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芜湖棉织业均为私人手工棉织机坊,属个体经营。全市仅有裕中纱厂机器纺纱。
解放后,皖南行署赎买裕中纱厂转为国营芜湖纱厂。1950年将棉织失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棉纱、针织棉线、毛巾等生产加工组。1951年成立了由94人组建的芜湖市棉织业生产合作社和爱国棉织社。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全市棉织业共成立了19个生产合作社。1958年以后,实行并社转厂,19个生产合作社分别合并组建了灯芯绒厂、红光针织厂等7家工厂。与此同时,新建了强力帆布厂、药棉厂、环城区针织厂、西门针织厂和国家投资新建的天锦丝绸厂。
在国民经济开始调整的1961年,天锦丝绸厂、五星针织厂、永恒印染厂停建、停产,分别并入芜湖纺织厂、红光针织厂和灯芯绒厂。1970年后,相继建成了镜湖棉纺织厂(现织带厂)、涤纶厂(现宽幅布厂)、印染厂。
1978年后,塑料纱厂和裕溪针织厂先后划归纺织局。同时为填补芜湖市毛纺织的空白,1984年投资新建了毛纺厂(原织带厂)和第三毛纺织厂(原第三织布厂)。
经过不断发展、调整,至1985年已有20家纺织企业,形成了棉纺织、印染、针织复制、毛纺、麻纺、丝织等布局较为合理的纺织工业体系。
一、芜湖纺织厂
芜湖纺织厂原名裕中纱厂,建于1916年,投产于1919年,是安徽省第一家机器纺纱企业。
裕中纱厂在解放前的30年中,经历了开办、负债、出租、抵押、出卖的起伏历程,四易其主,两改厂名。1916年,芜湖官商陈绍吾、江干卿、宁松泉等人,以“振兴实业”名义,筹集20万两盐税,招股80万银元,在芜湖陶沟狮子山下破土兴建厂房,向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裕中纱厂。1919年11月开工投产,时有棉纺纱锭10000枚,生产“三多”“四喜”商标的10支和16支粗纱。1922年以后,在外国洋纱冲击市场、国产棉纱滞销积压的情况下,生产衰落,资金匮乏,负债累累,难以维持。1931年裕中纱厂出租给上海安泰铁工厂经理沈海涛经营,改厂名为芜湖裕中盈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后经营失败,于1932年底租让给天津实业银行常务董事长李季芝,因经营不善,债台高筑,又抵债给中国实业银行。1937年中实银行又将裕中纱厂租给赵志游经营,改厂名为中一纱厂。同年,日军侵占芜湖后,中一纱厂被劫管。抗战胜利后,中国实业银行董事长傅汝霖以85万美元将裕中纱厂卖给上海申新公司荣鸿元经营。至1949年解放前夕,裕中纱厂占地面积47345.5平方米,全厂职工914人,有棉纺纱锭20000枚,年产棉纱1900件,年产值130万元。生产陷于困境,1949年1~4月仅开工11天。
1919年~1949年裕中纱厂情况(根据史料档案记载)
表26

芜湖解放初期,市军管会派代表进驻该厂,组织工人,恢复生产。1951年9月,皖南行署以190亿元(旧币)购买了裕中纱厂,更名为皖南公营芜湖纱厂。1952年,安庆庆中纱厂、芜湖染织厂和上海永德棉织厂先后并入该厂。同时,从上海国棉二十厂调拨丰田式织布机255台,省工业厅和市财政投资193.52亿元(旧币)为该厂整修和添置设备,建成3094平方米的织布车间,至此,该厂拥有23200纱锭、285台织布机,成为既纺又织的纺织企业。厂名更为安徽省芜湖纺织厂。
1954年1月21日,芜湖纺织厂遭受特大火灾,纺纱车间和大部分设备被焚。国家投资235.7万元(其中包括保险公司赔款70.65万元),并调进新机器帮助重建。同年6月恢复生产。在重建期间,还吸收了上海嘉定县嘉丰纺纱厂和无锡市振兴纱厂的投资。同年7月1日成立了公私合营安徽省芜湖纺织染有限公司筹建委员会。1956年4月17日,正式成立了董事会。
1958年该厂扩建了14000纱锭的南纺车间,1959年又新建了20800纱锭的北纺车间。至此,该厂已成为拥有棉纺纱锭73928枚,布机578台的中型纺织企业。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自然灾害影响,原棉供应不足,生产下降。国民经济调整后,生产复苏,1965年该厂完成产值5627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厂生产受到严重冲击。1976年,拨乱反正后,经过企业整顿,加强管理,生产得以发展,并开始实现由纯棉产品向化纤混纺产品的转变。1977年,该厂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荣获“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称号。1978年该厂创利税2789万元,相当固定资产原值的总和。
