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精通岐黄术的休宁人汪一龙迁居芜湖,在西门外大街开设了正田药房(字号永春),直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歇业,该店经营200余年,“九世同居,慎选药材,虔制丸散,对症取药,应效神速,四方争购,每外藩入关者多取道于芜,市药而归”。1850年,当涂护驾墩张恒春药号店主张明禄(鸣鹿)之子张文金携带纹银约千两,来芜湖开设张恒春国药号,以前店后坊自制膏、丹、丸、散、饮片等30多种中成药,经营中药材、中成药。继后,开业的中药店有50家,从业者达400余人,并出现了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张恒春、王太和、同涵春、满江春等药号。
在中药日趋兴盛的同时,张家炳于1912年在芜湖上长街开设了太和药房,经营针剂、片剂等西药、中药。同年,张筱恒在上海五洲药房股份有限公司领牌在芜湖开设了五洲药房。继之大英、华美、广济、中法等药房相继开业,时至1945年西药号已达40家,从业者达200余人。
1945年后,嗣因战乱物价飞涨,不少药号、药房渐趋萧条。截止解放前夕,存中、西药号、药房71家,从业者500余人。西药生产属空白。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医药事业。1949年6月芜湖市卫生局设立材料科,负责市属公立医疗机构的药材供应。1950年4月,皖南行署卫生局成立皖南药库,材料科并入该库。1953年6月成立芜湖市医药公司。同年11月市医药公司对全市药价经调查作出了“凡私营零售药商须根据市医药公司零售牌价销售”的规定。1954年4月,由大生、咸济、中华、华美四家药房联合办起芜湖市第一家西药厂--长江制药厂,时有职工27人,自筹资金,自聘技术人员,用二个月时间生产出第一个产品驱蛔宝塔糖,并达到日产2000粒,年产值3万元,利润4000元。
1955年5月1日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芜湖分公司。同年12月,张恒春国药号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全市中药店全部转为公私合营,成立公私合营芜湖市国药总店;将全市中药业调整为9个供应点,分区组织供应;当年实现销售额578383元,较上年增长3.38%。同年,全市西药房和长江制药厂实现公私合营。1957年4月1日,市卫生局接管了全市中药商店并将全市中药店调整为7个供应点。1958年全市西药商店转为国营企业,成立了芜湖医药站(下设3个销售点),对西药销售实行统一管理。同年8月11日张恒春国药号加工场更名为公私合营芜湖市张恒春药厂,建厂时有职工八十余人,可生产中成药三十多种,1959年该厂产值达133.7万元。
1963年1月10日成立张恒春国药总店,将原属新芜、镜湖等区医院所管辖的中药店划属该总店,担负全市中药的批发和零售。同年,全市中西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经营管理业务,由市卫生局移交给市商业局,由市医药公司统筹经营。
1966年,长江制药厂更名为芜湖制药厂,转为国营企业。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遭受严重干扰,产值和利润大幅度下降,1966年产值达538.26万元,1967年为301.99万元,1968年仅为181.18万元。
1967年空军某部驻军家属在芜湖办起了“五·七制药厂”。1975年交归地方,更名为芜湖市第三制药厂,属集体所有制,是安徽省西药外用药的主要厂家之一。1985年,有职工215人,产值227.77万元。
1970年,芜湖市新芜中药厂成立,时有职工23人。该厂主要生产浸膏、糖浆、胶囊类制剂等中成药。同年芜湖中医学校自筹资金,办起“教学工厂”,炮制加工中药饮片,生产膏、丹、丸、散等三十多种中成药。同时芜湖市区各医院也相继设立了中药柜和加工厂6个,可生产中草药制剂数十种。
1978年芜湖市医药工业总产值为911万元,利润为157万元。1982年芜湖市新芜中药厂更名为芜湖市中药二厂,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同年8月22日,成立芜湖市医药管理局,下属:芜湖制药厂、芜湖市第三制药厂、芜湖张恒春制药厂、芜湖市中药二厂、市医药材公司。1983年12月15日,芜湖市医药管理局改为芜湖市医药分公司,1984年3月24日又改为芜湖市医药工业公司。原属市医药材公司、芜湖张恒春制药厂划归安徽省医药总公司芜湖分公司。1983年12月22日,成立安徽省医药总公司芜湖分公司,下属:芜湖医药站、芜湖药材站、芜湖张恒春制药厂及南陵、青阳、芜湖、繁昌、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9个县的医药公司。
1985年5月,省医药总公司芜湖分公司下放给芜湖市。同年12月26日,市政府和安徽省医药局签署会议记要,原属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等县医药公司划给宣城地区。1986年3月17日,芜湖市医药工业公司与省医药总公司芜湖分公司合并成立芜湖市医药总公司,下属:芜湖市制药厂、芜湖张恒春制药厂、芜湖市第三制药厂、芜湖中药二厂、芜湖医药站、芜湖药材站以及青阳、南陵、繁昌、芜湖等县医药公司。
芜湖市的医药业,经过建国后37年的不断发展,已由解放初期的以销为主,发展到现在拥有中小型企业10个,药号、药房、门市部34个的产、供、销配套的医药体系。截止1985年,全系统有职工3118人,其中技术人员19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22人;占地面积314431.71平方米,建筑面积95195.4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268.53万元,净值1007.54万元;设备4008台(其中有50吨高位反应罐两台,国内先进的拉丝封口机4台,多能提取罐2台),能产多种化学原料药、西药制剂、中成药、药用玻璃、彩印包装等5大系列12类、108种产品。其中庆大霉素产量居全省之首;长江牌宝塔糖、苯佐卡因获部优产品;麦迪霉素、黄山牌阿胶、复方丹参片、人参银耳晶、当归养血膏等获省优产品。1986年,工业产值实现3644万元,是1954年的1215倍、1978年的4倍。实现销售额9067万元,其中商业销售额5081.96万元。实现税利688万元,是1954年的981倍、1978年的2.5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