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芜湖县
芜湖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经118°17′——118°44′,北纬30°57′——31°24′。面积97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0.7%。1985年底总人口500867人,其中:农业445367人,非农业48847人,男260972人,女239895人。人口密度为514/平方公里。全县汉族占总人口中的99.97%,回族0.02%,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衣族、侗族、傣族、土族、畲族共占0.01%。
芜湖县古称鸠兹,秦属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县名芜湖,属丹阳郡。三国属吴,东晋侨立南豫州、上党郡、襄垣等县于芜湖。义熙九年(413)至南唐升元年间(937——943)芜湖县治被撤销为襄垣等侨县所代,隋唐为当涂县属镇,自宋至清属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1949年4月24日,芜湖县解放,同年五月,市、县分置,芜湖县人民政府成立,先后属芜当专区、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71年3月1日原属宣城县的八个公社二个镇划归芜湖县,县城由芜湖市区河南迁至湾镇。1980年1月29日改属芜湖市管辖。全县辖6个区28个乡6个镇、266个村民委员会。
年平均气温15.7℃,日照1982.2小时,无霜期243天,雨日134天,年降水1304.7毫米,县境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为丘陵岗地,西北则是平原圩区。全县山地(含丘陵)229.14平方公里,平原740.8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2万亩,宜林山地11.8万亩,有水面21.5万亩,其中可养面积10万亩。河流总长307.6公里,流域面积74.66平方公里,蓄水量2.5亿立方米,水上交通方便。作物有水稻、小麦、薯类、黄豆、油菜、花生、烟叶、红花草等,其中仅水稻品种即有110种之多。烟叶质量接近“云烟”。常绿阔叶树木、水生植物、草本植物、家禽家畜和淡水鱼都较丰富。白马山、荆山蕴藏石灰石约2.4亿吨。三元乡、火龙岗镇有小窑煤约3000万吨,白马乡、澛港乡交界处有瓷土2000万吨,青弋江有丰富的黄沙,年开采量500万吨。
芜湖县圩区开发较早,今咸保圩相传为三国赤乌二年(239)孙权广招江北流民所筑;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61)重修万春圩,有良田1270顷(旧制)为皇家所有,宋仁宗赵祯赐名万春圩,后沈括著有《万春圩图记》。
解放后,芜湖县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52万元,只有轻纺、食品少数行业。到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是1.23亿元,产品有:合成氨、轮胎内外胎、酚醛压塑粉、电极糊、电石、水泥、机制砖瓦、房屋构件、被单、棉毛衫裤、服装、防滑靴、菜刀、剪刀、矿山阀门、卷板机、标准坚固件、防火设备器材、金钢砂、食用植物油、配合饲料、白酒。其中:“风帆牌”防滑靴获省优质产品奖,“三泉牌”酚醛塑料获省优质产品称号,“黄山牌”粮食白酒、“虎闸牌”卷板机、“三元牌”园盘出渣机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赵云生剪刀”保持名优传统,保沙阀门厂的2SX—BS型胶管阀获芜湖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围山农机厂的马口铁铸件是省定点产品,花粉酒获全国熊猫杯保健饮料铜奖。
芜湖县1949年只有结碎石路面27.7公里,自然航道里程170公里。解放以来,水陆交通有了发展。全县有公路里程124.2公里,通航航道300公里,宁铜铁路过境29公里,皖赣铁路过境45公里。到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0876万元,外贸收购总值达151万元。
芜湖县历史上是农业县,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市的主要产粮地。解放后,农业发展较快。1949年农业总产值只有2115万元,油料总产量2565吨,粮食总产只有69744吨。1985年农业总产值15326万元,油料总产量14946吨,粮食总产量239345吨,水产品共产4022吨。
1985年该县有中学39所,在校生24200人;农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475人;小学320所,在校生79200人;幼儿园26所,在园幼儿数2521人;医疗卫生机构60个,其中医院35所,床位数685张;有文化馆37个,影剧院49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境内有楚王城、九十里殿、西河老街、竹塘桥、蒋公山、万马墩、小村冶炼场,东门渡宣州官窑以及韩墩墓、碾塘墓群、九女墩等古文化遗址。
二、繁昌县
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南岸,地处北纬30°57′——31°17′,东经117°58′——118°22′。纵横36——38公里,总面积91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63%。1985年总人口413494人,其中男215780人,女197714人,农业人口342889人,非农业人口70605人。系汉族聚居区,间有回、满、壮、蒙、畲、朝鲜等六个少数民族。
