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近代报刊,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皖报》算起,到1985年的87年中,先后公开发行的约有100余种,其历史之长,数量之多,均居安徽全省首列。
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芜湖经济日趋发达,商旅往来频繁。武汉、上海等地报刊随之流入芜湖。及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上海、北京、长沙等地纷纷创办报刊,倡导维新变法。1898年芜湖遂有《皖报》出现。1899年又有革命党人汪熔在芜湖创设《白话报》。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绩溪人汪孟邹在长街创办芜湖科学图书社,出售新书报及文具。同年底,怀宁人陈独秀在安庆筹创《安徽俗话报》。由于芜湖是工商业集中地区,利于宣传工作和汪孟邹当时亦倾向革命,所以《安徽俗话报》从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五日(1904年3月31日)创刊号起,直到1905年8月15日终刊,一直是由在芜湖的汪孟邹办理印刷发售事宜。
1904年夏,芜湖出现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阅报处”。外地报纸对芜湖社会影响扩大,于是有芜湖人齐月溪、无为人王活天、太平人谭明卿、合肥人焦二凤、浙江人吴少斋等,于1905年到1911年,在芜湖先后创办了《鸠江日报》、《商务日报》、《芜湖日报》、《风月谭》、《芜湖新报》、《中江日报》、《皖江日报》计7种民办报纸,另外,还有《皖报》。其中《皖江日报》(1910年12月至1937年12月)绵延27年,为芜湖报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皖江日报》曾及时发行号外,予以报道,同年11月芜湖光复。民国元年(1912)3月11日公布的“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因此,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和共和党、社会党先后在芜湖设立支部,创办《安徽民报》、《安徽日报》和《共和日报》、《讽报》等党派报纸。同时,民办报纸亦随之发展。除原有的《皖江日报》外,新创办的报刊计有《农业日报》、《皖江潮》、《演说白话报》、《鸠江潮》、《金钟白话报》、《现世报》、《醒世报》、《醒报》、《闲谭》、《皖江新春秋》、《繁华新语》、《芜湖花报》、《直言报》、《灿花日报》14种之多。
民国二年(1913),芜湖政局混乱,商民人人自危,报刊遂纷纷停刊。迨至1914年袁世凯颁布“报纸条例”与“出版法”,进一步钳制舆论,芜湖仅剩有《皖江日报》、《直言报》、《闲谭》继续出版。1915年10月21日,江宁人张九皋以遵照报律(即“报纸条例”)专刊工商行情以及有关实业的论说,得以获准创办《工商日报》,直到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停刊,先后延续26年(1937年12月至1946年1月停刊),是为芜湖第二张历史最长的民办报纸。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民国五年(1916年6月20日),恢复“民元约法”,7月16日废除“报纸条例”。《皖江日报》、《工商日报》先后改出对开大报,扩大篇幅,并增加新闻电讯和副刊。潜山人张心远(即张恨水)应邀主编《皖江日报》副刊,并连载他的第一部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开芜湖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
1918年,《皖江日报》主笔郝耕仁,受北大《新潮》杂志影响,在该报辟《皖江新潮》副刊,集聚高语罕、阿英、蒋光慈、李克农、李宗邺等革命志士为其撰稿,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旧习。《工商日报》也改变文风,刷新内容,聘请镇江人张卓哉(笔名大荒)主编副刊,并连载张恨水写的反映安徽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皖江潮》。与此同时,一些激进的师生创办了不少种以追求民主发扬科学、宣传新思想、改造社会和主持舆论为宗旨的期刊。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高语罕主办的《芜湖学生会旬刊》,沈泽民等创办的《芜湖》(半月刊)。但这些刊物,随着进步师生的离芜,很短时间内就自行消失。