1978年后,相继投资兴建了气流纺纱车间、2400锭苎麻车间和35KV变电所。更新了15000纱锭,改造了南、北纺车间,新增精梳机一套,引进5台1000头气流纺纱机和产品测试设备一套,使之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设备更趋先进。1978年至1982年,全面完成八项经济指标,为国家提供利税1.6亿元,是固定资产原值的5倍。1983年9月,省经委确定芜湖纺织厂为大型企业,并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500家重点企业之一。1985年该厂实现产值、利润、上交税利同步增长,分别荣获安徽省企业整顿先进单位、省纺织厅和芜湖市政府授予的“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截止1985年止,该厂占地面积238380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86715平方米,职工宿舍建筑面积70640平方米。在职职工769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2人。企业固定资产达4483万元。现有棉纺纱锭109224枚,线锭16640枚,精梳机6套27台,气流纺纱机5台1000头,织布机1152台。年产棉纱11000吨,棉布1800万米。主要产品由解放初期的棉纱单一品种,发展到纯棉、涤棉精梳、普梳纱、线及腈纶纯纺纱、维棉混纺纱、涤棉细布、涤棉卡其布、涤棉及各类纯棉布等50余种。其中出口产品就达21种。产品质量稳定,该厂生产的“光荣花”牌腈纶纯纺30支单纱、“千里香”牌精梳涤细布、涤棉卡其布获省优产品称号。维棉花达呢、纯棉精梳32支单纱、涤棉混纺纱等产品,在1983年获省纺织行业优良产品证书。
该厂从1973年起,2424平布、3036细布、1210纱卡、普梳涤细布、精梳夫绸等产品开始出口。1984年又增出口腈纶32支纱、腈棉混纺纱、纯棉上腊纱、精梳普梳纱、线等产品,出口至美国、西欧、日本、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建国以来,芜湖纺织厂以一定的技术力量和财力、物力,援助了省内和国外同行业的建设,带出了一批纺织企业。1957年至1958年,完成了蚌埠、阜阳、合肥、安庆、宣城等纺织厂的全部或部分设计任务。1956年至1960年先后为合肥、无为、望江、歙县等32个纺织厂培训了生产技术工人。在援外方面,从1977年起,先后派出5名技术人员赴布隆迪共和国,参加我国援建纺织厂的技术指导工作,1985年完成任务回国。援建贝宁人民共和国洛科萨棉纺织厂是周总理生前签订的最后一个项目。芜湖纺织厂承担了设备购置、安装和技术骨干的培训任务。1984年至1985年10月,先后派出56名工程技术人员赴贝宁,完成了全部设备的安装任务;同时,还翻印了20万字的法文教材,聘请专家教授、工程师,完成了对贝宁共和国12名送培实习生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洛科萨棉纺织厂的技术骨干。得到国家外交部、经贸部、纺织部和省纺织厅的表扬,受到贝宁人民的称赞。
二、芜湖印染厂
1971年筹建,1973年建成投产。该厂是本市唯一加工印染布的专业厂,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市长江路123号。企业占地面积119059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102835平方米。职工1265人,其中技术人员25人。固定资产2275.2万元。印染专业设备75台,漂染、印花4条生产线。年产各类印染布6000万米,可产32个规格的布种,1366种花色的纯棉、涤棉、维棉、中长、化纤等厚薄织物的漂染、印花布。
该厂初期为芜湖纺织厂配套的印染车间,筹建资金由芜湖纺织厂自筹90万元,省纺织工业厅投资170万元帮助兴建,1972年底竣工投产,同年底印染车间从纺织厂划出,成立芜湖印染厂。1973年印染布产量607.78万米,产值889.18万元。
1974年到1978年,通过全厂技术改造,填平补齐,自制和增添了少量设备,产量、产值提高2倍。
1979年到1980年,该厂实施了化纤布印染车间的建设方案,形成了2条化纤布印染生产线。到1980年,印染布产量达3266.4万米,比1978年增长70%;产值5668.48万元,比1978年增长2倍;1981年产值上升为6562.57万元。三年间,利润增长214%,劳动生产率平均年递增14.8%。