公元220年,魏文帝登禅于繁阳亭(今河南临颖县西北30公里),曹丕称帝后,将繁阳亭改为繁昌县,县名始此。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繁昌之民隋司马睿帝渡江南迁,侨置于汉置春谷县地,沿用繁昌之名。故址在今芜湖县陶辛圩内。随开皇九年(589)废繁昌入当涂县。南唐升元中(937——942)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治延载乡(今新港镇)。明天顺元年(1457)移治金鹅上乡,即现城关镇。
1949年4月2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长江天险,渡江第一船首先在保定、芦南、获港一线登陆,从而拉开了攻克南京、解放全国的序幕。繁昌解放后,初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年5月改属池洲专区,1952年属芜湖专区,1981年属宣城行署,1983年6月7日划归芜湖市管辖。全县现辖5镇、16乡、215个村民委员会。
繁昌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全县气候的主导因素。年平均气温15.9℃,平均实际日照时数2068小时。无霜期231天,年平均降水量1244毫米,年降水量最多达1911毫米(1983年),最少仅为697毫米(1978年)。农业自然灾害频繁,雨涝是圩区的主要灾害。
繁昌县版图近似方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部低山,丘陵起伏,北部江、河、湖、塘水网相连,地形比较复杂。全县耕地面积335415亩,其中水田261578亩,旱地73837亩。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据勘探,全县地下拥有燃料、金属、化工、冶金辅助原料等七大类33种矿产,石灰石、土泥煤、瓷土、膨润石、沸石、石膏、砖瓦粘土等11种矿产储量都在亿吨以上。铁矿素以品位高,分布广而著称,全年小铁矿年产近20万吨。铜、硫铁矿、铅、锌、白云石、重晶石等矿产也有批量开采。此外,金、银、硅石等稀有矿产近年亦有发现,芦南乡已着手开采的大理石更以质地坚硬,色泽如墨而引起国内外建筑装饰业的广泛注意。洲区尚有4000多万立方米储量的天然气,有待开发。
繁昌属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混交地带。林业用地36522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7%。其中毛竹34000多亩,储积量740万根,元竹16000多亩,储积量2000万根以上,以杉松树为主的用材林81000亩,架木林52000多亩,经济林8000多亩,森林复盖率为19%。
在农作物中,粮食以水稻为主,麦、豆、薯次之,棉花、菜籽、花生、芝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兼有。水稻历史上就是芜湖米市的主要产区之一。
工业解放前曾有锅厂、采煤和纺织、缫丝、砖瓦等,至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189万元。解放后逐步办起了冶金、机械、建材、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造纸、造船等工业。1985年工业产值17468万元。繁昌轴承厂生产的TAM204轴承分别获省和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农机厂生产的小型人力打谷机获省优称号,橡胶厂生产的产品被国家建材总局定为符合国家标准,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是轻纺、建材和采掘业。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境内江河航道163公里,公路270公里,铁路19公里,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网络。
农业生产水平同解放初期相比,粮食亩产由284斤提高到千斤以上。1949年大水,溃破了大小33个圩堤,圩区粮食欠收,农民多靠国家救济。到1985年粮食总产量达151728吨。繁昌是全省重点产鱼县之一。全县可养水面5.99万亩,1985年鱼、虾、蟹类产量达37900吨。
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449万元,完成出口额350万元。
1949年繁昌仅有1所初级中学,41所小学,在校学生4675人。1985年普通中学23所,在校学生数18461人;农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数338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06人;小学221所,在校学生数56533人;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数3686人。解放初期,繁昌县只有1所医院,7名医务人员。1985年全县医院卫生院(所)48所,床位数784张。
三、南陵县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0°38′——31°10′,东经117°57′——118°30′之间,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皖南山区的过渡地带,面积1263.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98%。民族主要为汉族,还有回、苗、彝、壮、满、蒙古、朝鲜等七个少数民族,共311人。1985年总人口数为487158人,其中男255053人,女232105人,非农业人口45036人,农业人口442122人。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丹阳郡春谷县地。东汉三国仍沿其旧。西晋属宣城郡,东晋孝武帝大元八年(383)改春谷为阳谷。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始置南陵县,属南陵郡。唐时属宣州。宋与明、清属宁国府。民国初年属芜湖道。民国十六年废道存县,属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4月22日,南陵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年改属宣城专区,1952年属芜湖专区,1980年改属宣城地区。1983年6月划归芜湖市。现辖五个区、五个镇、二十二个乡、201个村民委员会。南陵系黄山余脉,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为河谷平原,河网交错,沟渠纵横,东北属江河圩区,有江南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西南系低山丘陵,岗峦起伏,沟壑众多。
