公司牌价销售。批发价,按零售价打九五折,纠正了过去的高抬市价,牟取暴利,当时一些药商见无暴利可图,纷纷要求停业,或转他业。申请停业的有新华、永济2家药房。1954年批准联合筹建长江药厂的有大生、咸济、中华、华美等4家药房。大中药房转纱布药棉厂,后并入长江制药厂。五洲药房在1954年对私营批发商改造时停业,撤回上海总公司。1955年私营药房只剩四明、济生、太和、新亚、万国等5家,同年均被批准为医药零售经销店,在市内分设3处营业点:中山路四明药房,中长街济生药房(其中有太和、新亚并入),北门万国药房(包括前歇业户新华、集成、济民3家)。以上3家药房在1956年全部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后转国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药商业的体制得到不断改革,截止1985年,全市设网点17个,其中批发部2个,总店1个,经营部3个;零售商店13个,职工385名。隶属医药采购供应站管辖。
一九五六年前芜湖市中药业概况表
表9

一九五五年前芜湖西药房简况表
表10

一九八五年芜湖市中药经销单位概况表
表11

一九八五年芜湖西药业经营单位概况表
表12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设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