1982年,开始生产印花布,当年产量2843.1万米,实现产值5473.26万元。1983年,又建成年产3000万米印花车间,当年生产印花布1172.57万米,产值达5004.11万元。1984年,从日本引进了生产印花布前处理设备、照相雕刻机、园平网印花联合机及防绒布后处理三组式树脂机、摩擦扎光机等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当年印染布产量达3045.67万米,产值5862.49万元。
1985年,印染布产量3479.9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414.44万元,实现利税398.36万元,劳动生产率人均43767元。同时获全国标样产品1个,全国较好产品2个。省优产品1个,省内较好产品3个,省新产品2个。自1985年起,产品出口销往苏联、新加坡等国家。
1973年到1985年,该厂共生产印染布28058.49万米,产值47654.67万元。198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172万元/人。13年共实现利税总额4937.4万元,是国家对该厂总投资2275.2万元的2.6倍。获国家纺织部颁发的“三无企业”称号,并被市政府命名为市文明单位。
三、芜湖市红光针织厂
市红光针织厂是以生产化纤针织品为主的国营中型企业,安徽省出口针织品的重点企业。位于市东郊高城坂70号。
该厂建于1956年5月,时为芜湖市针织线绳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针织厂,有职工30多人,以简易工具手工生产木纱线团。后经调整、并厂,于1959年5月定厂名为芜湖市红光针织厂。1960年厂址由砻坊路208号迁现址,新建厂房。1972年1月由集体转为全民,生产正式纳入国家计划。截止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110598平方米,建筑面积80498.56平方米,其中主厂房面积33800平方米;职工1668人,其中技术人员5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2人,中专、高中176人;固定资产原值1725.02万元;有各种设备956台,其中引进设备90台。年产能力经编织物900吨,纬编针织内衣546万件,袜子150万双。
建厂初期,只生产木纱线团,后添置针织设备,转向针织内衣生产,1957年试产棉毛衫、汗衫坯布。1960年,棉毛、卫生衫裤和汗衫批量投产,实现产值622.48万元。六十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加之农业歉收,原料不足,生产下降。1963年始有回升。1965年,产值达279.48万元。“文化大革命”中,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产值、产量大幅度下降,其间曾停产4个月,1968年,产值只达210.01元,亏损4.97万元。1969年,生产始渐回升,至1972年,产值上升到890.16万元。1973年,全厂开始了棉纱向化纤转、内衣向外衣转、低档向中高档转、内贸向外贸转的生产、经营、产品等发展方向的转变。1974年,腈纶运动衫裤等化纤针织品批量投产,当年产量达65.85万件。1975年,又试制、投产了十多种化纤产品,销往省内外。1976年实现产值1150.11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以市场需要安排生产。1978年,腈纶薄丝裤衫首次出口法国。1979年至1981年的三年,产值、利润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1%和90%。1985年实现产值4255.23万元,利税525.42万元。
该厂经过30年的起伏发展,由建厂初期只能生产木纱线团到现在能产经编、纬编、袜子3大类255个品种、规格不同的产品,而且从面料到装饰、款式、花色、色泽均由传统单一到复杂多样,由纯棉针织发展到化纤原料针织。有16个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其中有2个产品获部优,“翠竹牌”涤纶外衣布在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产品从1978年开始出口,销往欧美、东南亚20个国家和地区。
30年来,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省内外同行业的厂家培训了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保全工、档车工1000余名。
