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主要有装饰绘画工艺、金银首饰工艺、刺绣工艺、玻璃制品工艺等。其中以铁画制作扬名中外。
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芜湖工艺美术有铁画制作业、篆刻业、金银首饰业及裱画业。
民国初,银楼兴盛,玻璃制品工艺兴起,绘画制作业、裱画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芜湖后,银楼倒闭,铁画等制作业相继歇业。不久,银楼、裱画等业逐渐复业。抗日战争胜利后,铁画制作业再度开业,其它工艺美术制作业亦有复兴。
1949年4月芜湖解放。因国家对黄金实行管理,银楼全部停业。从1951年起,组织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恢复传统工艺美术生产,并开辟刺绣生产。1956年挖掘了铁画,同年,又移植、恢复了堆漆画、通草画,誉为“芜湖三画”。此后,一个以2厂(工艺美术厂、江南玻璃厂)、3社(缝纫童装刺绣社、戏具旗帜生产社、刻字社)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形成。到1965年底,全市工艺美术行业有企业6个,职工440人,总产值达134.75万元,比合作化后的1957年增长1.3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三画”停止生产,工艺美术厂被撤销。市戏具旗帜绣品厂在破“四旧”中,一次焚毁大量戏具古装,价值10余万元。1970年2月,重点转向无线电配件生产。1971年,周总理关于“工艺美术品只要不是反动的、丑恶的、黄色的东西,都可以组织生产和出口”的指示下达后,工艺美术行业起死回生。1972年,“三画”恢复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艺美术行业进入大好的发展时期,截至1985年底,全行业有市属集体企业4个(工艺美术厂、工艺绣品厂、江南玻璃厂、雨伞藤器厂),刻字车间一个,职工827人,行业总产值2504万元,利税231.1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7倍和3.2倍。1979年至1985年,行业总产值每年平均以34.6%的速度递增,利税平均以22.8%的速度递增。产值、利润居全省同行业第一位。
一、铁画
早期名铁花,用铁锻制成莲、菊、梅、竹等单折花枝,多为寺庙大殿佛案花瓶和烛台上的装饰礼仪器。赭山广济寺、青阳九华山寺庙庵堂佛殿前的花瓶内,都插有清代制作的铁花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
铁画作为观赏艺术品出现,始于清代顺治到康熙初年。据乾隆十九年(1754)《芜湖县志》记载:“汤鹏字天池,溧水人侨芜湖,创为铁画……”,汤“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汤精湛作品铁字联“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作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春三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近似水墨画,但又异于任何一种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据《芜湖县志》记载:汤之作品,“以意屈伸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兰花草虫,无不入妙,工山水大幅,积岁月巧成世罕得之,前代所未有也。”,“名噪公卿同”。汤天池之作品,有山水、花鸟、书法,由于时代的变迁,留下来的稀世珍品不多。现传世的有《四季花鸟》四条幅(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溪山烟霭》(现收藏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草书对联》(现收藏安徽省博物馆),汤卒后,铁画世代留传。据嘉庆十二年(1807)《芜湖县志》记载:“至今铁工仿制不衰,远客多购之”。光绪七年(1881),铁工沈国华,绰号老胖子(1863~1924),在寺码头开设“沈义兴铁花铺”,锻制铁画,并先后收王富庭、杨明德、储炎庆为徒。沈国华卒后,由其子沈德金、绰号小胖子(1901~1951),继承父业。沈家父子二人之作品,其章法、结构及锻制的手法,属汤天池的艺术风格,故有“汤派嫡传”之称。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祖国的古代艺术遗产。1955年5月,找到了改行多年的铁画老艺人储炎庆(1902~1974)。1956年5月,恢复生产后的第一幅铁画--白蛇传《断桥相会》问世。