南陵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为1368.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38.5小时,无霜期236天。
南陵资源丰富,据调查,矿藏在20种以上,有硫、铜、铁、锑、钼及名贵雕刻原料孔雀石,砩石、玄武岩、钾长石、白云石的蕴藏量有一亿多吨。石英砂、石灰石达百亿吨。农作物480余种,人工栽培和野生药材700余种,乔灌树木350多仲,常见经济鱼种和人驯养的畜禽品种均在30种以上。盛产粮、油、棉、麻、丝、茶、竹、木和鱼、菱、藕等,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丫山凤丹驰誉中外,三黄鸡、圩猪品质优良,优质米”小麻籼”遐迩闻名。此外,县境东部平原和部分岗地还栖息着享有“活化石”之称的珍贵野生动物扬子鳄。
南陵县,解放前交通闭塞,工业凋蔽。如今有化肥、机械、建材、轻纺、燃化、食品等193个工业单位,到1985年,工业总产值4778万元。全县修建了公路47条,通车里程358公里,通车乡镇占90%以上。青弋江、漳河为主要水上运输线,内河航运可直达长江。
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只有1788万元,粮食总产16823.2万斤,到1985年12144万元,粮食总产256964.9吨,鱼、蟹类年产2190吨。
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174万元。主要出口商品有10种,其中蜂蜜收购235吨,饼饲料4605吨,丹皮88.9吨,宣纸17.58吨,珍珠67公斤。
解放初期,全县只有二所中学,在校生610人(高中182人)。到1985年,有中等专业学校二所,在校生672人;有中学33所,在校生16613人;农职业中学4所,在校生597人;小学212所,在校生66031人;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数1874人。
南陵县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28年,俞昌准同志在南陵县谢家坝一带组织农民起义,同时成立“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
1938年5月26日,新四军军部由岩寺进驻南陵土塘,同年7月1日迁至泾县云岭。
四、青阳县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7°41′——118°05′,北纬30°19′——30°51′。总面积1180.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84%。耕地27万亩,山场104万亩,水面8万亩。辖1个镇、19个乡、179个村民委员会。1985年底总人口数261854人,其中男136350人,女125504人,非农业人口13209人,农业人口2486托人。系汉族聚居区,其间散有回、满、苗、蒙古、壮、侗、土家、高山等八个少数民族。九华山在县境之内,县人民政府驻蓉城镇。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分出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称“陵阳县”,属丹阳郡;三国吴赤乌八年(245),置临城县,与陵阳县并存,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陵阳、临城县同属宣城郡;东晋义熙中,侨置定陵县,属淮南邵;宋、齐时定陵属淮南郡;临城、广阳属宣城郡;梁时属南豫州、南陵郡;陈时属北江州,临城、定陵属南陵郡;隋收广阳并入泾县,临城、定陵并入南陵县;唐天宝元年(742)析泾县、南陵、秋浦(今贵池)部分地域置今县,因其在青山之阳,故名青阳县,属宣州,至永原元年(765)属池州;五代初属吴、后属南唐、隶江宁府;宋属池州隶江南东路;元属江浙行省池州路;明属池州府,直隶南京;清属安徽省池州府;民国先属安徽省芜湖道,后属第八区。1949年4月21日青阳县城解放,4月23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池州行署;1952年撤销池州行署,改属安庆专区;1965年恢复池州专区建置,又属池州专区;1980年2月撤池州专区属宣城行署;1983年7月属芜湖市。
青阳县境内北部地势较为低缓,多河谷平原与圩区,中部为丘陵区,南部是高山区。九华山脉雄踞西南,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8座。境内的河流有青通河、七星河、九华河等北流注入长江,三溪河、陵阳河等南流汇入太平湖。青阳县的年平均气温为16.1℃,年平均降水量为1525.2毫米,无霜期230天左右。青阳县的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有水稻、麦类、大豆等,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麻类、蚕桑等,茶、桑为大宗。青阳白麻,1957年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曾获国务院嘉奖。养蚕历史悠久,清代中期就有“桑蚕之乡”的美称,茶以黄石和九华毛峰为最著名,清代曾以贡茶进贡朝庭,民国时期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林产有竹、松桑、杉等。矿藏有铁、锰、钼、铜、铅、锌、煤、白云石等。动物资源有100余种,其中野生动物50余种。珍稀动物有猕猴、穿山甲、东方蝾螈等。境内山川秀丽,古迹众多,佛教胜地九华山坐落在县西南,全县有古迹遗址21处,古墓葬28处,碑刻17品,古建筑31幢,古桥梁38座,大小溶洞50多个。