30年来,该厂累计生产针织内衣4958.16万件,经编化纤布2114.4万米,各式袜子5352.74万双,实现产值41987.91元,上交利税5673.74万元,是国家对该厂投资总额287.22万元的18.8倍。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受到表彰。
四、芜湖市锦华被单厂
该厂是安徽省巾被行业重点企业,是市中型骨干企业。位于市河南李家巷71号。企业占地面积49660平方米,厂房面积25576平方米;职工131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人;固定资产568.39万元。生产设备有:自动床单织机148台,染整设备51台。年产床单128.89万条,其中出口占60%。产品分为床单、童毯和装饰用品三类。
该厂是在手工业生产小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51年,市棉织业工会将部分失业工人组织起来成立生产加工组,为市花纱布公司加工织布。1953年市环城区政府将该生产组组建为爱国生产合作社,生产逐步由手工生产向半机械化过渡。1956年,爱国生产合作社改为市棉织第二社,另有棉织个体手工业者300余人,组成了棉织第十三社,两社均以生产六尺印花床单为主。1962年,棉织二社与棉织十三社合并建成芜湖市锦华被单厂。初期生产床单坯布,由市丽华印花厂加工印花,年产床单14万条。1972年市锦华被单厂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1973年,市丽华印花厂并入锦华被单厂,增加了印染设备,形成床单生产织染配套,最高年产床单达120万条,成为全省规模较大的床单生产企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受冲击,处于停产状态,生产下降。
1978年以后,该厂进行了企业整顿,推行经济责任制,生产稳步上升。1982年年产床单120.59万条,比1961年增长8.7倍,出口床单59.53万条,是1961年的5倍,完成产值969万元,实现利润122万元。
1982年该厂开发出6070丝光印花床单新产品,获纺织部优质产品称号;6050丝光床单获省优产品称号。1984年后,该厂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平网印花机、被单大整理设备,形成了床单织染生产流水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产量、产值、经济效益同步增长。1985年,该厂被授予“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和“芜湖市文明单位”称号。
锦华被单厂是安徽省生产出口床单的最早企业。1958年始产出口床单至1985年,共产出口床单938.14万条,占全省第一,产品远销欧、美、澳、亚、非等3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床单荣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出口产品荣誉证书。
建厂以来的35年,实现利税总额2462.3万元,上缴税利计2022.5万元,是国家总投资的3.4倍。
五、芜湖丝绸厂
系全民所有制中型织染企业,芜湖市唯一生产丝绸产品的专业厂。厂址位于长江路99号,占地面积91000多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47317平方米。职工1830人,其中技术人员39人。年产丝织品500万米。
该厂原为芜湖天锦丝绸厂,1958年7月国家投资始建。1959年投产,时有职工450人,16台电动织绸机,20台铁木织机,主产真丝绸和真丝人造丝交织物;1960年,新增2400绪缫丝和54台织机投产;1961年停产,并入芜湖纺织厂为车间,继续生产、加工坯绸。
1965年4月,丝绸生产又从芜湖纺织厂划出,另建芜湖丝绸厂。1966年,国家纺织工业部调85台新型自动织机给该厂扩大生产。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到干扰,生产下降。1967年7月至次年3月,全厂基本停产,亏损74.69万元。1969年生产始渐回升。1971年扭亏。1973年,生产全面上升,当年上交利润107万元,产品在同年出口国外。
