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伊始,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平民教育、民众教育等社会成人教育事业。民国二年(1913),芜湖县商业董事长姜志彬等募捐始创平民学校两所,一设东门鳌鱼埂。一设萧尺木墓前,是芜湖早期成人教育之发端。
民国七年(1918),芜湖精盐公司、鑫业公司经理孔颂卿、李吉葆,省立五中教习刘希平等人,创办四明商业夜校(设新芜路四明公所),有学员500余人,设国文、算术、英语、史地、簿记等科,虽历时不久,但对平民教育起推波助澜作用。民国九年(1920),省立五中学监高语罕等创办工读学校于观音松,其教育对象是工人子弟、失学青年。民国十年(1921),青山头(青山街)、西瓜墩(河南)又办起两所平民夜校。
革命前辈阿英(钱杏),于民国十三年(1924)在省立第二女子师范任教时,曾兼石桥港商业夜校义务教员,其白话文教学,深受店员工人欢迎。在他的影响下,芜湖学生联合会也开办两所贫民夜校,学员达500余人;长街青年会创办平民半日学校,学员50余人。
社会名流刘云五、王鸿儒等人,于民国十七年(1928)兴办平民夜校四所。第一平民夜校最为兴旺,学员200余人,校址借设芜关中学。其他三所分设火车站、观音松、南岸学校,学额均百人以上。民国十八年(1929),办有县立民众学校数所。同时,芜湖工人儿童义务夜校相继成立,本部设罗家闸泾县公学,分校一设河南,二设大砻坊,三设十三道门,四设花津桥。
民国廿年(1931)十月,芜湖办有民众夜校五所,每校学员200余人,广益中学、省立七中各附设民众学校,由师生募捐办学,侧重于职业教育。芜湖县教育局于民国廿一年(1932)设立妇女工读学校,课程有纺织、缝纫、刺绣等科。继后,又开办两所民众学校,一设南岸,一设湖滨街,内有成人班、妇女班、儿童班、学员172人。这两所学校坚持五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
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芜湖仅有民众夜校一所,有成人班、妇女班、儿童班,学员300余人。芜湖县商会办有商业夜校。其后,国民党挑起内战,经济萧条,民众教育无形解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成人教育。按教育对象分为职工(含干部)教育、市民教育、农民教育,后来发展至成人高等教育与成入中等专业教育。
职工教育1950年3月,市直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开办,5个班,学员307人。6月起,相继建立工人夜校14所,43班,学员1457人。裕中纱厂、明远电厂、敦煌火柴厂还自办工人夜校。机关干部学校和工人夜校课程设有语文、算术、历史、政治四科,学员按程度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即初小、高小、初中)。1951年3月改称工人夜校为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以下简称职校)。9月,评选出模范职校4所和模范教师82人,由市总工会给予奖励。10月,有关部门对全市职工文化状况进行普查,文盲半文盲有1.7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9%。冬季,职校增至23所(含机关于部学校4所),115个班级,学员4808人,广大职工纷纷入学,以第十职校为例,办学一年,学员由50人增加到240人。
1952年,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盛行。10月,市扫盲运动委员会举办速成识字师资训练班,154人结业后,回原校用新法教学。同年,省教育厅分配速成识字教师47人,协助芜湖开展扫盲工作。其时各工厂、企业职校共开速成识字班44个,学员2000余人,有主讲教师44人,辅导教师73人。1953年秋季,有各类职校20所(机关干部学校合并为1所,分小学、中学两部),348班,学员8243人,教师203人。速成识字班学员831人。初级班1230人,中级班3825人,均已毕业,分别进入职校中级和高级班。
1954年,贯彻“政府领导、群众办学”的方针,将职校教师分配给工厂、企业,由单位自行办学,或由几个厂办联合职校,文教局给以业务指导。其后,各类职校发展到51所,252班,学员1.02万人。1956年11月,芜湖市扫盲协会召开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职校扫盲积极分子380余人受到表彰。这年,在校职工学员总人数为1.67万余人(计扫盲班学员7009人,高小班5481人,初中班3809人,高中班473人),此可称职工教育兴盛时期。