青阳县的交通以公路为主,所有的乡镇和三分之二的村通了汽车。除了芜湖至贵池,铜陵至屯溪的两条干线公路横穿县境外,还有青阳至九华街、童埠、龙口等支线公路。青阳县的水运以重埠为枢纽,小型客轮和百吨级以上货驳船队,上至县城,下经大通可达沿江各地,为附近山区各县物资的主要集散码头。
解放初期,工业比较落后,以个体手工生产为主。1949年工业总产值111万元。解放后,青阳工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经过改革、整顿,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渐趋合理,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纺织、建材、轻工、采掘、机械、煤炭、化工、食品、印刷等十三个门类。产品达340多种,主要有缫丝、丝绸、麻纺等141个工业企业,其中以白厂丝、精干麻为拳头产品,年产白厂丝68.84吨,出口1l吨,精干麻202.15吨,出口90.5吨。纸折扇、草墙纸、竹编工艺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各国。到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343万元。
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146万元,粮食总产量为33153吨,1985年农业总产值为7010万元,粮食总产量106378吨。
194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208万元,198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53万元。外贸收购总值496万元,主要出口创汇品种有蚕丝、苧麻、蜂蜜、竹编工艺品等。
解放前教育落后,1949年全县只有中学1所,小学43所,在校生2561人。1985年有中学20所,在校生9427人;农职业中学3所,在校生410人;小学179所,在校生29442人;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数1164人。解放前严重缺医少药,1949年全县仅有1个诊所和几家私人诊所,无一张病床。1985年有30所医院、门诊所,床位498张。
五、九华山
九华山,是举世闻名的地藏王菩萨道场,是我国以佛教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南境。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贵池)。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17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7°8′,北纬30°5′。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日照1765小时。年降水量2437.5毫米。1985年,人口2400人。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年间(742~756)来游,见此山奇秀,上有九峰如莲花。写有“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和“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九华山因此而得名。历史上九华山一直为青阳县所辖。1955年始设管理处,1979年,九华山正式对外开放,管理处升为县级单位(不是一级政府),直属省、地双重领导,当时属池州地区,1980年2月改属宣城地区,1983年6月隶属芜湖市。
九华山的植物资源丰富,自然分布维管植物有一千四百余种,其中珍稀树木有银杏、香果、青檀、红豆树、青钱柳、珍珠黄洋木等。经济林木有黄山松、毛竹、油桐、杉树等,分布最广的是黄山松。名贵药材有天麻、人参、杜仲、三尖杉、黄精、茯苓等三十余种。林区内还有梅花鹿、羚羊以及各种猴类等48种兽类,并有长尾雉、黑鹊、白鹇等168种鸟类。此外还有娃娃鱼、叮当鸟等稀有动物。
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现存有78座寺宇。唐开元末(719),古新罗国(今南朝鲜)皇族近亲金乔觉渡海来九华山苦心修炼,贞元十年(794)金乔觉圆寂,后人认为他是地藏菩萨化身,尊称金地藏。此后,九华山被称为地藏菩萨道场,于是,“香火之盛,甲于天下”。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于途。九华山著名的庙宇有肉身宝殿、祗园寺、化城寺、百岁宫、甘露寺、地藏寺等。九华山庙宇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发达水平。
九华山有九十九峰,峰峰竞秀,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等九大峰为主,突兀云表,奇丽多姿。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峦隽秀,怪石嵯峨,飞瀑流泉,苍松翠竹,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此外还有十八岭、十八岩洞、十八泉等名胜风景。
九华山,天开神秀,地灵人杰。历代名流学者有李白、杜牧、刘禹锡、王安石、苏辙、文天祥、袁枚、赵朴初等等都登山揽胜,留有珍贵的诗文古迹。山上现存各种文物计有1300余件。其中珍贵的有明代万历皇帝圣旨原本、历代帝王御赐的金印、匾额、藏经、手谕真迹;还有千年贝叶经、明代高僧血经;历代瓷器、玉器、法器、书画;百岁宫还珍藏已保存三百五十余年的“无瑕和尚肉身”。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