1976年,生产出现新的发展,在织机增至260台,职工增达1443人的基础上,全年产量突破300万米,实现产值969万元,品种由生产初期的10个增至25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厂织机增达360台,值此,该厂狠抓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建立制度,加强管理,使生产年年持续上升。1979年,实现产量390万米,1985年增达561.78万米,实现产值1622万元,利税115万元。
经过27年的不断发展,已拥有固定资产890.40万元。设备有:织机360台,络丝机15台,并丝机13台,捻丝机60台,整丝机13台,浆经机15台,各种印染配套设备48台。能产绸、缎、绢、绫、呢、绨、纺等7大类50多个品种的产品。丝绸产品从1978年开始出口欧美等国及港澳地区,1979年出口绸85万米。真丝斜纹绸,在197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产品,软缎被面获省优产品称号。
该厂截止1985年的27年中,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300万元,上交利税总额2045.5万元,是国家向该厂投资总额903万元的2.5倍。
六、芜湖市灯芯绒厂
该厂是本市独家生产灯芯绒产品的企业,位于市长江路150号。企业占地面积77522平方术,厂房面积55779平方米。职工1759人,其中技术人员12人。固定资产(1985年末)339万元。拥有自动织布机616台和年产1500万米灯芯绒染色生产线。以生产中、粗条染色灯芯绒为主,最高年产量1369万米。
该厂于1956年秋,由市手工业生产联社创办,原厂址在市砻坊路劳动巷17号,建有1770平方米织布车间,从芜湖纺织厂调入丰田布机192台。1958年7月正式投产,初期以织帆布为主,年产17.3万米。1959年起,转产灯芯绒坯布。1961年,市棉织一社、六社的部分染整设备和永恒整染厂并入市灯芯绒厂,布机增至224台,形成织、染配套,始产中、粗条染色灯芯绒,年产灯芯绒坯布204万米、染色灯芯绒213万米,产值达1134.8万元。1972年由集体转为全民,年产值达2506万元,实现利润214万元。
1978年以后,该厂学上海、学常州,加强管理,产品品种由原来单一的硫化元色,扩展到28种深浅不同的色别,产量超计划24%提前完成,硫化元灯芯绒在1979年全国染色布实物评比中被评为全国较好产品。1979年,始产出口灯芯绒布,年出口量131万米,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
1981年,市船用机械厂、砂制品厂并入市灯芯绒厂,同年该厂由砻坊路迁至长江路新址并进行扩建。1982年投产了提花、仿毛灯芯绒等5种产品,灯芯绒色别增到68个,扩大了染色灯芯绒的生产。年产量达442万米。1985年各类灯芯绒布总产量562.41万米,总产值达1533.6万元,分别为建厂初期的31.5倍和43.5倍。28年中,为国家提供利税总额3800.7万元,是国家对该厂投资550万元的6倍。
七、芜湖市毛巾厂
该厂是以生产各类毛巾产品为主的国营企业,位于市长江路30号。企业占地面积585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4124平方米。职工1231人,其中技术人员17人。固定资产(1985年末)322万元。拥有自动毛巾织机178台,其中提花毛巾织机40台。年产毛巾681万条,毛巾被43万条。能产毛巾、枕巾、浴巾、沙发巾、毛巾被5大类和面巾、印花枕巾、提花浴巾、提花枕巾、提花毛巾被等96个品种的产品。
该厂原为芜湖市湖光毛巾厂。1956年1月,全市从事毛巾生产的64家大小作坊成立了毛巾生产合作社,名为芜湖市第二针织生产合作社。时有生产工人164人,毛巾木织机116张,年产毛巾44万条,产值26万元。1961年,市棉织一社、棉织十一社与第二针织生产合作社合并建成芜湖市湖光毛巾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位于芜湖市西门和平巷25号。时有职工919人,年产毛巾238万条。1970年毛巾产量达735万条,产值达636.72万元,实现利润53.8万元,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1972年元月,芜湖市湖光毛巾厂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更名为芜湖市毛巾厂。1978年后,该厂投产了提花毛巾被系列产品,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到1982年,该厂毛巾产量(包括毛巾被)达1271.15万条,产值858.1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0.9%。