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4)芜湖安徽公学等新式学堂就开设了体操课。其时担任专、兼职体操教员的有潘赞化、汪镜赢、柏文蔚等。教学内容以兵士体操为主。
民国初期,芜湖萃文、圣雅阁等教会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较活跃,并出现了校际体育比赛活动,还曾联合组成学生足球队,打败过外国水兵队而传遍全城。
民国十二年(1923),芜湖公、私立学校实行新学制后,普遍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为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在此前后,芜湖省立第五中学、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以及芜关、求是等学校,纷纷聘任了一些体育专科学校毕业生担任体育教员,如蔡绍奎、耿伯威、李育之、王乃、王淑澜、黄汕等,他们热心学校体育事业,用自己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很受学生欢迎。
在此时期,为了解决体育师资缺乏的困难,原安徽体育专科学校谢佩三将家中田产变卖,在芜湖开办了一所华中体育学校,后因缺乏援助,弄得家贫如洗,仅三年即停办,但其慷慨解囊兴办体育学校的精神,实令人敬佩。
民国十八年(1929),省第一届运动会召开前后,芜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逐渐转问省运会的竞技运动项目。
民国二十二年(1933),芜湖还举办了一次私塾学生运动会,计有三十多所私塾的八百多名学生参加比赛。
抗日战争时期,芜湖有些学校迁往内地和山区办学,仍坚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如广益中学迁至泾县茂林办学时,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1942年9月举行的茂林秋季运动会,并获得总分第一名。留在沦陷区的有些学校,如内思中学的体育活动也能坚持开展,尤其是足球活动很为活跃。
民国三十五年(1946),安徽学院重体科随学院迁芜湖后,体育教学设备有所改善,并重视了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参加市区体育竞赛的编排、场地和裁判工作;在中山纪念堂(今工人文化宫)举行体育表演晚会;组建篮球队代表芜湖参加全省和全国比赛等。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整个教育计划。
五十年代初,各级学校就把体育课列入必修课,每周两课时。由于当时国家尚未编订统一教材,为探索新中国体育教学的路子,早在1950年就相继成立了中、小学体育校际教研组,积极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中学教研组还自编了体育教学大纲,大学也自编了体育教学计划和内容,并广泛开展了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1953年开始参照苏联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和训练,同年在部分学校推行《体育锻炼标准》,次年在各级学校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到1955年,全市十九所中学中已有十八所中学施行了“劳卫制”,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学生有5068人,占中学生总人数的44.41%。
1956年,全市各级学校开始分别按照国家颁布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组织体育教学,从而使体育教学步上正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58年,在全市体育工作跃进大会的号召下,不少学校制定了体育工作跃进计划,要求大搞“四红”活动,大放体育“卫星”,有些学校还成立了体育跃进指挥部,开展“跃进月”活动,半天上课,半天锻炼,甚至挑灯夜战。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打乱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1959年11月,安徽师范学院附中获“全国中小学体育红旗校”称号。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体育工作逐步恢复正常。除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外,还从1964年起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体育工作遭到极大破坏。后期虽陆续复课,但体育课已被改为军事体育课,以军事训练替代体育教学,此风盛行六年之久。
1979年,通过“扬州会议”的传达贯彻,各级学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和学校卫生工作的两个暂行规定,同时把《国家体育锻炼际准》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再次使学校体育工作步上正规。据1980年的调查,全市中学每周上两节体育课的班级为515个,小学为596个,分别占中、小学班级总数的90%和100%。
1980年,开始在中、小学布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简称传统校)。当年只布局了省属传统校4所,1985年发展到26所(省属传统校17所、市属传统校9所)。训练项目由田径、足球发展到体操、射击、乒乓球、航空模型等七个项目。从事专项训练的体育教师54人,学生1201人,仅1984年就向市级业余体校输送175人。足球传统校北塘小学曾连续四年获市“三好杯”小足球赛冠军,两次获省“萌芽杯”小足球赛第二名,并荣获全国第一届小学生夏令营集训赛第五名。体操传统校安徽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自1982年以来曾先后有三名小运动员被选参加全国少年儿童体操分区赛,获得第三名;五名小运动员被选参加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获得六枚金牌。田径传统校第二十一中曾六次蝉联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该校输送到省、市的优秀运动员中,有一人获华东区少年田径冠军赛女子五项全能冠军,一人获得华东区田径运动会女下少乙组跳远冠军。
1981年,在全市学校中开展了评选优秀体育教师的活动。同年暑期首次在黄山举办了优秀体育教师夏令营。
1982年,省教委、省体委和省卫生厅首次对我市第一中学、安徽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贯彻执行《两个暂行规定》进行检查验收,各地市分管体卫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全省二十所重点学校的校长参加了验收评分,结果两校均系良好。
同年,各级学校开始推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建立了按学年组织检查验收的制度。
几年来的“达标”情况见表1、表2。
中学“达标”情况

小学“达标”情况

1983年,市第十一中学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并应邀参加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
1984年,市中学体育校际教研组在对几十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学体育课统一评分标准,使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工作更趋统一化、合理化、科学化。
1985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成立后,组织交流了四十多篇体育教学论文,其中获全国教学论文奖1篇,获市教学论文奖8篇。
进入八十年代后,有些学校还对体育教学改革作了尝试。如第十一中学实行了“同班男女分开教学”和“合班男女分开教学”,第十一中学和罗家闸小学试行每周三节体育课;第六中学以每周两节体育课的一节,组织学生兴趣锻炼小组进行自我缎炼。同时,还在三所省属重点学校中试行了招生考试加试体育的改革。
芜湖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很为活跃,充分发挥了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芜湖不少学校(如圣雅阁、萃文、芜关、二职、二农、五中、七中等校)除有计划地举行学校运动会外,还组队参加了四届全省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芜湖七中曾获第二届省运会田径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该校学生汪仲华获个人总分第一名。萃文中学获第三届省运会男子组径赛总分第一名,五中获男子排球冠军,此间,芜湖五中曾在省篮球选拨赛中夺得冠军后,遂代表安徽前往南昌参加第三届华中运动会篮球赛,首战曾以40∶20胜湖北队。芜湖女中篮球队曾代表安徽参加第四届华中运动会篮球赛获得亚军。
解放后,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更趋频繁。每年召开一次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越野长跑赛,从市到学校已形成制度。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仅据1979年至1985年的统计,共举行全市中小学生单项体育比赛76项次,年均举行11项次,竞赛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手球、射击、航空模型、无线电测向、广播体操等。在此期间,并组队参加了下列全省中小学生体育竞赛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