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芜湖没有专管体育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一直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建国初期,为加强对全市体育事业的领导,于1955年5月4日成立芜湖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芜湖市体委)。起初,由一位副市长兼任体委主任,1965年12月起,开始配备专职体委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期,芜湖市体委被军事接管,大多数干部下放农村、工厂接受“再教育”。
1972年底,撤销军管,逐步恢复和健全了芜湖市体委组织机构。截至1985年底止,芜湖市体委办事机构有办公室、政工科、训练竞赛科和群众体育科。下属事业单位有重点业余体校、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体育场。共有职工90人。
芜湖的体育运动有着悠久历史。据嘉庆版《芜湖县志》记载:明、清两朝芜湖中武举者有33人,其中有2人曾被清廷授予怀远、武德将军,1人历任河南、河北镇总兵、湖广提督,官阶一品,为清朝最高之武职。由此可见,芜湖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其它如举石担、玩石锁、赛龙舟、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跳绳、爬竿、以及游泳、棋类等民间体育,在芜湖活动的年代也较久远。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芜湖。他们在芜湖立海关、辟港口、划租界、建教堂、办学校,大肆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此间,通过外国水兵和教会学校的外籍教职员,开始传入了足球、篮球、田径等西方近代体育项目。二十世纪初,反清革命党人陈独秀等来芜创新学、办报纸,竭力提倡体育,推动近代体育的发展。但那时的芜湖近代体育活动,主要是在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中开展,民国之后才逐步推向各级各类学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学校体育开始影响到社会。到三十年代前后,芜湖社会上的球类活动已相当活跃,曾先后涌现出“五覆队”、“夜猫队”、“火星队”和“友联队”、“健美队”等社会篮、足球队。他们不仅活跃在芜湖球坛上,有的还自筹经费,出征邻近各县和外省县,籍以切磋球艺,提高水平。
民国十二年(1923)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间,芜湖曾选拔优秀选手参加了四届省运动会和六届华中运动会,在男子田径、女子篮球等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
随着近代体育的传播和发展,1929年芜湖继安庆之后开始筹建体育场。我省体育界前辈俞子箴曾于1932年著文称赞芜湖体育场“场地虽小,设备不全,因办理妥顺,无日不有人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芜湖不少学校辗转到大后方和山区办学,芜湖体育日趋冷落。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人心浮动,因而起色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芜湖市委和芜湖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芜湖体育运动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49年至1965年,着重建立健全全市体育领导机构和群众团体。创建青少年业余体校和射击、航海等军事体育俱乐部,开办各种体育训练班,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并相应建设了一批体育场地设施。1959年至1965年,还举办了三届规模盛大的全市运动会,参加了两届全省运动会。
在此期间,芜湖体育事业虽然也同样受到1958年“大跃进”的冲击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然而,经过1961年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很快走向正常。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芜湖体育系统作为重灾区之一,损失惨重。直至1972年下半年撤销军管并恢复市体委建制后,才逐渐有所恢复。次年即组队参加了全省第三届运动会,获得四个团体冠军和21个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迎来了建设新时期,也迎来了体育的第二个春天。“体育热”逐步遍及城乡,不仅青少年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越来越多,而且老年人体育、伤残人体育、幼儿体育也蓬勃兴起。先后涌现了160多个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业余训练工作不断加强,到1985年,市级业余体校已发展到14个训练项目,学生254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6所,学生614人。随着群众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的发展,竞技运动水平显著提高。仅在全省第四、第五届运动会和全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就获得金牌102枚,破省纪录39项次。在1980年至1985年期间,芜湖市输送到省体工队和省体校的优秀运动员、运动健将马建平、齐建国、杨青、邱明、翟迎建、方敏、方坚等,共荣获全国比赛前三名奖牌84枚,亚洲比赛前六名奖牌12枚,洲际和世界比赛(含第九届亚运会、世界杯赛和23届奥运会)前八名奖牌17枚,为我省和祖国赢得了荣誉。十年来,芜沏市体育场地建设也有较大的发展,据1983年对全市体育场地设施的普查统计,芜湖市区(含郊区)共有体育场地设施220个,其中体委系统11个,其它系统209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