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春节
1、准备“过年”
古代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这一天吃过腊八粥(以蔬果米杂煮而成,一名五味七宝粥)以后,辞旧岁,迎新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四郊农家和城市糕饼作坊,碾磨糯秈黍稻粉拌和饴糖做“年糕”,有黄、白之别,方形的叫“方头糕”,元宝式的叫“元宝糕”,形狭而长的叫“条头糕”,稍阔的叫“条半糕”,黄白垒垛。另外还制作糍粑、豆皮、欢团之类。富家雇工磨粉自蒸,一般居民则到店里买点儿应应景。因之,春节前一二十天,糕饼店门市如云,操刀屠户分外忙碌,到出栏之家杀“年猪”;一般人家定买猪头在冬至前,选皱纹如“寿”字者,谓之“寿猪头”“元宝头”,腌透风干,以备敬神之用。长街悬卖官版新历书(时称为皇历),地保以新历书逐户分送,各家必须加倍给钱,号称“送历本”。腊月夜长火烛多,有巡更夫沿街敲打竹梆,高喊:“谨防火烛,小心者!”提醒注意,名曰“叫火烛”。腊月将残,检阅历书,在“宜扫舍宇”日(一般在二十三、二十四),扫除庭户尘秽,擦洗门窗,冲涤家具器物,清理厨房,粉刷灶台,铲净锅底烟垢,俗呼”打炀尘”。这段时间,男人采办年货,穿街走市,脚不停步;妇女在家浆洗衣被,缝制新鞋,剖鱼剁肉,烹调荤蔬,手脚不停;连孩子们也当助手,忙得不亦乐乎。
整个腊月,青弋江两岸四市,从南门湾过老桥,联结花街、鱼市街、米市街、薪市街,接十里长街,直到中江塔码头,农副土特产品,南北杂货,都是车载舟运,肩挑手提,纷纷进入市场,买卖倍加兴旺。灯笼铺通宵赶制灯彩;香烛铺印财马、糊元宝、凿纸钱、浇巨烛、束名香、制爆仗;山货铺大量供应箪瓢箕帚篮筐绳席;铁作铺连夜锻制“三刀”和铁画;瓷器铺备有各色瓷瓦酱器锅铛碗筷;酒肆、药铺各以酒槽、苍术、辟瘟丹送货上门;锻磨、镪刀、杀猪诸色工人亦应时而出,喧叫街巷;还有叫卖陶灯、灯草、灶君像、门神、、春联、年画的)……这些总谓之“年市”。
2、“过年”
旧俗称农历正月初一为“过年”,古人定这天为正旦、元旦,即一年之始。民国期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过年为春节,解放后沿用之。但民间仍以过年为辞旧岁迎新年的重大节日,由“送灶”、“除夕”、“正旦迎春”、“破五接财神”等送旧迎新活动组成。送灶、人们认为灶神主掌一家祸福,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由主妇备香烛、纸马、枣汤和灶糖(元宝形芝麻饴糖)恭送灶神上天奏事,除夕晚取下供物接灶神。民谚:“平安即是福”。故家家送灶时灶台神龛均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祈福。腊月的最后一天(二十九或三十)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谓之除夕。这一天,插冬青、柏枝于门楣,换门神、春联、张贴年画、福字。堂前壁柱一般贴的是“百无禁忌”、“万事如意”,店家不外乎是“一本万利”、“财星高照’,农家则是“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一类吉利语。连牛栏、猪圈、鸡笼上也贴上“六畜兴旺”的红贴,预祝新的一年有好的光景。除夕,是追宗思远的日子,又是全家大团圆日。此夕,家家祭祀过天地、祖宗、点燃“报旺鞭”爆仗以后,灯烛通明,香烟缭绕,全家吃年夜饭(团圆饭),长幼全集,按辈分依次挨坐,说些吉利话之后,家长首先下箸吃的是“安乐菜”,人俗称“八宝菜”,全家人跟着细嚼品尝,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宴席,名叫“年夜饭”也叫“合家欢”。席上,就连平日滴酒不尝的妇女、孩童,也要抿一口甜酒。此夕,晚辈要向长辈叩拜辞岁,长辈给孩童压岁钱(昔日在孩童熟睡之际塞在枕头下压岁,后均于辞岁时给红纸包),室内院落是灯火辉煌、嬉笑玩乐、通宵达旦,曰之“守岁”。