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统计调查
1、职工家计调查
1952年,芜湖市人民政府指示有关部门调查了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执行国家统一布置调查劳动就业的基础上,开始了职工家计调查。
1955年6月,市计划委员会统计科组织商业、百货、专卖、食品、土产、石油、油脂、花纱布、煤建公司及百货站、盐业门市部等12个单位,开展居民消费品定量调查,用等距抽样法,选择120户为家计调查典型户,颁发《芜湖市家计调查固定典型户管理暂行办法》。
1957年7月,在原调查户基础上,进行调整和重新抽样,采用机械抽样法,抽选116户为经常性家计调查户。这一年,芜湖市被列为全国调查城市之一。调查方法,由调查户逐日填写家庭收支登记簿,调查员定期访问取得资料,编制12种统计报表。通过1956-1958年三年的调查资料,为研究职工生活、社会商品购买力、商品流通,提供决策依据。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重生产、轻生活,从下半年起,调查户减少,到1960年二季度,家计调查工作停止。
1962年,芜湖市恢复职工家计调查。1964年9月,市统计局、劳动局、商业局等联合发文,10月,进行了职工家庭基本情况一次性调查,实际调查1003户,抽选50户为调查户,进行长年记帐;11月,统计局配备2名专职家计调查员,负责全市调查工作。1965年,芜湖市职工家计调查受到国家统计局通报表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统计工作受到冲击,家计调查又一次停止。
1980年,芜湖市被列为国家调查点,配备了3名专职调查员。是年,曾对1000户职工家庭基本情况作一次性调查,用分层等距抽祥法抽选80户作为经常性调查户,并于是年10月1日开始记帐工作,定期整理,按时上报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职工家庭情况季、年报表,直至城市抽样调查队成立。
2、农户收支调查
1955年春,市统计科对农户收支进行一次性调查,至1981年在郊区选择24户为经常调查户。1982年,会同人民银行制定《芜湖农村社员家庭生活调查方案》,选择30户进行调查。在进行农户收支调查的同时,1963年8月,对秋季农作物产量进行一次性抽样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调查中断。1980年4月,恢复农产品调查,郊区2个大队,为固定调查点,分别对夏粮、早稻和全年农作物的预产(实产)进行调查。
3、城市抽样调查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84年,成立市城市抽样调查队,编制12人(职工家计调查员7人,物价调查员5人),选择110户职工家庭为经常性记帐户,每月连续进行。被调查户每天将收支逐项记载,家计调查员每月访问2次,进行记帐辅导,收集帐册,按月整理汇总,上报调查资料。先后建立家庭收支台帐、主要消费品消费量台帐、家庭耐用品拥有量台帐、家庭成员一览表、居住情况台帐及人民生活资料台帐等。
进行城市物价调查,编制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1979年起,对市场物价进行调查。1980年,在朱家塘、吉和街2个农贸市场建立市场物价调查点,调查职工费用中占主要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巡回上门,直接调查。在41个商店、2个集市贸易点、20个辅助联系点,先后建立商品价格台帐、70个品种混合平均价格台帐、鲜菜价格台帐、朱家塘和吉和街集市贸易点物价台帐、上海经济协作区资料台帐等。采价中,定人、定点、定时,长年坚持。集市、商店、副食品,每月采价不少于9次,工业采价则机动灵活。
抽样调查队不仅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项专业统计调查,并进行社会调查,编印内部刊物《人民生活》,开展社会和精神生活问题抽样调查,离休干部、青年、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部份企业商店承包租赁情况调查等。撰写统计分析和专项调查报告,有的被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放。1985年,市城市住户调查,荣获全省一等奖。
4、农村抽样调查
1984年,进行农产量调查,设立调查点,选择28个乡(大队)、130个生产队、1300户调查户。在进行农村住户调查时,抽选231户,择优聘用26名农村辅助调查员,成立市、县农村抽样调查队,负责全市农业统计和农村抽样调查工作。
5、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4月-1954年1月,在18个基层单位铺开。普查结果,全市总人口230889人(其中:男性占55.9%,女性占44.1%;流动人口20718入;总户数40309户;农业人口41581人,占总人口17.6%)。从1954年开始,实行人口统计年报制度,主要是常住人口统计和变动人口统计。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成立人口普查办公室。市区各派出所和郊区各公社成立22个普查队,市区各街道、单位及郊区生产队成立338个普查小组(街道204个、单位56个,生产大队78个)。抽调876名脱产干部(其中,郊区社教工作队干部156名),并动员街道基层干部、社会力量1019名、内部保卫干部449名,全市共2344人参加普查。从5月15日起到7月31日止,历时二个半月,完成普查任务。普查结果:实有常住人口332499人(不含未上常住户口的966人)。与第一次普查的人数相比,增加101610人。与1963年329090人相比,增加340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0年初到1982年6月,为准备阶段;1982年7月1日到22日,为调查登记阶段;1982年7月21日到1984年,为数据处理阶段。普查共19项,按人填报为13项,按户填报为6项。由普查人员逐项询问,填人普查表,后由普查员宣读,申报人认为无误后签字盖章。经过逐级汇总、互审复查、检查验收,如期完成任务。普查结果,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市总人口456219人,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332499人相比,18年共增加113720人,平均每年增加6317人。自1983年以来,每年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以此验算人口变动情况。
6、工业普查
第一次工业普查:1950年4月到8月,对公营、公私合营及工业生产合作社、工矿企业进行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普查。芜湖市按企业规模的大小,对市自来水厂、裕中纱厂、市火柴厂、新中烟厂等12个企业普查,分别填写甲类与乙类表式。
第二次工业普查:1984年10月31日芜湖市成立了工业普查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16人,负责第二次工业普查工作。县、区、局相继成立普查办公室981个,抽调5266人,组成普查队伍,历时二年完成第二次工业普查工作。1985年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157个列入普查范围,其中:全民182个,工业总产值187066万元,占全部总产值75.81%;集体971个,产值58919.1万元,占23.88%;全民与集体合营2个,产值83.6万元,占0.03%;其他2个,产值698.3万元,占0.28%。市区独立核算企业共462个,总产值221793万元,占89.88%。市辖四县695个,总产值24974万元,占10.12%。同时,简易调查登记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及乡办企业403个,1985年总产值为7775.46万元。芜湖市区的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1560个,总产值为254542.46万元。
7、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实际用工人数普查
1977年7月,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市普查办公室,普查结果:1977年7月30日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和计划内临时工共89896人,计划外用工18041人;集体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43916人;其他各种用工4117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实际用工共152682人。按国家政策批准留城尚未安排工作的知识青年共7989人,已做临时工作的4758人,尚有3231人未安排工作。
