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历史上有许多佛教文化遗址,至今许多地名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一、吉祥寺
吉祥寺位于县城之西五里的鹤儿山麓,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为芜湖最古老的寺院。公元923年,南唐庄宗,曾赐名为永寿院。宋仁宗景二年(1035)改名为吉祥寺。
吉祥寺依鹤儿山层筑楼殿。左有东退庵,右有西退庵,均与寺同建,为僧伽静休处所。东退庵因黄庭坚住过,又名“黄山禅院”。山上有“雄观江声”禅堂,现为观澜亭。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重建,张孝祥书额。明崇祯八年(1625)改建,增三元殿。据说,观澜亭旁有块响石,人立其旁,即闻江涛雷滚、故曰雄观江声。
吉祥寺有宝塔一座,即青弋江入长江处的中江塔,远近闻名。寺旁有一座东岳庙,宋时为东岳祠,后倾圮,明太祖时集资重建。
吉祥寺范围很广,南滨青弋江,西临长江,北至范罗山,东接街市。今地名与其有关。寺码头为寺僧淘米洗菜之处,老横街至万安救火会一带,为吉祥寺的下坂坡,公安街一带为吉祥寺的下水沟。
吉祥寺殿宇,历经兴废,代有增修。古吉祥寺曾留下苏东坡、黄庭坚的书法手迹。一是苏东坡手书《花卿歌》,二是黄庭坚看东坡手迹《花卿歌》为之书的跋。二者均为刻石,嵌于寺壁,今已不存。另有画家萧尺木画东坡吉祥寺看花诗图,为其杰作《太平山水图》四十幅之一,亦收入《芥子园画谱》。
这座古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同治光绪年间,虽经多次重修,然寺山余基,多有损失。清末,王泽在余基上创办襄垣小学,后来大殿又改为初级审判所、警察总局。现寺宇尚存数间,鹤儿山也久已削平,楼房林立。吉祥寺作为一街道名称留传至今。
二、东能仁寺
东能仁寺在县城东门(即今胜利电影院一带)。始建年代不详。南唐时(923--934)名为承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东承天院;另有西承天院,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两院分别赐名东能仁寺和西能仁寺。东能仁寺在宋元丰年代前后,寺僧蕴湘广交当时名士,藏书籍,建古迹,因而寺名显耀。西能仁寺则毁于元兵。
东能仁寺有一清辉阁,为赏月之所,寺旁还有一座雅积楼,东邻学舍,明李怀永嗜学,贮书万卷,建此楼藏之。据传,剧作家汤显祖曾寄居东能仁寺,埋头雅积楼,撰写《牡丹亭》。
东能仁寺亦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光绪元年(1875)重修,余基多为学舍民居占用。当时皖南镇总兵潘鼎立增修大殿,却供关羽神像。后又增供岳飞神像,称关岳庙。从此能仁之名不显。
三、普济寺
普济寺在县河南,旧名水西寺,始建年代不详。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改名普济寺,俗称南寺。其旧址所在的街道,今名为南寺街。南寺毁于元兵战火。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寺僧明本力主兴复,新建成正殿、后殿、天王殿。并改山门北向。清咸丰年间,又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同治道光年间虽屡次重修,但已非昔时规模,余基多占为街道。南寺不远处有一宝塔,临近盆塘,即为芜湖八景之一的“盆塘塔影”。于今塘已成池,塔早倾圮。
四、荆山寒壁佛刻
“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荆山寺、荆山湖、寒壁佛刻和朱园。
荆山寺:在县东十多里,一名荆山禅寺。明嘉靖年间(1522--1566),次第建成三开间,三进两厢,横跨约12米,进深约20多米。头进有天并,二进为大殿,供地藏菩萨坐像,旁立观音大士铜像,高约2米,左右两边列十八罗汉。山门西向,下临碧潭,后殿紧靠荆山寒壁。北侧紧连寒壁佛刻,陡坡无路可通,南侧有三间厢房,为寺僧起居处,旁有二百米的台地,由此可拾级登山。
荆山湖:明代以前湖水辽阔,大小荆山矗立湖水之中,宛如两朵芙蓉,嵌在偌大的水晶盘上。六朝五代以前,荆山湖上的山光水色,是芜湖最好的风景。南朝梁元帝《汛芜湖》写的就是芜湖景色。元代欧阳元,为芜湖地方官时,亦最爱荆山湖风景,曾多作颂诗,芜湖人为纪念他,曾将荆山湖又称欧阳湖。
寒壁佛刻:大荆山上原有文昌阁,西向削壁依空,垂岩列屏,下临水潭,仰视若矗立千仞。芜湖人俗称之为:半边天。顶端有一丈见方石到“寒壁”两个大字。乃为明侍御骆骎曾题。寒壁西北一端及荆山寺后方石壁上刻有许多佛像。经鉴定:右半壁佛刻始于明代,刻工精美,左半壁佛刻延至清初,刻工较逊,前后工程延续一百四十多年,总计刻佛二百余尊,文物价值较高。寒壁顶端还有一只水泥修补的白鸽。
朱园:明万历举人朱万爵以亲老不仕,筑别墅于荆山,木楼草阁,绕以粉垣,花木成荫,清静幽雅,名曰朱园。朱万爵偕弟万寿、万选闭门读书,事亲,布衣蔬食,二十年足不至都市,萧尺木等名士多与游,朱氏故后,萧尺木往游,人亡园圮、旧址犹存,遂以诗发怀今之情,后常有人瞻仰,成为荆山胜迹之一。
荆山寺、荆山湖、寒壁佛刻、朱园,在历史上即为“荆山寒壁”风景的内涵。为芜湖重要的佛教胜迹。
解放后,“荆山寒壁”被省列作重点保护文物。省文化局派员前来察看,拨款维修。1962年,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曾亲临荆山禅寺,察看寒壁佛刻,并指示要将古迹保存。芜湖县文化局随即拨款整修寺宇,铺登山石阶。1964年省政府拨款一万元,用以维修寒壁。
不幸的是,如此一景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飚中毁之殆尽。寺庙被拆,寒壁被炸,千年文物古迹,烟消灰灭。
五、普同塔
清康熙二年始建,四年落成,建此塔的用意:“为沙门火浴舍利、无问疏密,皆当一体偕享醮奠”。即为僧尼的公共墓地,塔在县西周家山(今市政协大楼处)。塔不高,为避妨碍邻茔,旁建精舍数间,供佛像。乃六度庵僧在瀛募化,居士林中瑶捐增地皮而建。塔毁于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