时过子夜,迎来新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平辈互相祝贺,燃鞭炮、开“财门”(大门),迎壁墙上大红“福”字和“抬头见喜”、“招财进宝”贴纸给人吉祥喜悦感。全家手捧棒香鱼贯而出,谓之“出行”。出行要遵照历书规定的大吉方向,向路神、井神、树神、土地等诸神香烛敬祀。出行回来,每人喝一碗发(炒)米糖开水,寓意发财,生活更甜蜜。在香烟缭绕,鞭炮阵阵中,“恭喜”、“发财”之声四起,亲朋街邻之间拜年活动开始,连续到初五。芜湖历来有“拜年不过五”的乡风。拜年方式以登门祝贺为主,此时主妇泡茶,摆食盒(八格或五格漆盒分装糕点、糖果、瓜籽、花生等),上五香茶蛋、主妇吉利话不离口,如奉上双数茶叶蛋称“拿元宝”,来客一般不吃,回称“元宝存着”。“敬糕点果品时,如对办公务的敬上卐字糕曰“步步高升”,新妇则曰:“早(红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学生则曰“莲(莲子)中三元(桂圆)”。还有敬“元宝”(五香鸡蛋),为了图吉利,客人总要拿双数。远亲浅交在街上相遇双手抱拳“恭喜发财”一番也就拜了年,官宦人家和商号店铺,则从门缝进一张拜年片。凡新婚夫妇必须在大年初三回门拜年,岳丈家视女婿为“娇客”,享以鸡腿下挂面,女婿非吃不可,酒后上饭,姑嫂连连以满碗堆饭嵌合叫“嵌饭”,往往逗得满堂大笑,成为酒席的高潮。破五,即初五迎财神店门开门营业。旧社会,过年虽是盛大节日,但却是“富家欢乐贫家愁,儿童喜欢父母愁”,购置年货、缝制新衣、亲友送礼处处要钱,故称过年为“年关”。节日越近,物价愈贵,谓之“杀穷人”。欠债之人到处躲债,人们用“二十八,随嘴搭;二十九,有有有;三十不见面,初一拱拱手”。形容躲债人的窘状。节日气氛中透出阵阵凄凉。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仍是民间盛大节日,随着科学知识普及和移风易俗教育的深入,人的观点改变,扬弃封建迷信内容,保留阖家团聚互相拜贺、开展文娱活动等注入新内容的习俗。机关、团体实行团拜,领导干部到工厂、农村和部队向烈军属、坚持岗位的工人、战士拜年。80年代,电视机普及,除夕之夜家家围聚电视机前欣赏文艺节目,子夜12时钟响,全市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满城,节日气氛浓郁。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习俗吃糯米粉制的圆子(元宵)。家家悬灯,又称元宵节、灯节。灯节是过年的延续,旧时正月初八上灯节,至十八落灯节。市面景气时灯会延长至二月二“龙抬头”,是城乡尽兴欢乐的节日。灯会从南门湾沿长街至大马路(今中山路),商铺门前家家张灯结彩,糊扎灯笼为业的花街篾铺生意兴隆。芜湖曾有民谣说:“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晚上灯点亮,疑是天仙处”。灯会以玩龙灯领头,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耍十番、打莲湘、摔花子等各种杂耍表演配合。芜湖米业有广潮帮、宁波帮等,各集资财组成灯队争奇斗艳,仅龙灯就有滚龙灯、炭篓灯、板龙灯等等,十里长街,人涌如潮,鞭炮连声不断,欢乐笼罩满城。解放后,元宵节家家吃圆宵,互相送圆宵的习俗延续下来,灯会已减当年盛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富裕,灯节内容日益繁多。每年元宵节于镜湖之畔举办灯展,玩龙灯,舞狮子等传统灯市节目也恢复,1979年曾出现历史上从未有的青年妇女组成的“青龙”队,与男青年组成的“黄龙”队对舞争胜的佳话。