8、基建、挖潜、改造项目普查清理
1978年,市成立普查办公室,从6月12日起至月底结束。普查结果:在建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5万元以上的134个(中央部属7个、地方127个),建筑面积489118m2,在建工程总投资共9570万元;实需投资13011万元,超计划37%。停建的基建项目8项,总投资额1019万元。房屋建筑面积25277m2。挖、革、改项目共82个(其中:综合性利用资源6个,提高生产能力的41个,增加产品品种的12个,提高产品质量的3个,降低消耗的1个,更新设备的13个,改善劳动条件的6个),全部房屋建筑面积83466m2,措施费用共2754万元。1977年底累计支出925万元,1978年安排1367万元。通过普查反映出:基本建设任务大于施工力量,征用土地难度大,资金材料不落实。
9、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普查
1978年,成立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普查办公室。各区、局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从6月25日至8月5日结束。普查结果: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共7178人(其中:全民7063人,集体115人),实际从事科技工作5579人,占77.7%;用非所学1599人(包括当工人的中专生),占22.3%。通过普查了解到:“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科技战线损失严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紧,科技人员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科技事业需要。
10、国民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普查
1985年9月,对国民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进行全面普查。普查结果:1984年,市区国民生产总值9900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217万元,占2.15%;第二产业76768万元,占74.44%;第三产业24146万元,占23.41%(三项产业相加后减去虚拟服务费4125万元)。1985年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559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第二产业占71%;第三产业占27%。
二、统计分析
1、统计资料
五十年代,主要依靠定期报表搜集资料,综合整理。1959年,编印《芜湖市工业、手工业及私营企业十年概况》等历史资料。对各部门统计工作存在着的某些混乱现象,及时加以纠正,提高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六十年代前期,开展各种形式调查,广泛搜集资料,按月、季、年提供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编印统计小册子,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文章,为制订政策、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提供依据。1971年以后,编印《1964-1970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71-1972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73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等,搜集提供一些统计资料。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编印《1949-1978年芜湖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9年芜湖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并开展多项调查,写出统计分析报告,反映经济发展成就和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计服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生产型统计向经营型统计转变,改进方式,充实内容,扩大范围,开展服务,提高质量。将为上级服务和为地方党政领导服务与为计划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使统计监督寓于统计服务之中。
汇集资料,开拓视野。市统计局每年编印《芜湖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简编》和《国民经济统计资料》铅印本。从1984年起,改编为《芜湖市统计年鉴》,编印《芜湖新貌》、《1983年43个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资料》、《1984年56个城市各种经济对比资料》、《统计信息》、《芜湖统计》。
横向联系,扩大信息。参加全国38个中等城市统计信息交换年会和全国93个城市职工家庭生活调查资料交换会,与全国90余座城市建立资料交换关系,重点是加强和上海经济区、长江沿岸城市、南京协作区城市统计部门的联系,扩大统计信息来源,取得多种统计信息资料。
调查研究,如实反映。组织农村专业户、专业村新经济联合体调查,城市住户家用电器、服装、装饰用品、猪肉开放后市场价格、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后市场、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城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调查,社会和精神生活抽样调查,离休干部生活状况调查等,配合完成《安徽省经济年鉴》和《中国城市经济年鉴》的编撰工作。
2、统计分析
35年来,统计工作采取分组、指数、因素、相对关系分析等方法,撰写调查报告和统计分析文章。从1975年到1985年,通过《芜湖统计信息》和《人民生活》、《统计资料》等刊登载250余篇,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指出存在问题。1984年编印的《芜湖新貌》,以主要经济指标为内容,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芜湖市35年经济的伟大成就》,被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作为形势教育参考资料印发全市。
三、统计报表
五十年代,芜湖市统计部门主要是依靠各部门按月、季、年填报统计报表,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资料。1963年,按国家颁布的有关统计制度,芜湖市统计局制定了有关加强报表工作的管理意见,使统计工作规范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领域处于大改革时代,统计报表工作更显重要。市统计局编印了《芜湖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芜湖工业、手工业十年概况》、《芜湖三十年统计资料》、《芜湖统计》筹各项统计资料报表,定期为社会提供可靠的数据。市统计局建有定期报表15类110种,分别对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公用事业诸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及固定资产、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扩大再生产规模等项统计。各种报表由基层单位自行填报,主管部门审查汇总,最后报送市、省统计局,进行资料核实和分析,成为地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科学依据。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