1957年整风反右,职校学员减少6000余人。1958年“大跃进”,工厂、企业日夜加班,职工难以坚持入学。以职校高中部为例,上半年有学员259人,下半年仅58人。后几年粮食减量供应,业余教育每况愈下,至1965年冬季,在校职工降至8516人,与兴盛时期比较,减少一半。在“瓜菜代粮”的年月里,有不少人仍坚持学习。其后,农业政策作了调整,职工生活有了改善,入学人数回升。1965年冬季在校学员1.17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业余学校被迫停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一些工厂、企业的新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市教育局协同各单位,开展职工双补教育(文化补课、技术补课),在9所全日制中学里,先后开设60个文化补习班,夜晚上课,学习的职工3176人。几年间,职工参加双补达6.7万人,经测验获文化合格证书5.39万余人,合格率达80%,基本上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1983年,市民革、民盟、农工等民主党派先后办起中山、行知、前进等业余学校。镜湖、新芜两区也办有职工学校。1984年,上述中山等5校共有56个班,学员2700余人。其后,市委组织部、市教委、人事局、芜湖纺织厂等单位办有干部文化班或教育培训中心。
1985年秋,有各类职校(班)34所。大批职工由业余学校结业,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有的还升入成人中专或成人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表111951年芜湖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简表

表121985年芜湖市职工业余学校一览

市民教育1949年6月,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成立后,推行群众文化教育,到1950年底有群众夜校11所,1500余人入学。1952年,各种文化补习班、专业技术补习班、速成识字班相继出现,群众夜校增至31所,各种班级109班,学员3927人。次年,速成识字班330人结业,升入高小班。时值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许多人有了文化,被火柴厂、纺织厂、铁工厂等工厂招为职工,部分街道青少年考入普通中学。
1956年,群众夜校20所,学员6934人。环城区、长街区各成立1所市民业余中学,校址分别设在后家巷小学与朱家塘岭南小学,各招生两个班。大办钢铁的1958年,群众夜校减员,两所业余中学4个班,200余人,夜校高级班18个,750余人,仍坚持正常学习。其后,粮食紧张,群众夜校停办。1963年秋季,市民业余学校恢复至12所,学员2200余人。生活困难时期,部分学龄儿童未能入学或中途辍学,市民教育转以办青少年夜校为重点,至1965年冬季,镜湖、新芜、马塘、裕溪口各区办有青少年夜校16所,学员2800余人。1966年,青少年夜校全部停办。
1978年后,各区教育科兼管业余教育。镜湖区成立业余中学,首批招收300余人,至1983年有18个班,学员900余人,随着就业门路增广,区办工厂职工人数增多,乃于1984年改为镜湖区职工业余学校。此后,市民教育转向社会,一是文化馆(站、室)系统的业余文化教育活动,一是由单位或个人举办的各种专业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
表131952年芜湖市群众夜校一览

农民教育1950年,近郊北关村首创常年民校,学员40余人。1951年土地改革完成,人民政府号召学文化,农民无不乐从。一时间,农民业余学校发展至24所,冬学158所,计317班,入学农民9291人。1952年开办乡村干部速成识字班8个,学员350人,后经教育局调整为6个班,学员290人。次年,这批学员结业,能读通俗书报,会写便条和书信。1953年有常年民校26所,32班,学员1300余人。这些常年民校多数系青少年,即使农忙也能坚持学习。
1954年,洪水成灾,民校停办。1955年,文教局利用修堤复圩农民比较集中的有利条件,派遣业余教育干部深入工地,组织临时教学点,入学农民有1900人。1956年冬季有常年民校31所,32班,冬学148班,学员共6983人。1957年农民教育成效显露,摘除文盲帽子人数累计4800余人。同年,教育局集中郊区扫盲办事员编农民识字课本,印刷1.5万册,其内容结合农民生活、生产实际,易懂易记。
郊区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产生。公社提出“一年入学、三年扫盲”、“千人教、万人学”的口号,农民业余教育表面上轰轰烈烈于一时,却并无实效。随后,粮荒严重,民校停办。1962年,农村恢复生机,冬季,鸠江、西江、渔业等公社办起冬学318所,学员1.6万余人。1965年民校又有1000余人毕业(其中379人升入高小班),冬学中有26所转为常年民校。民校高小班学员毕业后,有的担任生产队记工员,有的任会计。
“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冬学,民校全部关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强令推行“红民校”、“政治夜校”,实是摧残文化教育。