1919年和1920年,谭明卿、张九皋代表芜湖报界赴上海、北京参加全国报界第一届和第二届联合会。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翌年芜湖成立了外交后援会并创办了由钱杏(阿英)主编的《苍茫》半月刊。在民情激愤、同仇敌忾的气氛中,芜湖报刊又逐渐夏苏。从1926年到1929年,先后有《赭山》半月刊、《星报》、《芜湖日报》、《六点钟晚报》、《皖江民报》、《商协周刊》、《精报》、《国货周刊》、《芜湖学生》、《昃日》半月刊、《民国日报》、《三民导报》、《导报》、《新芜湖》共计十四种报刊问世,但大多旋出旋停。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出版法”,对报刊实行注册登记制度。《皖江日报》这年又因刊出“共产党万岁”字样,被勒令停刊一年,芜湖一度仅有国民党县党部的机关报《大江日报》和民办的《工商日报》。1931年柏毓文等创办《中江报》,约一年停办。同年底,《皖江日报》解禁复刊。至1937年12月芜湖沦陷前夕,芜湖只有《皖江日报》、《工商日报》、《大江日报》等正常出版;《芜湖镜报》、《芜湖大公通讯》、《芜湖新闻》、《芜湖新报》、《芜湖导报》、《芜湖大风周刊》6报,仅见报名登记于国民党政府《内政年鉴》,《芜湖艺报》、《正言报》出版数月即停。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由谢慎修主编的《邮话月刊》,至1936年8月,共出12期,是为芜湖最早的集邮专门报刊。
1937年12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芜湖,所有报刊均停办。到1938年7月,才由伪芜湖县政府占用《皖江日报》馆厂房机器出版了伪《芜湖新报》,为当时芜湖唯一的报纸。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即被查封。但是,在这期间,流亡在外地的原《工商日报》人员先后在合肥与四川出版了《工商日报(三河版)》3个多月、《芜湖晚报(宜宾版)》一年多。
1944年,原《工商日报》编辑、《芜湖晚报(宜宾版)》社长张衡山代表两报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性报业协会成立大会。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翌年5月,还都南京,芜湖报业遂得空前繁荣。先有《复兴日报(芜湖版)》、《大江日报》、《皖江工商报联合版》、《工商报》复刊;继有原在屯溪出版的《复兴日报》、《火炬日报》,安庆出版的《国事快闻》迁来芜湖出版。又新创办《上海中央日报(安徽增刊)》、《革新周刊》、《芜湖报》、《芜湖日报》、《民声日报》、《幸福报(晚刊)》、《长江日报》、《上海粮食日报(芜湖版)》、《行报》、《安徽民报》、《京芜周报》、《荡寇报》等多达27种。同时,新闻社、通讯社也纷纷出现,有据可查的就有20多家。除《大江日报》、《工商报》、《火炬日报》、《复兴日报》四家自有印刷厂(所)出报正常,《警光》、《大雷》、《前锋》等少数通讯社经常发稿外,其余报刊、新闻通讯社,多随政局变化而时生时灭。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原有的报刊、通讯社,除《工商报》外,全部停止活动。4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芜湖市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派人接管《大江日报》社。29日出版《新华电讯》、《工商报》于同日停刊。6月25日,《新华电讯》停刊。
1949年7月1日,《芜湖日报》创刊,是为中国共产党芜湖市委员会第一份机关报。此后直到1985年的36年中,在芜湖出版的还有中共皖南区党委机关报《皖南日报》,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大众》、《芜湖简报》、《芜湖报》,中共芜湖地委机关报《芜湖报》,中共芜湖县委机关报《芜湖县报》。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的名称随行政区划建制的调整而时有变更,刊期、版面、发行范围也屡有变化,但其党报性质却始终如一。唯一的例外是《新工商报》,它是在1949年9月22日《芜湖日报》并入《皖南日报》后,由芜湖工商界集资于1950年10月1日创办的,1952年5月31日停刊,这是建国以后,芜湖唯一的民办报纸。
解放以后,芜湖报纸事业,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得到稳步发展。报社业余通讯员遍及全市各级党的组织。报纸内容也从解放初期报道解放战争进展,迅速转向宣传国民经济恢复和计划建设时期开展的各项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意见的“读者来信”,也一直占有相当的版面。1956年1月20日,报纸标题、正文由原来的竖排改为横排,采用规范的简化字替代繁体字。1958年在报名下加注汉语拼音字母。
1957年到1966年,全国开展反对资产阶级右派、大跃进、公社化、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教育等运动,“左”的指导思想逐渐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报社采编人员有的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有的被调离,报纸宣传也随之出现了“左”的浮夸现象。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报社进一步遭到破坏。1967年1月11日,《芜湖日报》改名《新华电讯》,不发地方消息。1月19日,又更名《新芜湖报》,先为“芜湖革命造反派联合主办”,后为“芜湖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报”。直到1972年初,才恢复为中共芜湖地委机关报——《芜湖日报》,出版3个月奉命停刊。在这期间,报纸基本上是“大批判”宣传品,后期虽有些生产信息,然“假大空”的政治性文章仍占有主要版面。1970年9月24日由中共芜湖市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创刊的《简报》,在《芜湖日报》停刊后,便成为实际上的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1978年改名《芜湖简报》,公开发行。1979年7月1日,在《芜湖简报》基础上,正式出版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报》(周三刊)。1984年7月1日恢复《芜湖日报》(周六刊)。
