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业余体校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材的重要基地。它的主要任务是招收中小学中有体育培养前途的少年儿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训练,为省和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材,为基层培养输送体育骨干力量。
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始建于1956年8月,是安徽最早开办的两所业余体校之一。建校初期设田径、体操两个班,学生51人,专、兼职教练员各1人。1959年增设技巧、武术,共4个项目、8个班,学生210人,教练员也随之增加到9人。1960年又增设篮球、排球、小足球、乒乓球、举重、游泳,共10个项目,17个班,学生528人,教练员12人。同年,并协助新芜、镜湖、裕溪3个人民公社各成立一所业余体校,共招收学生400多人。
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由10个项目减少到6个项目、10个班,学生201人。次年下半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逐步恢复到8个项目、21个班,学生430人。
1963年,为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首次进行了项目调整工作。撤掉3个项目,充实加强了田径、体操、足球、举重、武术5个重点项目。并在各个重点项目中分设提高班和预备班。田径、举重两个项目还分别在师大附中和光华玻璃厂、江东通用机械厂开设了辅导班。
1964年再次进行项目调整,决定只开设田径、体操、足球3个重点项目、13个班,学生196人。
1966年至1971年间,业余体校被迫停学。1972年恢复办学,到1974年已设有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举重、武术、围棋10个项目、16个班,学生450人,专、兼职教练员24人(其中专职教练员17人)。
1980年以来的发展变化情况,见表6。
表6

30多年来,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向省和国家输送了大批体育后备人才,涌现了吴守德、陈道云、方坚、翟迎建、马建平、方敏、邱明、杨青、吴频等一批在国内外体坛上具有争雄实力的优秀运动员。
二、重点业余体校
市重点业余体校创建于1979年。开办初期设田径、足球两个班,学生48人。当时学校机构比较健全,设有校党支部和专职校长,下设办公室、教务处两个办事机构,定编26名工作人员,其中:专职教练员10人,专职文化教师9人。学生实行体育训练、文化学习和食宿三集中。办学经费由省体委每年下拨专项经费40000元。
1981年增设举重项目,学生发展到64人,1983年又增设体操项目,学生发展到113人,后因该校学生不包分配,出路难予解决,遂于1984年7月与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合署办学,取消“三集中”的办学形式。
三、陆上军事业余体校
市陆上军事业余体校于1978年组建。它的前身是芜湖市国防体育俱乐部(1956年成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建校期间,曾开设射击、航空模型、无线电报务、无线电测向及摩托车5个训练项目。1980年有学生265人,1981年267人,1982年77人,1983年71人。1984年7月撤销陆上军事业余体校建制,并入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四、航海运动学校
市航海运动学校成立于1978年。它的前身是芜湖航海运动俱乐部(1958年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建校初期设航海模型、摩托艇、航海3个项目,学生46人,教练员3人。1981年起,调整为航海模型、摩托艇、帆板3个项目,学生人数:1981年为32人,1982年13人,1983年11人(含省体工二大队专业运动员)。1984年11月,专业队由省体委收回自办,该校仍坚持业余训练。
该校在短短几年的办学期间,为省队培养输送了齐建国、李文跃、朱万琴等优秀运动员,多次受省体委委托组队参加全国航海模型、摩托艇、滑水和帆板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尤其是帆板项目,成绩卓著。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