1979年5月,郊区7个公社各配备一名扫盲办事员。入冬以后,渔业、鸠江公社及西江公社香店大队办起扫盲班37班,学员1800人。1980年,郊区有文盲半文盲(15~40岁)1.69万人,占青壮年总数33.4%。这年冬季有冬学、民校179班,学员5500余人,入学人数占文盲半文盲总数32.5%。其后两年入学人数维持在5000人上下。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两级加强了行政管理,农民教育得到较快发展。1984年,中共芜湖市委提出教育工作三个突破,其中有农村扫盲工作要有突破性进展,为此,市曾派干部、教师下乡帮助扫盲。郊区7个乡的70个行政村共建民校、冬学490班,学员达1.44万余人,有兼职教师500人,开创农民教育新局面。其时,郊区实行两种教育(普通教育与农民教育)一起抓,许多全日制学校教师与农民签订包教包学合同,定期脱盲,有些退休教师亦愿献余热,形成扫盲热潮。由于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西江等乡给农民教育增加经费。市教育局农村教育科主持编写农民识字课本,收入农村常用字1562个,印行9.15万册(含市属各县用书)。截至1985年冬季,全区进行两次脱盲考试,区乡干部深入各考点验收,累计脱盲1.17万余人,文盲半文盲下降为5290人。
表141951年芜湖市郊区冬学、常年民校一览
成人中专教育1984年,芜湖师范学校兼办芜湖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文化程度不足中师水平的小学教师,当年开3个班级。同年9月,芜湖市卫生职工中专业余学校开学,设有护士专业。1985年,经委、机械、建筑、纺织、卫生、公安、司法、农业等部门和几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先后开办成人中专学校或中专班。
芜湖市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纺织工艺和企业管理专业,有专业教师8人。芜湖中医学校等利用师资设备优势,开办成人中专班。安徽省商业学校还办有函授部,对商业职工进行函授教学,学员人数较多,分布全省各地商业系统。截至1985年芜湖市共有14所成人中专学校(班),学员达2610人,其学制一般三年,也有三年半至四年的,如机械制造工艺、商业企业管理等专业。有的成人中专学校、中专班学员脱产学习,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表151985年芜湖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班)一览

成人高等教育业余教育兴盛时期的1956年,成人高等教育应运而生。芜湖市与安徽师范学院合办市马列主义夜大学,有学员1390人。同年,安徽师范学院附设函授部,学员1500人。1958年,芜湖市马列主义夜大学更名为芜湖市夜大学,并将马列主义夜大学学员纳入政教系,共有学员1773人。芜湖市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于同年改为卫生干部红专学校(大专),有学员103人。1962年,市卫生干部红专学校、更名为业余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函授部亦随校名改为皖南大学函授部,文科停办,续办理科。1963年,夜大学录取新生116名,在校学员1100人。
1966年,成人高校停顿。1972年后,一些工厂办“七·二一”工人大学,至1976年,共有64所(班),在校学员1239人。由于指导思想存在问题,且师资来源枯竭,质量无保证。五年间累计毕业生453人。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芜湖市夜大学先行恢复。继而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芜湖市分校、芜湖教师进修学院(后改芜湖教育学院)先后开办,安徽省师范大学函授部也正式复课。翌年9月,4所高等学校共有学员3237人。1983年—1984年,芜湖市经委、科委等一些部门与单位,相继创办中国经济管理刊授大学芜湖分校、芜湖市科技进修学院等8所成人高校。1984年6月,成立芜湖市高等自学考试办公室,连续两年间共有9000余人次(含市辖县)参加考试1.78万科次。1985年,市纺织公司、皖南医学院等单位又办起14所业余高校(含辅导站、教学点、教学班)。年底,全市共有各种成人高等教育单位30个,学员1.28万余人。
这批成人高校(班)学制多数为二至三年,安师大夜大学设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和大专起点的三年本科班。芜湖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学员都是中高级科技人员,接受新兴科学技术培训。安徽电视大学芜湖市分校先后开设28个专业,其他一些成人高校,多数只设一至三个专业。
表161985年芜湖市成人高等院校(班)一览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