继后,铁画在继承传统技艺和风格的基础上,与国家密切配合,又大胆创新,先后制作《梅、兰、菊、竹》条屏和《奔马》。1958年,铁画《黄山莲花峰》、《关山雪霁》(长城)2幅作品,在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展出,深受好评。1959年,铁画《松鹰》、《花蝶》等3幅作品,应世界和平理事会之邀,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铁画《迎客松》,是1956年6月由老艺人储炎庆和10名艺徒,与国画家王石岑(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通力协作,花了1年多时间的心血,又经曾希圣(前任中共安徽省第一书记)、赖少其(著名版画家,前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几经易稿,亲自审定的。作品长4.5米,高2.5米,堪称铁画巨臂。画面展现了黄山迎客松特有的丰姿,挺拔的树干,鱼鳞般的树皮,显示顽强的性格和万古长存的雄伟气势,上下两枝松干犹如手臂热情好客,2万余根松针都经锤锻而成。远山近石,有强烈的立体感,是其他艺术手段无法取代的,是近代铁画之代表作。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常在《迎客松》前与外宾合影留念,已成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的,还有《黄山迎客松》、《梅山水库》、《沁园春·雪》、《牛郎织女笑开颜》、《梦笔生花》等6幅大型铁画。
铁画的振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1957年,铁画老艺人储炎庆在出席全国工艺美术代表会议上,受到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1958年4月,朱德委员长来安徽视察工作时,在安徽合肥市再次接见了储炎庆。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工作时,在省博物馆参观了铁画,并在铁画《奔马》前,与曾希圣同志照了像。1958年11月,刘少奇同志在安徽省博物馆,听了讲解员介绍铁画的起源和发展后说:“是啊,只要有决心,什么事都能成功”。1964年郭沫若副委员长来芜湖视察工作时,专程到工艺美术厂参观了铁画生产,并挥笔题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老艺人储炎庆被诬为“封资修”代表,艺徒们全部改行,铁画受到严重摧残。直到1972年在主管部门支持下,又恢复生产。1974年12月,储炎庆与世长辞。他的艺徒张德才、颜昌贵、杨光辉、吴智祥继承了他的事业,而后,铁画又有了新的开拓,出现了不少反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风貌、新思想、新人物的作品,如:《饮水思源》、《丰收》等。在人物题材的创作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它以工笔画为基础制作成《蔡文姬》、《西厢记》等古代女中英杰和神女等作品,画面构思别致,神态动人,属前人所未有。1977年5月,为毛主席纪念堂锻制毛主席手迹《长征诗》大型铁字联,长8.8米,高3.32米,其中最大的字高达1.5米,重10多公斤,它逼真地再现毛主席手书磅礴气势和潇洒浪漫的运笔艺术,这是铁画发展史上的重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铁画出现了新的繁荣,题材更广泛。有唐寅的《仕女》、郑板桥的《竹子》、齐白石的《虾子》、黄胄的《毛驴》、唐云的《芦蟹》等。又以安徽名胜黄山、九华山古迹、旅游胜地为素材,制作成《始信峰》、《天台》、《百岁宫》等铁画。还设计了以简洁明快的飞禽走兽为素材锻制成的各种旅游品,其中有猴、牛、金鸡、仙鹤,并先后发展了盆景铁画、瓷板铁画、瓷盘摆件铁画。1985年,精心制成《知了》、《天牛》、《螳螂》等一批镀金铁画。
“文化大革命”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胡启立、胡耀邦等来芜湖视察工作时,都观赏了铁画。1980年以来,先后有著名画家刘海粟、黄胄、唐云、韩美林和知名人士溥松窗(宣统皇帝溥仪堂弟)等专程到工艺美术厂观赏铁画并作画。同时,也受到国外来宾的赞赏。自1978年以来,有30多个国家和访华团体以及港澳同胞参观了铁画。从1979年起铁画先后到日本、美国、科威特、尼日利亚等国家展出。以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名画“奔马”为蓝本制作的铁画《奔马》,1980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有6种规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已成铁画传统产品。