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煮食糯米粽子,品尝绿豆糕。同时,家家门前盆裁一棵艾,艾上粘上红绿纸做的棕形纸筒,日中时分折断放倒。并用菖蒲制剑挂于门前床头,饮雄黄酒,儿童穿虎头鞋,挂香袋,额头用雄黄画个“王”字。除上述驱妖辟邪习俗外,倾城围聚长河两岸看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吸引人的活动。竞渡各队龙舟和水手分别以青、红、黄、白等不同彩色的装饰和服装为标志,助阵锣鼓三通,冲天爆竹一响,“主赛船”头红旗一挥,众桨齐举,龙舟似箭,两岸彩旗招展,击鼓雷鸣,观众沿岸助叫,声震水滨,先达到终点线夺得一杆彩旗和一包彩礼的龙舟就是冠军。冠军龙舟健儿登岸时受到凯旋式的欢迎。芜湖地处“吴头楚尾”、江津要地,自古以来竞渡盛行。明代,梅士劝《芜湖竞渡》诗形容当时的竞渡盛况说:“我者曾在芜湖住,五月五日观竞渡。画船彩鹢高接天,雷笑云歌遏江雾”。可以想见其盛况。清代中叶,竞渡规模更大,有二大赛场,一在长虹门外老浮桥,一在澛港至关门洲十五里的长江水段,时间也延长了,从初一“出龙”至初五“收龙”,要连赛五天。还在金马门外,搭盖城隍行宫,留驻神像,跨街高扎戏台,锣鼓喧天,演唱梨簧戏,连演十几天,这既是欢庆夏季丰收,也是预祝好秋景,如此竞渡演戏,名闻江东,吸引着远在南京的观众也纷纷乘坐凉篷子船赶来观看。为此,黄钺写有《凉篷子词》:“不施篙舻不安窗,惯系秦淮水阁桩。闻说于湖方竞渡,溯朝争到澛明江”(即澛港)。盛大的龙舟竞渡解放后很少举行。
四、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芜湖俗称“八月半”。过去民间活动,除普遍通行赠送礼品,全家宴聚分食月饼、共赏圆月以外,也有不同于他处的习俗,别具一番风情。
食绿粽菱。农家从池塘采绿壳菱角,一色四尖,形状近似端午粽子,名叫“粽菱”,用瓦器陶甑蒸熟,盛筐装篮,用荷叶覆盖,挑上街叫卖。绿粽菱虽然不珍贵,却是中秋节“四鲜”礼品之一,与月饼、红枣、雪藕赠送至亲好友,含有团圆和睦,相亲互怜的寓意。这风俗起源很古,在唐朝就盛行了,元诗句:“彩粽新菱实”,就是题咏此事,可见芜湖民俗历久不衰。只是到了清朝,方以红菱取代绿粽菱,一直沿袭到今天。
挂万寿灯。中秋节那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祝延年益寿,名为“万寿灯”。除有用绫罗绸缎和桑皮油纸裱糊的红灯以外,还有汤天池创制的“铁花灯”。用精巧的铁画——主要是花卉鸟虫和梅兰竹菊,构联成四方形或六角形;蒙上纯洁如雪的白缎,当中点燃一支银烛,高竿挑起,悬在屋檐下庭院中,灯月交辉,分外光明夺目。
走月。晚餐以后,一轮明月当空,青少年纷纷作长夜游,擅长乐曲者,携玉筝、弹琵琶、吹笛子,三五成群,乘着月色,尽情畅游于街市和郊阡陌间。妇女们也突破了闺门规范,梳洗打扮,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进出尼庵,摆设香花供桌,望月展拜,鸡声喔喔,犹婆婆月下,谓之“走月”。
摸秋。妇女结婚后想要生个男孩,女伴在这一晚多摘南瓜相赠送,以“南瓜”音近“男娃”。豆棚下,瓜架间,篱落旁,往往人影衣香缭绕,随意摸索,名叫“摸秋”。得南瓜者得男,得扁豆生女。如果摸得白扁豆也很欢喜,因为这叫“蛾眉豆”,是夫妻举案齐眉、白眉偕老的好兆头。这风俗以后发展成另一形式:一群儿童捧着大南瓜,上插泥人,各执灯火,敲打十番锣鼓,送往新妇之家,名谓“送子”。
走遍天涯海角,中秋之夜,明月给人的情思总是一致的。多情的诗人面对圆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游他乡不免有思亲之情。唐代李贞白《咏月》:“当涂当涂见,芜湖芜湖见,八月十五夜,一似没柄扇。”口语入诗,耐人咀嚼。元代文学家宣城人贡师泰作有《分题得芜湖月,送宋显夫山南佥宪》诗,前三段写道:“芜湖月,碧天无风江似雪,与君迢递行相随,一似都门别时节。扬州觅得卖盐船,夜来泊向蟂矶边。潮平人语静,但见一镜当空悬。”真是写尽芜湖月色。最后结句:“山南父老来劝酒,前日清光还在乎。”惜别之情,意在言外,表达了诗人送别知心朋友的无限情思。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喜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