从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底的6年中,芜湖报纸又出现兴旺景象。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针政策,《芜湖日报》得以重新组建,并逐步发展。宣传讲究实事求是,内容日益丰富多样。期发行数由5000余份逐步增加到12000余份,在这6年里,报社不仅参与组织、发动全市性的各种社会活动,还积极加强与省内外报社的横向联系和新闻业务交流。
1980年10月,赵厚才、周祥鸿代表《芜湖报》应邀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华东6省部分城市报纸座谈会;1981年4月,黄寿彭、汪兴泉代表《芜湖报》会同兄弟报社倡议并在滁州召开了全省报纸副刊会议;1983年4月苏彦彬代表《芜湖报》应邀参加中国新闻学会在无锡召开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研讨会;9月,黄寿彭代表《芜湖报》参加由中国新闻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湖南日报》社在长沙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新闻理论研讨会;1984年9月,陈莉代表《芜湖日报》参加了在承德市召开的全国首届地、市报群工研讨会;1985年7月,苏彦彬代表《芜湖日报》参加新华通讯社在北京召开的地、市报社总编辑座谈会,交流采用新华社地方新闻电讯稿的经验,这些活动扩大了《芜湖日报》在省内外的影响。
1981年,安徽省新闻学会成立。《芜湖报》社以团体会员加入,副总编辑赵厚才被选为理事。1985年,《芜湖日报》社总编辑苏彦彬、副总编辑赵厚才参加省新闻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议,苏彦彬当选为常务理事。
在这6年中,各种内部发行的报刊纷纷出现,或铅印、或油印,刊期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半年刊、不定期刊等。其中部门报有《芜湖科技报》、《芜湖青年》、《芜湖环保》、《芜湖卫生》;校报有《安徽师大》、《安徽机电学院》、《芜湖教育学院》、《芜湖联大》、《芜湖师专》、《芜湖一中》、《芜湖十二中》、《芜湖十八中》、《雪松报》(芜湖农校)、《安师大附中》;企业报有《活动月报》(芜湖市工人文化宫)、《活动报》(芜湖铁路工人俱乐部)、《芜钢工人》、《改革动态》(芜湖纺织厂)、《芜冶报》、《印染报》、《华侨青年》、《长机简讯》、《东方之声》、《木材工人》、《芜柴简报》、《丝绸工人》、《江南运输》《重机简报》、《简报》(芜湖市水泥厂)、《火柴工人》、《火花厂报》等,共计30种。其中铅印、定期出版的有半月刊《安徽师大》,月刊有《芜湖科技报》、《芜湖青年》、《芜湖师专》、《安徽机电学院》、《芜湖环保》、《芜湖卫生》等约10种。
综观芜湖新闻事业,滥觞于清末维新运动高潮,夭折于戊戌政变。继勃兴于民族、民主革命前后,旋受挫于洪宪复辟,因新文化运动而复苏,再受制于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检查。由抗日战争胜利而繁荣,以芜湖解放而出现根本性变化。建国以后,日趋兴盛,却遭“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严重破坏。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机,复得振兴开创新的局面。87年中,其兴衰萎盛,均受全国政治形势演变的制约。
就报刊的发展而言,以1949年芜湖解放为界,前期51年,报刊名目多达92种,期发行数一般为数百份,少数几家报纸二、三千份,后期36年,报纸虽仅16种,期发行数则至少在5000份以上,多的为二、三万份,最多达60000份。报纸版面,从清末出现报刊伊始,一直为繁体字竖排,形式单调,到1956年改为简化字横排图文并茂,基本文体历经古文、白话文、古文夹白话、通俗口语,到多样灵活的现代散文。
从报刊的基本内容考察,始初为灌输知识、开通民智、宣传改革政治、救亡图存。继而刊登广告启事,传播工商行情,副之社会动态,文艺小品。再次是宣传政治主张、服务于政治斗争。至1979年后,发展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开放、改革,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从而使报纸逐步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双向传播信息、舆论影响的有效渠道,是87年中芜湖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