实现利润33.49万元,人均创利69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13%和5.2%。1985年,毛巾产量723.7万条,其中毛巾681.31万条、毛巾被42万条,产值791.5万元,实现利税36万元。建厂29年来,累计上缴利税778.2万元,是国家对该厂投资321.8万元的2.4倍。该厂有6个产品获质量奖,其中“红双喜”牌2403提花枕巾、2504提花枕巾、“人爱美”牌5-261提花毛巾被,1980年获全国优良产品奖;5-180提花毛巾被、5-230提花毛巾被、5-70儿童毛巾被,1982年获省优产品称号。市毛巾厂是全省中被行业中生产出口产品较早的企业,1959年始产出口毛巾,出口产量逐年增加,出口品种由一种毛巾扩大到毛巾被等30多种,出口外销由最初的苏联、东德、新加坡3国发展到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
八、芜湖市麻纺织厂
芜湖市麻纺织厂是本省主要出口麻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位于芜湖市河南禹王官43号。企业占地面积39075平方米,厂房面积6407平方米。
该厂是在手工制绳业生产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4年市马塘区组织制绳业20名手工业者成立了芜湖市棕麻绳生产合作社小组。1955年又组织22名手工制绳生产者组成芜湖市棕麻绳供销小组。同年8月,两组合并成立芜湖市第一棕麻绳生产合作社,时有从业人员53人。1957年底,该社在青弋江南岸征用200平方米土地,筹建麻纺织车间,试产麻袋。在全市并社转厂中,该社转为芜湖市手工业联营社麻布厂,年产值达43.8万元。1958年,市协力草织社并入该厂,生产规模扩大,年产值增至123.7万元。1962年市联营社麻布厂改名为芜湖市强力麻纺织厂。1964年起,投产麻袋,并纳入国家计划。1965年该厂试制成功制坯机5台,改制合股机2台,新制合股机2台、电动捻线机1台,提高了生产能力,当年生产麻袋2.32万条。1967年元月,芜湖市强力麻纺织厂更名为芜湖市麻纺织厂。1969年后,该厂又试制出大型锭翼式细纱机1台,自制了软麻机、并条机、抽纱机、整经机、压光机和织布机,设备得到更新扩大。
1978年,该厂进行了扩建,新建厂房4895平方米,建成半套黄麻纺织设备,年产规模400万条麻袋。至此,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当年产麻袋340万条,1980年达400万条,1983年达到499.8万条,超过设备生产能力24.95%。
1982年起,该厂承担了省外贸下达的出口生产任务,开始生产出口麻袋,当年生产出口麻袋366万条,占年总产量的81%。1985年出口麻袋386万条,占年产量的83%,产品远销瑞士、意大利、菲律宾等国。525克出口麻袋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并确定为安徽省定点出口产品。
1985年,年生产麻袋464.74万条,完成产值1000.35万元,实现利润24.17万元,比1984年提高30.93%。
九、芜湖市纺织器材厂
本市唯一生产纺织器材配件的集体企业,位于芜钢路102号。企业占地面积29210平方米,厂房面积18768平方米。全厂职工484人,企业固定资产(1985年)达166万元,拥有梭子制造设备95台,钢筘制造设备16台。主要产品为木梭、钢筘2大类,年产木梭40万只,钢筘5.2万片。
1955年3月,由复兴祥等26名制伞工人自发组织了制伞供销生产组。1956年与竹筘生产小组合并成立制伞竹箱生产合作社。1959年5月该社与第五木器社合并,成立了芜湖市纺织器材制造厂,初期以生产纸伞、布伞、车木把子和家具等。1964年转产纺织器材木梭,年产木梭30万只。1969年试制成功钢筘,成为生产纺织器材的专业厂。
1969年,该厂引进一台日本编筘机,购置了国产夹车、剥片车等专业设备,实现了钢筘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1972年,采用排风烘房新工艺和东北优质木材综合利用,生产出三胶合木梭和钢纸木梭新产品。1973年,木梭产品打人国际市场,外销孟加拉、布隆迪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80年,又试制出塑料棱、钢丝棕、丝织筘3种新产品。1985年,年产木梭40.63万只,实现产值282万元,利润达6万元。
芜湖市纺织系统除上述9个企业外,还有10个企业附表于下:
1985年芜湖市10家纺织企业一览表
表27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