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在历史上,有“衣冠文物之盛,殆与州郡”之称。光绪二十七年(1901)之前,本埠就设有“天福斋鞋帽店”及二、三十个绱鞋的个体劳动者。继后,天津人刘文魁三兄弟从上海来芜,在大花园开设“魁陞斋鞋店”,前店后坊,经营的品种齐全,布鞋做工考究,质优物美。不久店员扩充到40人,并有部分小作坊和几家百货店代为销售,一时“魁斋”布鞋驰名大江南北,创出了名牌。原老号“天福斋”被迫关闭。
清末民初,芜湖服装业原有三、四十家单门独户和设在街头巷尾的裁缝店铺缝制中式服装,相继有扬州、上海、宁波、安庆、桐城等地裁缝来芜开设成衣店、西服店、服装店。较大的有:圣昌祥服装店、华丰服装店、余顺昌西服店、华达门西服店、公泰成衣店等,加工或出售中、高档服装。
民国二十六年(1937),河北人候剑峰来芜在下长街62号开设“候运记帽店”,经营帽子100多种,多从天津贩来,同时生产草帽和防雨帽。
1946年,芜湖加工服装店铺已有559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拥有资金56226万元(旧币),形成了西服、时装、童装、裘革、机缝、新衣等大小不一的专业店铺,有少量缝纫机。经营方式有:备料定制,来料加工,还可上门缝制,兼有少量成品供应。
1948年,因物价上涨,时局不稳影响,规模稍大的服装、鞋、帽店铺相继关闭,店员(伙计)失业。
1950年5月,芜湖市妇女联合会在生产自救的号召下,组织8名妇女成立了城中妇女制鞋生产小组,生产布单鞋、布棉鞋。
1951年5月,芜湖市劳动局失业工人救济处资助9000元,组织成立失业工人生产自救缝纫部,承接来料加工服装。
1956年,该行业已有1个服装厂、10个缝纫、1个刺绣童装、2个制鞋、制帽计14个生产合作社,设有116个门市部,职工1905人。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7.6万元,缝纫机543台,当年产值453.3万元,利润11.67万元。
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城市人口猛增,劳保工作服和劳保用品以及服装需要量猛增。1959年全行业年产值达3336.38万元,利润145.47万元。“白玉牌”男女衬衫向苏联、西德等国家出口。1959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三年农业歉收。1963年产值降至648.61万元,亏损6.49万元。
1966年全行业社转厂,年底共有11个厂,1个生产合作社,职工2271人。1968年全行业产值519.39万元,亏损4.34万元。
1970年开始,先后有东升服装厂改为化工厂,红旗服装厂改为第三塑料厂,红卫被服厂改为工具厂,制帽厂改为无线电三厂,转产化工、电子等产品。
1978年9月成立市服装工业公司,调整了与商业部门的关系,改加工为自营。1979年4月服装恢复出口。6月推行定额超产计件工资制。到1980年服装鞋帽行业共有7个厂,自销门市部10个,加工门市部9个,年产各种服装108万件,各类布鞋92.4万双,其中出口服装21.5万件,年产值达1898.6万元,利润150.9万元。
1980年12月10日建立了服装研究所和服装供销经理部。
1981年下半年开始,化纤、涤纶政策性削价,全行业直接损失20.3万元,间接损失32.2万元。1982年全行业利润降至79.3万元。
1984年服装工业公司改为服装鞋帽工业公司。
1985年底,全行业共有7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个实验工厂,1个研究所,20个门市部;职工1788人,其中管理人员320人,专业技术人员80人;占地面积4452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0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1841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84.2万元,净值318.45万元;各种通用设备115台,专用设备1889台,其中进口设备731台;年产值2616.92万元,利润80.62万元,上交税金129.05万元;年产各种服装102.15万件,橡胶雨衣13.74万件,晴雨两用风衣19.92万件,各类鞋101万双,帽子6.37万顶。主产品中获省优产品的有3种,获全国儿童用品“金鹿”奖的有2种,获全国首届“金剪”奖铜牌的有1种,赴巴黎服装博览会送展产品1种。
1979年至1985年期间,服装共出口220.2万件,创汇3303万元(人民币),占6年服装总产值的30%。产品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中西服装
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被列为通商口岸,洋行、外商、教士、 修女随之而入,西服装逐渐兴起。
民国时期,服装加工主要有:本装、西装、制服三大类。
建国初期,仍以门市加工为主,式样增有列宁装、青年服等,色泽为黑色、灰色、蓝色。1953年开始批量生产军用服装和公安制服。1954年秋后大批量生产各种布棉衣、主要是救济棉衣。1956年开始批量生产各种童装。1957年开始批量生产布料中山装。1959年开始批量生产毛料中山装和胶领衬衫。
1962年开始,的确凉、维纶等化纤纺织品问世,服装趋于兴盛,批量生产的主要有中山装、衬衫等产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服装“革命化”,主要以仿军装、军干服和军大衣为主,色泽多为绿、蓝、黑三色。后期增加了中山装、青年装、春秋衫、衬衫等品种。
1978年后,服装行业已转入以批量生产为主,门市加工为辅,并有自己设计的式样,在款式和色泽上也有较大的变化,着重选择多层次、多样化、款式新单春秋女装,至1985年共设计翻新1505种。主要品种有:中山装、西装、便装、猎装、春秋衫、滑雪衫、茄克衫、牛仔裤、旗袍、裙子、大衣、童装等89种。
市服装厂从1980年起,成批生产“黄山牌”西装,当年产量3400件上装,1985年从日本引进西服生产线1条,产量增加到6000件。毛花呢男西服套装获全省服装质量评比第一名。红花儿童服装厂生产的童装,早期讲究实用性。
八十年代着重装饰和点缀,以滚、镶、嵌、绣配衣边、牙、带较多见,绣有贴花绣、挖花绣、丝绣等。除各种花边装饰外,还有花卉、动物图案点缀。1985年中长女童套裙在全省服装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乔其纱蝴蝶裙、双面绒重大衣分别被全国少年儿童委员会授于“金鹿”奖。
二、风雨衣
1969年,美华服装厂试制“风雨牌”橡胶雨衣,1970年投产,填补了省内空白,1981年在国家化工部测试总评中,获第三名。1985年产量为13.74万件,产值316万元。1982年,美华服装厂又试制“红塔”牌晴雨两用风衣,1984年投产,系省内首创,1985年产量达19.92万件,产值478.08万元。
三、鞋、帽
芜湖市工农鞋厂是全市生产布鞋的唯一企业。1950年开始批量生产布底布鞋。1975年始产注塑鞋,1976年生产晴雨鞋。制帽生产合作社1956年开始生产帽子,1970年,转产无线电元件,保留帽子产品,1977年全部移交给市郊赭山大队的帽厂生产。1982年,原劳保服装厂改名江南帽厂,专产帽子,主要产品有折叠帽、太阳帽、坦克帽、航空帽、童帽等。
服装鞋帽行业主要产品(品种)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