铁画产量逐年增长,产品覆盖面日益扩大。自1956年铁画恢复生产以来,到1985年底,累计产量达15.77万件,其中1985年产量达4.39万件,比投产初期增长125.4倍,比1978年增长15.3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陕西、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市和自治区。
如今的铁画,已成为国家艺术瑰宝。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侨属出国访问、考察、探亲时,作为珍品馈赠外国元首、高级官员和亲朋好友。
二、堆漆画:
起先于庵堂寺庙里的楹联匾额、商店招牌和神龛、灵柜上的花纹图案,油绘彩色,用国漆堆漆而成。
1956年7月,原市油漆社著名漆匠吴思才(1917~1986),借鉴并吸取国画的表现手法,创制成堆漆画。第一幅堆漆画《四季花鸟》条屏问世。它具有雍容富丽、斑烂多采和兼蓄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成为芜湖“三画”之一。此后,相继制作了《梅、兰、竹、菊》、《柳燕》、《荷蛙》、《松鹤》、《狮》、《虎》以及古代英杰《木兰从军》、《梁红玉擂战鼓》等作品。这些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1959年后,在堆漆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雕漆画。以国画手法为基础,在退光漆板上制成画稿,将空隙部分粘上螺钿粉,最后雕刻而成,其色彩素雅大方,表面光洁夺目。雕漆画主要作品有书法、竹、四季条屏等,已成为楼、堂、馆、所悬挂之雅品。
三、通草画
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晋惠帝正月赏宴,百花未开,即“令宫人翦五色通草花”,以助酒兴(《通签外记》)。通草画传入芜湖是在民国初年,当时只是绅士、文人雅赏而已,并无此业。
1956年11月,在江苏南京两江师范美术科读书时曾学制过通草画,市羽毛生产合作社当画师的谢白水(1894~1970),把这一技艺献了出来。通草画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通草为原料,开剪、贴、着色、装配而成。其法犹如国画,色彩鲜艳,浓淡远近,层次分明。通草制成的花卉,花芯点点,花瓣叠叠,色彩自然,远看似花,近看似画,亦花亦画,别具一格。通草画题材广泛,先后制作了《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四季条屏》、《仕女》、《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等作品,成为芜湖《三画》之一。
四、全银首饰
清同治三年(1864),宁波商人朱锦堂,由汉口来芜,在下长街开设宝成银楼,专营金银首饰、珠宝钻戒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有江苏人张叔藩开设宝庆银楼。民国初年银楼增至10家,全行业有银匠300多人,月耗银量4.3万两。抗日战争时期,增至20家,全行业有银匠160多人,月耗银量3.6万两。民国三十四年(1945)后,银楼达24家。主要产品品种,除项圈、手镯、耳环、戒指、锁片、锁、元马铃、簪子、耳扒、嵌钻、镶宝、刻章等外,还生产银盾、银餐具(碗、筷 、碟盘、酒杯、汤勺)以及在银具上刻花、钻花(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等。1949年4月后,金首饰停止生产。
1985年,市工艺美术厂列为安徽省第二家生产金银首饰定点单位。组织技艺高超的老工人和青工50多人,生产方、圆戒指盘花、盘龙、嵌钻、镶宝戒指及手镯、项链、鸡心项圈、耳环等44个品种,产品造型美观,工艺以手工为主,做工考究。当年耗黄金500公斤,产金银首饰10万余件。产品行销广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五、篆刻
清乾隆年间,芜湖篆刻已达较高水平。此时,名声在望的有篆刻家诸葛祚。据嘉庆十二年(1807)《芜湖县志》载:“诸葛祚字永年,工缨篆,镌铜章,用刀腕力深秒,苍老秀出,极得其趣”。嗣后,历代相传。
篆刻分为“正、草、隶、篆、北魏、钟鼎”,苍劲古雅,布局新颖。篆刻印章亦有掺合图案点缀其中。如:“十二生肖”,显示出图面活泼含有生机。
浅刻家脱秉乾(回族、江苏省扬州市人,生于1907年,卒于1958年8月),其浅刻作品广泛,如印章、笔筒、笔洗烟咀、扇骨等,无不精美绝伦。他以“微雕”见长,在不足8×300mm的象牙烟咀面积上,正反两面能雕出“武陵胜境”及“桃花源记”的山水人物画和文章。
当今的篆刻业,主要雕刻公章、私章、钢印,为机关团体、工商业和人民群众服务。
工艺美术行业主要产品一览表
表31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